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

2022-07-11 07:12:0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统编,下册,教学设计,语文,教材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

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 “昼、耘、供、稚”4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晓”;正确读写课文中“耘田”“绩麻、稚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观察插图、想象画面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5.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6.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其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从而使其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每个人都要度过幸福的童年,童年那纯真、幼稚的岁月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身处童年的我们,身上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儿时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古代儿童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稚子弄冰》。通过学习,了解发生在古代儿童身上的趣事。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要求借助拼音学会生字,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古诗,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尤其注意读准“昼、耘”的读音。指导读准多音字“供”([ gōng ]作动词时,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应用:供应、供给(jǐ)、供求、供需、供销、提供、供不应求。[ góng ]奉献:供养、供献、供奉、供佛、供职;祭祀用的东西:供桌、供品、供果、上供;被审问时在法庭上述说事实:招供、口供、供状、供认、供词。)在诗中读四声。


3.把古诗反复多读几遍,通过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体写了什么。记下不理解的地方和不明白的问题。

4.学生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同桌之间互相补充和订正。

2.学生自愿举手发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3.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1)昼出耘田夜绩麻,(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 2)村庄儿女各当家。(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3)童孙未解供耕织,(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 4)也傍桑阴学种瓜。(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4.教师范读全诗,全班学生齐读。 四、想象诗境,领悟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聆听,想象古诗句反映的画面。

2.指名学生发言,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注意诗句情境的变化,也可以加上相应的动作。

3.教师评议,播放《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动漫朗读,学生欣赏。

4.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复朗读古诗,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小组交流,派小组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表达了作者对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美好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6.自由读诗,在朗读中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7.练习背诵并试着进行默写。 五、了解作者,积累古诗。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2.全班交流,了解作者:范成大1126626日—1193101日)字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3.全班交流,积累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四首

种园得果仅偿劳,不奈儿童鸟雀搔。已插棘针樊笋径,更铺渔网盖樱桃。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静看檐蛛结网低,无端妨碍小虫飞。蜻蜓倒挂蜂儿窘,催唤山童为解围。 村巷冬年见俗情,邻翁讲礼拜柴荆。长衫布缕如霜雪,云是家机自织成。 六、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导入新诗的学习 1)小组交流总结《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学习方法。 2)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领悟感情)


3)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同学们试着用以上方法学习古诗《稚子弄冰》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稚子弄冰》要求借助拼音学会生字,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古诗,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尤其注意读准“稚、钲、磬”的读音。

3)把古诗反复多读几遍,通过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体写了什么。记下不理解的地方和不明白的问题。 4)学生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3.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同桌之间互相补充和订正。

2)学生自愿举手发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3)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①稚子金盆脱晓冰,(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铜盆中的冰块脱下。 ②彩丝穿取当银钲。(把冰穿上彩线提在手中,当作钲。 ③敲成玉磬穿林响,(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 ④忽作玻璃碎地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却忽然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4)教师范读全诗,全班学生齐读。 4.想象诗境,领悟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聆听,想象古诗句中呈现的画面。

2)指名学生发言,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注意诗中描绘的情境的转变,也可以加上相应的动作。

3)教师评议,播放《稚子弄冰》的动漫朗读,学生欣赏。

4)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复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小组交流,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5.自由读诗,在朗读中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6.练习背诵。

7.了解作者,积累古诗。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2)全班交流,了解作者:杨万里(11271029-12066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杨万里一生写作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首。有《诚斋集》行世。 3)全班交流,积累古诗: 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舟过安仁 宋代: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七、拓展活动。

1.课外搜集并朗读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把自己搜集的古诗分享给同学们。 2.搜集阅读杨万里的其他诗,背诵积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漪”,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凭借文中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5.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指名多个学生背诵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学生自愿举手发言,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名多个学生背诵古诗《稚子弄冰》,学生自愿举手发言,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村晚》 二、检查朗读,读通古诗。

1.自由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字词。 2.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读准:漪)

