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学生手机依赖研究综述》,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学生手机依赖研究综述
作者:南亚娟 李盛 南锋霞 刘丽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32期
摘要:目前国内外对手机依赖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国内外都将研究对象集中在青年群体身上,研究方法包括定量和定性研究的结合,着重考察了性别、自尊、性格等变量与手机依赖的相关关系。此领域的国内调研在心理学、社会学维度的展开尚不够深入。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成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2-0004-02
新媒体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手机依赖已经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生活,甚至逐渐改变着他们的行为习惯,它不仅成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难题,也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国外对手机依赖的研究介入较早,近几年,国内学者也有所论述涉足。本文对相关研究及成果,重点从概念界定和对行为本身的研究方面概括如下。
一、手机依赖的概念界定
明确概念界定是研究手机依赖的前提。但目前,国内外对此并均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明确的界定,分述如下:
国外学者对手机依赖的界定:从手机使用的“度”来考量“依赖”。如日本学者SatokoEzoe et al通过调查认为,对手机的过度使用是手机依赖的典型特征。而研究手机过度使用对使用者产生的负面影响,“无手机焦虑症”(no-mobile-phone phobia)的提出是代表,它是英国著名的名为YouGov的研究机构对手机依赖界定的成果概括,此界定假定了手机不畅通时,使用者的心理应激状态主要表现为恐慌不安、缺乏安全感等。借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对药物依赖的界定,Yen et al则认为,手机依赖是指手机持有人过度地沉溺于以手机为媒介的各种活动,从而对手机产生强烈的、持续的渴求感与依赖感,并严重损害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新西兰学者A Vacaru et al认为手机依赖是因使用手机而产生的多种问题,包括身体的、社会的、心理的三个维度。从多个维度对手机依赖进行界定,包括前面提到的手机的过度使用,以及过度使用所导致的后果等。如Choliz就从五个维度来定义手机依赖:高经济成本、亲子关系、社交活动、更换新型手机的需求、手机使用受阻时的情绪变化。
以上界定中,前两种分别从依赖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后果出发,强调了对手机的过度使用和依赖形成后的心理状态,界定都涉及不够全面的问题,也没有准确把握手机依赖的内涵。最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种界定则过于具体,用罗列的方法来界定手机依赖的后果可能导致涵盖不全的问题,如身体方面的影响后果就未提及。因此,手机依赖的概念界定还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并使之准确化。 国内学者对手机依赖的界定可总结如下:南京师范大学的汤敏佳认为手机依赖应当被称为“手机依赖综合症”,是指那些对手机过度依赖,而对身心健康与学业进步产生多种负面影响的现象。该界定对“过度”缺乏进一步定义。而浙江大学的谢书铭认为,要研究手机依赖的概念,首先要清楚手机依赖的具体表现,还须引入量化的指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衡量什么样的行为才能称为“手机依赖”。该界定明确了手机依赖症属于一种心理疾病,并提出用量化的方法来明确“手机依赖”的边界,但如何“量化”却未有下文。沈阳师范大学的李雅鑫认为手机依赖实质是“手机成瘾”和“问题性手机使用”,指个体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生理或心理不适应的一种现象。此概念对手机使用“过度”的界定不明确仍是问题。 二、对手机依赖行为的研究
1.国外对手机依赖的研究。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推广普及,产生手机依赖人群的年龄层也越来越广泛。但更多的学者将研究对象范围集中在青年大学生群体,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18—39岁的高中生和大学生身上,这与大学生群体学习和生活相对独立,且易被时尚新技术产品吸引的特征不无关系。Mizuko Ito等人、Motoharu Takao等人的研究也都集中于这一群体。把研究重点集中于这一高发群体,有利于发现手机依赖的形成过程和群体心理特征,并为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典型数据支持。
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定量分析法,同时通过问卷调查来采集数据,不过特别的是,Motoharu Takao et al通过招募志愿者的方式来开展问卷调查,受到一些质疑,被认为可能存在样本量偏小或者样本的代表性不够等问题。此外,学者们还综合运用了质性研究的方法,例如Vacaruetal采用焦点小组访谈法,并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视频媒介深度调研相关数据。对相关变量的考察上,主要包括性别、自尊、性格和生活方式等。性别: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性别是影响手机依赖的一个最常见的影响因素,然而手机依赖与性别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存在关联性和差异性还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目前尚未形成公论。自尊:在对成瘾行为的研究中,自尊是一项重要的测量变量,但目前在手机依赖领域的研究也未形成一致的结论。Motoharu Takao等人的研究指出,低自尊的人相比高自尊的人表现出更强的他人认可欲望。由于手机中的社交软件本身就是一种虚拟终端,因此更容易使这类人沉溺于网络和手机中无法自拔。性格: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性格与手机依赖也存在较强的相关性。SatokoEzoe等人,Bianchi等人和Daria等人的研究结果同时指出,外向型性格与手机依赖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外向型性格特点也会使大学生在手机更频繁地使用手机终端的社交软件。生活方式:目前的研究成果表明手机依赖对健康的生活水平起着负面作用。SatokoEzoe等人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大学生的思想压力、抑郁倾向和失眠与手机的过度使用间存在密切关系。除了这四个主要引起手机依赖的变量外,可能还有其他未发现变量也影响手机依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国内对手机依赖的研究。目前国内对于手机依赖的研究多集中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和大学生性格特征的角度来对手机依赖现象进行阐释,主要研究了手机依赖的原因及其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大多是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结合,包括问卷调查、多部门走访及大学生现场调研以及对采集数据的统计学分析。浙江大学的谢书铭研究组认为对于手机依赖须从心理学的角度建立量化指标来对手机依赖的程度进行划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危害性和未来发展趋势。广西师范大学的杜立新研究组自编了手机依赖量表,对手机依赖的性别和生源情况进行了测量,他们发现城市生来源的大学生比城镇农村的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强迫性上更加明显。山西大学的王芳研究组的研究结果则与多数学者相异:她们通过访谈和统计分析后提出性格特点与手机依赖并不一定存在明确关系,而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手机依赖构成较显著预测,即孤独感强、社会支持体系不健全的大学生更易产生手机依赖的倾向。而江苏科技大学的徐维艳研究组则构建了大学生手机依赖影响因素体系,并采用数学上的粗糙集理论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认为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欠缺、交际的需要和对课程学习压力的回避心理是导致手机依赖产生的重要原因。
作为科技发展带来的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总的来看,手机依赖在我国虽较为普遍存在,但较早、较成体系的研究却在国外,国内从近几年才有学者陆续开始关注,但研究不够深入,尤其是从心理机制上开展的深层次调研不够。国内本土高校有着一手的丰富大量的调研资料,还需我们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开展多维分析研究,也是未来我们应对这一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的研究趋势所在。 参考文献:
[1]Vacaru M A,Shepherd R M,Sheridan J.New Zealand youth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mobile phone technology[J].IntJMent Health Addiction,2014,12(5):1-13.
[2]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22(12). [3]谢书铭,颜美艳.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及对策[J].江西教育,2009,(1). [4]王芳.山西大学本科生手机依赖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8,(5).
[5]杜立新,熊少青.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7).
[6]郑毅,张晓远,刘小秋.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2,(4).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a9fdcd6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