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寄扬州韩绰判官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

2022-10-02 01:10:1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寄扬州韩绰判官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欢迎阅读!
唐诗,诗国,扬州,判官,余晖
寄扬州韩绰判官

一、诗人名片

杜牧是晚唐大家,诗、赋、古文均擅长,书画也精。他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是以七绝最为人称道,诗写得感慨深切,情辞新秀,其次是七律。他的咏史怀古诗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诗受杜甫、韩愈影响较深。总体上说,杜诗是以明丽的意象和俊逸的风骨,加上他特有历史感所形成的诗的深远开阔的视野,构成了一种特殊境界。与李商隐齐名,也称“小李杜〞。有诗文集?樊川文集? 二、诗词故事

十年一觉扬州梦

淮南节度使牛僧孺镇守扬州时,辟杜牧为掌书记。杜牧在扬州颇好游宴,纵情声色。当他接到任命调离扬州时,他的幕主牛僧孺给他饯行。席间,牛僧孺取出一个大盒子,交给杜牧。杜牧翻开一看,里面全是牛之手下关于杜牧行踪的报告,写着:“某年某日,杜书记在某处宴饮(或在某妓院歇宿)。〞杜牧看了,很是惭愧。牛僧孺劝他不要因为生活小节而影响将来的事业。杜牧听了,很是感谢。分开扬州,写下了?遣怀?诗以纪念扬州生活: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三、文题背景

杜牧于大和七年至九年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做推官,后转为掌书记。?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作于他分开江南以后。扬州之盛,历代诗人们为它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韩绰是杜牧友谊笃深的好友,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青山/隐隐//迢迢,秋尽/江南//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吹箫

2.在前面的根底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杜牧擅长绝句,常能用这类小诗写景抒情,构成一幅完好的画面,表达真挚的情思和深邃的意境。这首七言绝句,正是诗人用他那爽朗、峭拔、俊丽的语言,抒发了对旧日扬州和故友的思念之情。诗写得情真韵美。 二、悟读,诗情画境

“青山隐隐水迢迢〞的扬州,“秋尽江南草未凋〞的时节。水仙已乘鲤鱼去,一夜芙蕖红泪多。总会有些人,有些爱,是生命的阻滞,一生也无法翻越。风流多情的杜牧,还有貌比潘安的韩绰,于明月下的二十四桥,夜夜欢歌,也留下了几多让女子断肠的诗篇。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说说“青山隐隐水迢迢〞中两个叠词“隐隐〞、“迢迢〞的表达作用。

答案 “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词,一方面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另一方面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间隔 那抑扬的腔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2.试赏析“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两句。

答案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两句点出寄赠之意,趁此表现出扬州特有的美景佳胜和自己对它的思念遥想。诗人将回忆之处集中到“二十四桥明月夜〞,因为此景最能集中表达扬州风光的繁华独绝、浪漫美丽。二十四桥,是唐代扬州城内桥梁的总称,所谓“二十四桥明月夜〞将活动场所集中在小桥明月,更加突出扬州的“江南〞水乡的特点。杜牧在牛僧孺幕中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赏。诗人设问:此时此刻,你在二十四桥中的哪一桥上教歌女们吹箫作乐而流连忘返呢?“何处〞表现了想像中地点不确定的特点,且以问语隐隐传出悠然神往的情状。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赴扬州探视。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杜牧因假逾百日而离任。

(1)此诗着意写禅智寺的什么特点?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这个特点的?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 写出禅智寺静寂的特点。

角度及分析:①以动即“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秋雨秋风那么衬托出禅智寺的冷寂;②从视觉角度写静,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却使人倍觉孤单冷落;③从明暗的变化写静,于浓阴暮霭的幽暗中见静,“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晖,使人觉得禅智寺冷而不幽,幽而不暗。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意外地幽,格外地暗,分外地静。

(2)联络全诗,简析首尾两句的表现手法,并简述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 首句的“蝉噪〞和末句的“歌吹〞都是写声写动,目的是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乐


衬哀,这种对照和反衬,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abfdfa03e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f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