3.采用多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三、借助注释和课外搜集的资料自读,疏通古诗大意。

1.学生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在文中标出不懂的问题。 2.同学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 1)陂(bēi):池岸。

2)衔:口里含着。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含住了。 3)浸:淹没。 4)寒漪(yī):让人感到寒意的水中的波纹。 5)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6)腔:曲调。 7)信口:随口。 8)归去:回去。 3.老师质疑检测:你从诗句中读懂了作者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引导交流,感知古诗大意。(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让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四、朗读品味古诗,体会诗情,感悟诗境。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聆听,想象古诗句反映的画面。

2.指名学生发言,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注意学生表情的变化,也可以让学生加上相应的动作。

3.教师评议,播放《村晚》的动漫朗读,学生欣赏。

4.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复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的思想感情。 5.小组交流,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喜欢、而且非常热爱、向往、羡慕。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词吧!

6.自由读诗,在朗读中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练习背诵。 五、交流古诗,朗读品味。

1.谈话激趣:都说孩子的世界是最单纯的世界,他们眼中的生活是另一种生活,简单快乐、奇妙而多彩。有时候,活累了的大人们也希望自己重新成为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而这些千百年前的诗人,正是用一颗被唤醒的童心,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率真而轻快的作品。请大家拿出自己搜集的最喜欢的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古诗分享给大家。 2.交流分享。 1《小儿垂钓》里的孩子是一个让路人保持安静,不要乱动乱问,一心想要钓鱼的顽童。但我们却一定可以从他眼里看到神采奕奕的好奇与渴望,甚至可以看到鱼儿上钩之前那绷着小脸的静静忍耐,待目的达到,可能紧接着就是一声欢呼,一脸欢欣。那是孩子毫不作假的快乐。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2)这里的儿童和所有的儿童一样,也都是天真无邪的,他们不懂得一个风尘仆仆的人怀着怎样热切的归心,对人世沧桑又有着怎样的感慨。他们可能睁着好奇的眼睛打量着这个从未见过的人,可能拍着手跟在他身后想瞧瞧他有什么奇特。当然,他们也问出了一个面对陌生人时很寻常的问题——你从哪里来?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杨万里笔下,有很多清新自然的作品,无论是描写荷花的那些名作,还是这类刻画童趣闲情的诗,都有几分盎然的生机与美妙。这样一首关于初夏午后的诗作,即有入口之味,又有入眼之景,还有入梦之幽,亦有入心之闲。在现在这个时节读起来,是否也会带给我们一份别样的诗意呢?

闲居初夏午睡起(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4活泼可爱的孩子带给了诗人最本真的欢喜与生动,也带给了我们读者最富于朝气的鲜活。那么,如果拥有闲暇时间,你是否也想找个空旷的地方去放放风筝呢? 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碧绿的湖面上,小娃撑船荡水痕;偷采莲,几分率真失大意。因为不懂得隐藏自己的踪迹,他大摇大摆地划着船回去,所以一个长长的镜头呈现出来——浮萍一道开。 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6)牧童、黄牛、歌声、蝉鸣,让我们看到田园的风光,也让我们听到自然的回响。而且诗中,既有林间放牧的怡然自得,还有意欲捕蝉的紧张安静,一个活脱脱的可爱小牧童形象就这样来到我们眼前。 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的文化瑰宝,而唐诗则是这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唐诗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多读读唐诗,感受我国古代文学艺术魅力。 2.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2 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蚱、晃”等11个会认字,会写“蝴、蚂”等14个会写字;会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说说园子里有什么,“我”在园子里做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3.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和对祖父的思念。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蚱、晃”等11个会认字,会写“蝴、蚂”等14个会写字;会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和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了解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 教具准备

课件:萧红及其作品《呼兰河传》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 简介作者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 2.简介《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 3.谈话导入:为什么萧红对园子如此的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一起走近萧红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感受她的童年生活。(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祖父的园子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113自然段,写记忆中的园子。

