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日教育关系,教育史论文3000字

2023-02-19 17:52:0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近代中日教育关系,教育史论文3000字》,欢迎阅读!
教育史,近代,中日,关系,论文
外语教育



从老师到学生——近代中日教育关系互换

2009 教育1 xxx学号:

摘要:

中国与日本两国是隔海相望的近邻,自古以来两国就有着密切的交往历史政治济、文化生活等诸多领域,两国人民始终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本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教育交流方面,中文文化对日本有深远影响,而在近代以,日本快速发展,中国向日本学习先进的技术。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不仅有助于了解我历史文化,更是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借鉴。

关键词:近代;中日;教育关系。

中日教育关系的换位: 一、昔日的老师。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有频繁的往来,在教育上甚是如此。日本曾多次派遣使节、僧人到中国学习,将中国先进文化引回日本。在中日教育交流史上,有许多杰出的交流使者,他们与中国古代诗人、书法家等文人墨客等结下深厚友谊。比如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19岁随遣唐使来长安留学,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人好友。在唐任职,官至秘书监 ,在他随日本遣唐使回国后,被任命为代表唐朝回访日本的使臣中国东晋王羲之的书法,在唐代受到极大的重视。日僧空海,又称弘法大师,留唐时,以当时著名书法家韩方明为师友,结下了深厚友谊。他努力钻研各种笔体,被誉为“远绍羲献。唐代高僧鉴真东渡弘法,传播了盛唐文化对日本文化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中日文化交流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日本古代,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而中国汉字的传入,极大的促进日本文化的发展,并为后来日本假名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而有记载的中国古籍传入日本是在公元712,日本《古事记》该书记载了《论语》《千文字在公元604年,日本圣德太子指定的《十七条宪法》不仅深受中国政治思想的影响,不少条文的遣词造句直接来自中国的文献古典。前往中国的日本使节在回日本后给日本带来了中国发达的文化,他们带去了中国的水稻栽培、养蚕、制陶、冶炼技术。在思想方面,他们传播了儒家思想,道教以及佛教思想,加速了日本的文化发展。



二、老师向学生的转变。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对封建王朝入侵的愈加深入,中华民族的亡国的危机也迫在眉睫,面对着内外夹击的危机,尤其是来自西方坚船利炮的威胁,各界有识之士开始了探索寻救国的途径, 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封建开明之士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由此可见,面对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封建统治阶级把救亡图存的希望寄托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培养精通西艺的人才上来。 是,中国先后向资本主义列强学习 。翻译这些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教材;派遣政府官员到这些国家进行教育考察,并模仿他们的教育制度建立起近代教育体制;

在近代与中国进行教育交流的国家中,中国与日本的教育关系最为密切与复杂。作为曾经的中国的学生,日本在与西方文明的碰撞和交汇的过程中,发生了文化方向的转变。过明治维新,日本较早走上了近代化的发展道路。

19世纪70年代初,中日开始建交,随着中日之间的官方往来的增多,中日之间的教育交流也开始渐多,中国介绍和研究日本的著作问世。如中国首任驻日公使何如漳所作的《使东述略》、驻日参赞黄遵宪撰写的《日本国志》和访日官员黄庆澄所写的《东游日记》,他们都通过在日本的亲身所历,来描述在向西方学习后日本各方面的变化。其中不少涉及到日




外语教育



教育界的情形。尤其是《日本国志》和《东游日记》对明治维新后的教育改革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分析,对日本近代的学制也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1896年清政府派遣了13名留学生到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进行为期三年的日语、化学理、数学等科目的学习,由此拉开咯近代中国赴日留学的序幕。

近代中日教育交流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便是甲午中日战争。甲午海战后,中国惨败。而这样的失败对教育事业也是巨大的冲击。中国开始转变派遣留学生的主要方向,由以前主要向欧美派遣转为鼓励赴日留学。在清政府中,也不乏开明大臣鼓励向日本学习比如,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其《劝学篇》所提到“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在中国学堂三年”,“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监察衙史杨深秀也认为“日本变法立学,确有成效,中华欲游学易成,必自日本始 ”。清政府为了鼓励赴日留学,实施积极的鼓励政策:重用留日归来的优秀学生,按其教育程度高低予以相应的官职;公费为主,鼓励自费,给予在日期间成绩优异的学生奖励,若成绩优秀的自费生因变故无力支付学费,政府将予以援助;废除科举制,从客观上鼓励赴日留学。

留日热潮的兴起除了上述理由之外,还有一个客观条件,即日本在文化地域上的优势。日本与中国地域上相距较近,方便留日学生往返,而所需的路费也相对欧美便宜。再次,日文化风俗与中国相似,更易于中国学生适应。

从日本的角度来看,接受中国留学生并非仅仅出于教育考虑。比如1898年日本驻华公使失野文雄在致外务大臣的信函中所提到“如果将在日本受感化的中国新人散布于古老帝国,是为日后树立日本势力于东亚大陆的最佳战略。其习武备者,日后不仅将仿效日本兵制,军用器材亦必仰赖日本,清国之军事,必将日本化;培养理科学生之结果,因其职务上之关系,必将与日本发生密切关系;至于专攻政法之学生,必以日本为楷模,为中国将来改革的准则。果真如此,不仅中国官民信赖日本之情,较往昔增加数十倍,且可无限量的扩张势力于大陆” 由此可见,日本接纳中国留学生的真实目的是进行文化侵略,转变留学生的思想。而这一目的在日后日本侵华战争中更加明显。

在这一时期的留日热潮中呈现出五个特点。一是留学生生源多样;晚清付欧美的留学生以幼童、年轻学子居多。且这些学生由清政府严格考核后,取得优异成绩后才能出国。而这一时期赴日的留学生虽以青年为主,但也有不少年近六七十的老者,甚至还有全家赴日留学的。二是自费留学生居多;清政府在1908年是奖励自费留学的,优秀的自费留学生归国后可授予进士、举人头衔,促使富家自费东渡。三是学习所涉及的学科广泛;赴日留学嗦涉及学科包括陆军、海军、法政、师范、工业、商业、蚕桑、土木、铁路、测绘、物理化学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在各科中,清政府最重视政法科、师范科和军事科。在1904年,日本开设了法政速成科,到1908年,毕业于速成政法科的人数有1070人。而毕业于政法科的人物在我国政坛中有汪精卫、胡汉民、汤化龙等。四是女子赴日留学;比如革命家秋瑾女士在19041906年间就读于日本青山实践女子学校。又比如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妇女运动的领袖,画坛杰出的美术家美术家何香凝女士。她与丈夫廖仲恺一起来日留学,在女子美术大学习日本画,后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 第五个特点是学生们对政治的关心程度甚高;这一时的中国受尽列强坚船利炮的欺侮,而赴日留学的学生们往往都抱着一颗挽救民族危机的心。 因此,与日本的教育交流是中国学习西方文明的重要途径。但是,中日之间的教育交流又是伴随着交流与分歧、合作与斗争的。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野心从中日甲午战争开始就昭然若揭,因此,作为日本文化侵略的一部分,教育合作与交流不可避免地带有殖民与侵略的目的,中国知识分子学习与借鉴日本教育的过程,又是保护、捍卫民族教育文化独立性,坚定不移地与日本文化侵略抗争的过程。因此我们说,近代时期中国和日本教育交流是频繁的、密切的、重要的,同时也是复杂的、矛盾的,它对我们认识和了解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a638b8fd0d233d4b14e69f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