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我与地坛(节选)

2022-05-25 06:46: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6我与地坛(节选)》,欢迎阅读!
地坛,节选,我与
《我与地坛》



一、重点与难点(含考核要点)

1 重点: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 难点:体会作者从文章当中传递出来的对生命的感悟。 3 考核要点:

识记:本文的文体类型,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

理解:本文落笔地坛,重点却是抒写母爱。理解“我”在苦痛中挣扎,奋发向上的坚韧性格和意志。 应用:应能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能简要分析本文表现母爱的方法,学习作者如何将排比、类比和象征综合起来运用的艺术特色。

二、背景材料

1、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从小生长在北京城,16岁时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8岁时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主动去陕北农村插队落户,21岁时因积劳成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他从此以后再也没能站立起来.曾有的年少轻狂,所有的豪情壮志一下子都成了海市蜃楼,他一度痛不欲生.后来,在母亲的奔走下进了街道的一家小厂,每天在那里画彩蛋.再后来,他成了一名作家,当他第一次获奖,他的健康的朋友们把他从轮椅上抬为他欢呼时,他一直倔强的昂着头,但委屈的泪水却忍不住流淌下来.个人就是史铁生,今天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走出当时那痛不欲生的困境的. 2、作者介绍

史铁生,北京市人,当代著名小说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 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 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 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专业作家.代表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

史铁生是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易丢弃,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的心魂,看这心魄的可能与去向."这也是作者对他作品最好的诠释.

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本篇尤其如此,阅读本篇,就是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

3地坛是北京的一处古迹,与天坛、日坛、月坛等曾经同是清王室祭祀的处所,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

当天坛等几经增删成为人们游览的热闹所在时,地坛却于风吹雨打中趋于沉寂。因而一般来说,写地坛似不大容易出文章。《我与地坛》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写景状物的记游作品,地坛对作者来说,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他已进入到作者生活之中,成为作者栖居的精神家园,他在其中感悟到赖以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理。

《我与地坛》是一篇自传性散文,写于19895月,全文共七节,课文只选了其中两节。全文回顾了自己过往的生活,尤其是自己残疾以后的心理历程。它是回忆,是自省,弥漫着沉郁的人生况味,字里行间喷洒的全是作者15年来积聚在心中的幽思。



三、作品串讲

通过分组朗读和个别学生朗读重要段落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弥漫全文的深厚的感情。

四、内容分析

1


作者说他"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研读探讨:

1、作者以前的行为给母亲到底出了一个什么"难题" 母亲又是怎样对待 2、他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给了作者什么样的启示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我格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光阴的流逝,在我的印象中愈鲜明深刻."

母亲这种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生存的启示,母亲的生命历程也给了作者是"怎样活"的一把心灵钥匙:要坚强地承受苦难,要坚忍的生活下去,默默地毫不张扬地去爱自己的儿女,去爱这个世界.

3、请读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和作用:"多少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仅仅是表现母亲为担心我而找寻我走了很多路吗 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伴随了作者对生命思考,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更主要的是母亲与地坛已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了.阅尽沧桑的地坛以宽阔的胸怀静静地接纳包容了曾经痛不欲生的我.历尽苦难的母亲以聪慧坚忍的关爱默默地理解容忍着茫然失措的我.地坛像一个悲天悯人的智者,荡涤着我的灵魂的,母亲是一个聪慧而坚忍的女子,指引着我的人生.没有地坛我不知道该不该活下去,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没有母亲我不知道该怎样活下去,如何实现生命的意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地坛是曾经的母亲,母亲过世后融入地坛,母亲是现在的地坛.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仰赖地坛,在心理上也十分迷恋地坛,因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地坛在不动声色中拯救了作者.地坛的沧桑睿智,宽容接纳在某种程度上像一个人 ――我们的母亲,不断包容,理解,支持着作者.

“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生命的解读,对母爱的诠释.

五、写作特点

1. 学习这篇散文 ,可值得借鉴的有几个方面

①要关心残疾人:一个人一旦得残疾,就丧失了部分生活权利,如果再无出路,让他们陷于绝境,就很可能由绝望至轻生.我们应该让他们也有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残疾人也有成就感,只要得到适当的发展空间,他们也可以做出自己的贡献.

②要珍爱生命,顽强生活:本文唤起健康人的幸福感,唤起我们的生命意识.无论什么人,无论遭遇到什么不幸,都不能放弃生命.只要想到给予我们生命的母亲,想到如果轻生将会给母亲带来什么样的痛苦,就知道应该怎样珍爱生命.史铁生以一个截瘫病人登上文学圣坛,取得出类拔萃的成绩,对每一个人都是极大的激励.每个人只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扬长避短,顽强奋斗,都可以碰撞出一条成功之路.

③要更加深切地感受母爱:母爱总是毫不张扬的,母爱的方式总是平凡的,母亲的心总是深沉的,往要靠做子女的去体察,去设想,去感悟才有深切的感受. 2. 引用史铁生的话,加深对史铁生的了解,积累写作资源.

关于写作

……我其实未必合适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路上来了.……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此一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我的写作因此与文学关系疏浅,或者竟是无关也可能.我只是走得不明不白,不由得唠叨;走得孤单寂寞,四下里张望;走得怵目惊心,便向着不知所终的方向祈祷… …



残疾,并非残疾人所独有.残疾即残缺,限制,阻障.名为人者,已经是一种限制.肉身生来就是心灵的阻障,否则理想何由产生 残疾,并不仅仅限于肢体或器官,更由于心灵的压迫和损伤,譬如歧视.

2


歧视也并不限于对残疾人,歧视到处都有.歧视的原因,在于人偏离了上帝之爱的价值,而一味地以人的社会功能去衡量,于是善恶树上的果实使人与人的差别醒目起来.荣耀与羞辱之下,心灵始而防,继而疏离,终至孤单.心灵于是呻吟,同时也在呼唤.呼唤什么 比如,残疾人奥运会在呼唤什么 ·路得·金的梦想在呼唤什么 都是要为残疾的肉身续上一个健全的心途,为隔离的灵魂开放一条爱的通路.残疾与爱情的消息总就是这样萦萦绕绕,不离不弃,无处不在.真正的进步,终归难以用生产率衡量,而非要以爱对残疾的救赎来评价不可… …

3. 文中主要采用的将排比、类比和象征手法综合运用,以深微的情思为贯穿全文的主线,抒写地坛

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的具象存在,物象层出,寓意深沉,韵味久远,非对生命有深刻感悟者是无法写出这样的好文章的。



六、思考与练习(含作业)

1 分析本文在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时所采用的几种表达方式。

2 关注文中第一部分的最后一段与第三部分的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体会这两个部分中的景物描写

对烘托主题、反衬作者心境的巨大的艺术力量。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a23bae85ef7ba0d4a733bb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