2415自然段,写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

31617自然段,写园中的一切都是活的,都是自由的。 41820自然段,写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

(板书:记忆中的园子——在院子里干活、玩耍——园子里一切都是活的、自由的——玩累入梦)

四、细读课文,初感园子

1.学习课文13自然段,了解“我”对园子的印象。 1)指名读,自由读。

2)小组交流: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①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我”说起花园的昆虫,仿佛一个孩子在掰着手指头,给你显示她的富有,那极满足和得意的神态跃然纸上。当然,拥有这样的花园,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确实是值得炫耀的,因为这是多么富有童话般色彩的一切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写小昆虫,不仅着眼于它们的色彩──“白、黄、红、金、绿”一应俱全,还对蜜蜂的样子和姿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丰富的色彩感和形象感表现了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闹、美丽……

②“明晃晃”一词,这是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这色彩明亮、健康、活力四射。“红的红”“绿的绿”这些词语富有感情色彩,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我”对眼中事物的满心喜爱。 ③作者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勾勒出老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了榆树的活力。


④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作者描写这么细致,说明祖父的园子给了“我”一个美好的童年,让“我”对那里的一切都难以忘怀。

2.有感情地读这几段话,要求通过适当的语气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五、图片展示,欣赏园子

多媒体出示“祖父的园子图片”,学生用感官来感受园子的热闹和生机勃勃。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作家萧红一道欣赏了祖父园子里的美丽风景。 2.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和积累“圆滚滚”“明晃晃”这类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说说“我”在园子里做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和对祖父的思念。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2.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

2.谈话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3自然段,了解了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感受到祖父的园子的热闹、生机勃勃,以及作者对园子的满心喜爱之情。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作家萧红走进祖父的园子,去感受一下“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童年生活的快乐。 (板书:热闹 生机勃勃 满心喜爱) 二、细读品味,体会文意

(一)走进“园子”,感受童趣。 1.在祖父的园子里,有一位小女孩,她顽皮可爱读文章415自然段,标出她做了哪些趣事,认真体会。

2.小组交流,小组长根据交流情况做好记录。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价,相机引导。 1)讲解“我”和祖父种小白菜。

①“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这些描写准确地表现了种小白菜给“我”带来的乐趣。 ②指导朗读,读出“我”的调皮。 2)讲解“我”帮祖父铲地 ①“我”是怎样铲地的?(用锄头乱钩一阵,往往把谷穗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谷穗留着。 ②指导朗读,表现出铲地给“我”带来的乐趣。 3)讲解“我”在园子里的玩耍

①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什么?(感受到作者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活泼好动,做事不专一。感受到园子里的植物动物给“我”带来极大的快乐。 ②指导朗读,读出“我”的活泼好动。 4)讲解“我”帮祖父浇水

①同样是浇水,“我”和祖父有什么不同?(祖父是往菜上浇,“我”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


气,把水往天空一扬。 想象一下,小萧红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的神情是怎样的?(激动地、欢快地、开心地、天真烂漫地……)

3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我”的动作,神情,在读中表现出“我”的激动、欢快、开心、天真烂漫……读出作者的快乐和顽皮。(板书:快乐和顽皮) (二)走近祖父,感受慈爱。

1.作者在园子里是那样的淘气,那样的调皮,祖父是怎样对待她的,阅读课文514自然段,标出有关句段,细读感悟。

2.小组交流,小组长根据交流情况做好记录。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价,相机引导以下问题。 1)从“慢慢”你感受到什么?(感受到祖父对我的耐心和慈爱。

2)文段描写了祖父的几次笑?(三次)分别是怎样的笑?(大笑起来──笑够了──还在笑)你从祖父的笑中感受到什么?(感受到祖父的慈祥、和蔼可亲、疼爱孙女。 3)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4.在祖父的园子中,“我”爱胡闹,祖父从来不恼,正是有了祖父的慈爱,在他宽容、耐心、呵护下,我才可以纵情地在园子中嬉戏!这座园子在“我”的眼中、在“我”心里又是怎么样的呢?(这是一座乐园,更是一座爱园。

