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2022-08-08 06:01:2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欢迎阅读!
真理,我爱


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这句话成为一切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向往进步的人的座右铭,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感到它掷地有声,是一种催人前进的力量。亚里士多德被马克思称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17岁来到雅典柏拉图的学园,拜柏拉图为师,时间长达20年之久。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当时希腊思想界最有权威的学者,他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他的思想改变了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进程,被黑格尔称为“人类的导师”。古希腊的文化气息,即便是师徒,也可以自由的争论。对于老师,亚里士多德极其崇敬,然而,他“是个在思想上同那个伟大的雅典人属于不同类型的人,他对具有想象力的意志天生就怀疑,而对确立的事实却极为尊重而力求理解”。他没有简单地接受柏拉图的思想和观念,而是不断地反思时常对老师的观点提出置疑和批评。亚里士多德曾提出做学问的三个条件:好奇心、有闲、自由的灵魂。在探究真理的道路上,亚里士多德表现出极大的勇气:他不畏权威、不畏传统.他毫不掩饰他在哲学思想的内容和方法上与老师所存在严重的分歧,不留情地批评自己的恩师的错误。柏拉图曾表示只要亚里士多德肯承认他的错误,他便是柏拉图学园的继承人,但亚里士多德仍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有一些人指责他背叛恩师,而亚里士多德对此回敬了一句名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柏拉图死后,亚里斯多德总结前人哲学思想的基础,否定了他老师的很多观点和理论创立了与老师截然不同的哲学体系。他的这种敢于挑战权威的思想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句话,亚里士多德表达两层意思:1)相信自己的老师,在他看来,老师是自己生命中必不可少的启蒙人,因此,在他心里,老师的地位是很高的;2可是,还有一样东西,比他的老师还重要,那——就是真理,他相信老师,但是他更相信真理,如果要他在两者之中选一者 ,毫无疑问,他会选择后者。这正是亚里士多德对待学术理论的一种理性批判的态度。真理在古希腊人心目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一系列著名的自由辩论,使他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取得了有千古影响的成绩,也逐渐塑造了一种真理第一的文化环境,古希腊这种崇尚自由、民主、科学理性的文化传统构成了近代西方科学产生的基础。

“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句话,体现了一种尊师但不盲从、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理念。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因其年龄、身份、地位等有所区别,也不因权威、权势而改变自我的使命和责任。执着地追求真知,以平常心态对待学术之争,相左主见;崇尚真理,而不图虚名,不注重所谓的体面与尊严。西方文化有着良好的“求异”传统,强调求异思维,鼓励个人提出的“标新立异”的观点。后人对前人、同代人对同代人总是持批判的态度,并且力图超越前人或他人。而在我们中国,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注重求同性思维,这是我们社会为人处世的“标准”。孔子也曾经说过,当仁不让于师,肯定了学生符合仁的要求可以挑战老师,这其中也有一种自由的精神,但相对而言,仁是一种伦理观念,主要属于善的范畴,不同于真理的范畴,孔子求善的过程中,努力维护一种等级秩序,而且,儒家一直强调中庸之道,真理第一的观念是比较薄弱的。孔子的传人,对孔子的思想也多有发展,但并没有改变孔子思想的主旨,孔子以后的儒家,主要是在注释经典,并没有从中开创出新的哲学流派。中国到今天追求真理的文化仍然不够发达,教师,学校对培养学生对真理的热情责任重大,如果教师以自己的权威为第一,真理就永远不能被学生视为具有最高价值的东西,学生爱老师,也应以老师把他们引入真理的殿堂为依据,老师要容忍学生在追求真理时对自己的不恭敬。

“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句话,体现了勇于探索真理的人文精神。所谓科学精神,最核心的内涵就是“自由探索真理”的精神。“只问是非,不计厉害”。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是由于诧异才开始研究哲学,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既然人们研究哲学是为了摆脱无知,那就很明显,人们追求智慧是为了求知,并不是为了实用。 求知是人的本性,亚里士多德一生坚持探求真理,为了追求真理,他敢于挑战权威,甚至反对自己恩师的观点。 西方人对真理极






为执着的,观点的分歧、思想的差异难以泯灭知识、智慧和真理探求者的情怀。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秉着追求真理的无畏探索精神,真正勇于冲破宗教的思想牢笼,提出了日心说,其主要著作《天体运行论》,标志着近代科学建立和科学开始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被恩格斯称为与宗教神学的绝交书。历史上的科学家之所以能对科学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作出卓越功勋,不是因为他们有超越于常人的智力,而是因为他们在认识自然界、解决问题时始终保持了一种不甘于因循守旧、积极求新救解的精神状态,他们拥有难以满足的好奇心、寻根究底的怀疑精神、永无止境的求知欲望、不盲从的独立品格、求新冒险的意识和灵敏多变的思维等科学创新精神以及追求真理的不断探索和无畏精神。中国学者大都以实用主义的心态从事科学研究,缺乏“为真而求真”科学精神,“和为贵”“中庸之道”是严重妨碍中国学者提出新异观点和彻底的学术主张的重文化因素。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勉励全国青年学子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读来令人振奋,创新的思考来自于哪里?质疑,否定,反叛,异想,不盲从、不墨守成规等等。



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a8ccd3a31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2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