5.教师小结:在祖父的园子,慈爱的祖父让“我”自由快乐,对“我”倾注了爱心和耐心,给了“我”心灵的自由。祖父的爱放飞了“我”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我”的自由、快乐而又幸福的童年。

(三)走进景物,感受童年生活的自由自在。

1.自由读课文1617自然段,看看能了解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2.小组交流,小组长根据交流情况做好记录。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价,相机引导以下问题: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好像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1)“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运用了夸张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太阳光之强,富有童趣。

2)“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一句的意思是什么?(天气非常晴朗,一切都是光明的。 3从“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一句中,你感受到什么?(祖父的园子里充满活力。

4)你从这段话感受到什么?(祖父的园子里充满光明、健康、漂亮,充满活力。 花开了,……太阳也不知道。

1“花开了,……都是自由的。” 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什么?(园子里所有的事物都是勃勃生机和美丽无比的。

2)“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一句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表现了什么?(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3)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描写倭瓜上架上房、黄瓜开花结瓜、玉米生长和蝴蝶飞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把自己自由快乐的心情寄托在它


们身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自己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

4)互相交流,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在祖父的园子里,就连动物植物都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

5)教师小结:这些富有孩子气的语言,同样富有诗情画意,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描绘出来了,在她的心中,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有灵性的,都是做得了自己的主的,是自由快乐的,不受约束的,由着自己的性子生长的。它们的事情,人不去干涉,太阳也不过问。这样的感受,当然与作者的自由快乐是分不开的,用自由而富有灵性的心感知到的事物,才会如此无拘无束!

4.指导朗读:把自己当成园子里的一只蝴蝶、或者一朵花,或者一棵树,来讲述你的快乐和自由吧!(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617自然段。(板书:快乐和自由) (四)学习课文1820自然段。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820自然段,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板书:快乐)

三、回顾总结,延伸拓展。

1.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色彩明丽、富有童话色彩的画,这里是“我”童年生活的地方,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不只是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我”心灵的自由,放飞了“我”的心灵,舒展了“我”的人生。(板书:无穷的乐趣)

2.有自由的园子真好,有爱的园子真好。在作者短暂而坎坷的人生旅途中,对于人间的“温暖与爱”怀着“永久的憧憬与追求”的萧红常常会忆起呼兰河城,因为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她的祖父,有她和祖父的园子。所以,作者用一颗真诚的心,用一本《呼兰河传》记录了曾经生活的点点滴滴。(板书:眷恋童年 怀念祖父) 四、回归全文,领悟写法

1.小组交流: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把“我”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作者的描写具体生动,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读了课文,我们好像真正走进了园子,看到了“我”一样。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泥土般新鲜的语言,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 2.布置作业:课后读一读《呼兰河传》,和小伙伴交流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

3 月是故乡明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徘、徊”等16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燕”等;会读“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等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徘、徊”等16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燕”等;会读“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等词语。

2.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学生欣赏新学堂歌,互相交流读诗的感受。

3.教师评议并小结:自古以来,月亮是个永恒的话题,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所吟咏的对象,在描写月亮的诗文中倾注了作者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作者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经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感受文中蕴含在“月”中的思想感情。(板书课题:月是故乡明)学生齐读课题。

4. 1)你对“月是故乡明”这一题目有哪些了解? ①“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②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表现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

③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的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

2)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并评议、小结。 ①想到季羡林老人的文章《月是故乡明》的主旨应该是“思念家乡”。 ②想到了与月亮相关的其他诗句,如李白的《古朗月行》等等。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1.简介作者。

季羡林(191186日—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世界著名语言学大师。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在北大朗润园,通过对故乡月色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的描写,抒发自己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细细体味吧。 三、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认读生字。

①课件出示文中的生字词语。

徘徊 烟波浩渺 篝火 萌动 澄澈 风光旖旎 瑞士 莱蒙湖 无边无垠 碧波万顷 巍峨雄奇 耄耋 燕园圣地 点缀 ②指名多个学生读,指名学生领读,齐读。

③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学习多音字“燕”

①yàn 鸟类的一科,候鸟,常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用泥做巢居住,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 ②yān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南部。 举例:

a.我现在已经年近老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 b.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3)理解词语:学生自由发言,全班交流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四、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月是故乡明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1)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解释。 2)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3)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4)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者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 五、图片展示,欣赏故乡的明月。

多媒体出示多幅图片“故乡的明月”,字幕出示课文内容, 学生用感官来感受“月是故乡明”,朗读字幕。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这一节课,我们初读了《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学习了文中的生字词,并跟随作家季羡林一道欣赏了“故乡的明月”。

2.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和积累与月亮有关的诗词和文章进行阅读,和同学进行分享。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2.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朗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了解了“月是故乡明” 这句话的出处,学习了文中的生字词,并跟随作家季羡林一道欣赏了“故乡的明月”。 3.当你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时,心中一定也引起无限遐想,也一定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 1)说说面对月亮你都想起过那些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当你面对明月,想起古人的诗句时,你是否想到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学生自由发言。

4.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了解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寄托在明月中的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希望同学们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通过交流,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细读品味,体会文意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1)这段话和课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一自然段是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的简单解释。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课件出示: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①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不可胜数。(过渡,由月到山、水,从而引出了下文中故乡的水。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山高月小”分别出自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所作的散文前、后《赤壁赋》

③“三潭印月” 是西湖十景之一,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三潭印月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风景秀丽、景色清幽,尤三潭印明月的景观享誉中外。

④这部分课文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由月亮总有陪衬,引出下文作者对故乡苇塘上和水中月亮的描述和怀念。

⑤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2.课件出示:至于水,我故乡的小村子里却到处都是。……天天盼望着黄昏早早来临。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①作者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

②作者说“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句中的“此”是指代什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句中的


“此”是指代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它更突显“我”对童年和家乡的眷念。

③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这些童年趣事呢?(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能表达出对作者故乡的思念。

④“八月湖水平”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者对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乡几个大苇坑的烟波浩渺与洞庭湖的“八月湖水平”相比较,显出作者心目中,苇坑也是阔大的。

⑤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3.课件出示:到了更晚的时候,……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①在这部分课文中作者又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请作简要概括。(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梦中见两个月亮叠加在一起。

②作者说“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由现实到梦境,作者这样写想表达什么?(表达自己儿时对家乡的热爱;表达此时对家乡的眷念。 ③这些童年趣事都与什么有关,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呢?(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更能表达出对作者故乡的思念。 ③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学生默读课文24自然段,教师小结:

作者在第24自然段描写了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2自然段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待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记忆犹新,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坑边玩,梦月亮。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板书: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课件出示:在这期间,我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①作者离乡背井,漂泊天涯期间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作者列举了哪里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作者喜欢哪些月亮吗?(喜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

②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③从“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你又感受到什么?(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


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④作者为什么说“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因为“我的小月亮”勾起“我”对童年的趣事的回忆;使“我”想起故乡。 ⑤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课件出示: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①“朗润园”和“燕园”是什么地方?a.朗润园今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校内。b.燕园位于北京的海淀,名字来源于燕京大学。

②作者描述“朗润园”和“燕园”这些赏月胜地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拿赏月胜地朗润园与故乡的小月亮对比,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③从“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一句你感受到什么?(随着年月的增加,作者的思乡之情更加强烈。

④从“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一句你又感受到什么?(这也是对比,又是衬托,在作者看来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不足以与故乡的“小月亮”相媲美。

⑤“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⑥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学生默读课文56自然段,教师小结:

这部分课文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之情。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板书:作者离开故乡之后对故乡的思念。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课件出示: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1)作者为什么说“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因为故乡的月亮总是能勾起“我”对童年趣事的回忆,使“我”总是能够想起故乡,也更让“我”眷恋祖国。 2)课文的结尾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最后一自然段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板书:呼应前文,情感迸发。 3)指导朗读,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回顾总结,延伸拓展。

1.作者在文章中主要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仍怀念自己的家乡, 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通过对故乡月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板书: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2.多媒体再次出示多幅图片“故乡的明月”,字幕出示部分课文内容,学生朗读字幕,感受“月


是故乡明”。 3.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阅读全文,要把自己融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读着读着仿佛是自己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星星;在古柳树下点篝火摇树捉知了;在大苇坑边望月游玩;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2.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体现作者童真的句段。

2)自己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资源,收集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诗文图片,和同学们分享。

4 梅花魂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葬、腮”等13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梅花魂、缕缕幽香、腮边、白杭绸、甚至、华侨、衰老、手绢”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感受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思想感情。

3.通过情境感悟、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学习课文,领悟梅花那种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习梅花的这种品格。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感受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思想感情;通过情境感悟、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学习课文,领悟梅花那种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学习梅花的这种品格。 教学难点

领悟梅花那种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葬、腮”等13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梅花魂、缕缕幽香、腮边、白杭绸、甚至、华侨、衰老、手绢”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 课件出示梅花的图片,并配字幕: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飘来阵阵的香气。 2.播放完毕后引导谈话:

同学们,欣赏了优美的梅花图片,阅读了图片下的字幕,你想到了哪一首古诗?(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从这首古诗,你了解到什么?(这首诗着意写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品格,写它的沁人心脾的


“暗香”。这里写的梅花,正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3.总结导题:在我国,梅花,因为它所代表的品格,历来都为文人墨客所钟爱。这节课,我们就和作家陈慧瑛一起,通过一篇课文,了解发生在一位华侨老人身上的与梅花有关的几件事,感受这位华侨老人的思想感情。(板书课题:梅花魂)学生齐读课题。 4.交流解题:

1)你能说说你对课文题目的理解吗?(本文中的“魂”是指崇高的精神。“梅花魂”就是梅花崇高的精神。

2)弄懂了课文题目的意思,再来说一说,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想了解些什么?(梅花具有什么样的崇高精神?作者围绕梅花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做上标记。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指名领读,全班齐读。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描写了与梅花有关的外祖父的哪几件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第一部分(1自然段):写因梅花而想到外祖父。

第二部分(215自然段):回忆与梅花有关的一些往事,表现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第一层(23自然段):写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和他所珍藏的梅花图,表现了外祖父时刻思念祖国。

第二层(415自然段):写临别回国前,外祖父送给 “我”梅花图和绣着血色梅花图案的手绢。赞扬梅花的高贵品质,抒发了老华侨热爱祖国的情怀。

第三部分(16自然段):照应开头,写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眷恋祖国的心,赞扬华侨的爱国精神。

四、细读课文,了解事情。

1. 课文主要写了外祖父的几件事?

1)学生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全文,圈画出文中描写与外祖父有关的几件事,也可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了解和体会。

2)小组交流,互相评议,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并根据交流结果归纳。 ①外祖父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还常流眼泪。

②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珍惜,“我”不小心弄脏,他竟大发脾气。 ③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了。

④外祖父将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了“我”。


⑤分别那天,外祖父又把绣着血色梅花图案的手绢送给“我”。 2.以上五件事中,哪件事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中的五件事,独立思考,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2)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从“‘我’不小心弄脏,他竟大发脾气”这件事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五、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五件事,初步感受到这位漂泊他乡的华侨老人挚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由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感受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思想感情。

2.通过情境感悟、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学习课文,领悟梅花那种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习梅花的这种品格。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说说课文描写的外祖父的五件事,其他学生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五件事,初步感受到这位漂泊他乡的华侨老人挚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过情境感悟、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学习课文,领悟梅花那种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学习花的这种品格,深入体会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思想感情。

3.故乡的梅花又开了。一年一度,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学生朗读,交流感悟。(板书:引起下文。 二、感悟爱梅,感受品梅。 (一)感悟外祖父珍爱梅花。

1.引导交流:课文中的哪件事最能表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板书:珍爱墨梅图) 2.课件出示有关内容。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幅画而已,有什么稀罕的呢? 3.指名读这段话。小组交流:外祖父对梅花的热爱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老干虬枝的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偶尔摆弄古玩老人也不甚在意和分外爱惜墨梅图家人碰也碰不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2“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①通过老人的语言“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a.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


不厌其烦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感受外祖父对“我”的慈爱,从对比中感受到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爱惜。

b.指导学生用严厉的语言读好外祖父的话,从严厉的语言中感受到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爱惜。 ②通过老人的行动“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感受到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爱惜。 b.指导朗读,读好“轻轻”“慢慢”,在朗读中表现出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爱惜。 4.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5.交流过渡:

1)问题交流:“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幅画而已,有什么稀罕的呢?”你能揭开作者心中的疑问吗?(学生各抒己见。 2)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有关内容,解开作者心中的疑问。 (二)感受外祖父品味梅花。

1.引导交流:课文中的哪件事最能解开作者心中的疑问?(板书:赠送梅图) 2.课件出示有关内容。

“是啊,……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3.探究交流。 1外祖父赞美梅花的这段话讲了哪几层意思?(第一层是赞扬梅花那种不怕严寒、不怕“风欺雪压”的品格;第二层是说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梅花那种“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第三层是对外孙女的勉励,希望她学习梅花的品格。

2外祖父说的这段话中的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 3外祖父珍爱梅花是因为梅花色彩鲜艳吗?(不是。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花的精神。)

4)课件突出显示“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并交流:

①梅花的秉性是什么?(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这也是谁的秉性?(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 ②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

③从外祖父对赞美梅花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老人赞梅花,实际上是在赞美什么?(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的精神和不肯低头折节的气节。)

5)从“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一句中你感受到什么?(这句话说出了外祖父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的目的——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顶天立地、肯低头折节的秉性和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4.读了外祖父的这段话,谁能把对课文题目完整地、准确地理解说给大家听?(《梅花魂》中的魂,在这里指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就是那种“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鼓励学生试着用外祖父的语气读好这段话。 6.谈话过渡,从外祖父分外珍爱墨梅图我们感受到一个华侨老人对祖国深厚的爱。你还能从课


文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小结:教“我”读唐诗宋词经常流下眼泪;外祖父因为不能回国而呜呜地哭了;送“我”上船时泪眼蒙眬。 三、读“三哭”,悟真情。 (一)一哭:

我出生在东南亚的星岛,……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莺儿, 你还小呢,不懂!”

1.学生默读上面一段话,指名说说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板书:吟诗落泪。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探究:

1)从外祖父“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感受到了什么?(外祖父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表达了外祖父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的目的还在于借诗句表达他对家乡的思念。 2)你能说说对课文中提到的诗词的理解吗?(这些诗词大致都体现了一种思乡怀亲之情。 3)读到一些诗句“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是因为什么?(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外祖父的思乡之情。教“我”读着诗句,他心里涌动的是对家乡、对家乡亲人的怀念,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所以伤感地泪水就不知不觉流了下来。 3.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外祖父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二哭:

有一天,妈妈忽然跟我说:“莺儿,我们要回中国去!” …………

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鸣呜呜地哭了起来……

1.学生默读上面一段话,指名说说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板书:不能回国。 2.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从外祖父因为不能回国体而难过地哭了,感受到老人一直热爱着、思念着祖国,感受到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段话,在分角色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三)三哭:

回国的那一天正是元旦……

……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1.学生默读上面一段话,指名说说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板书:递梅花巾。 2.从“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一句体会到什么?(体会到是思乡的深情和不能回国那孤独的痛苦,一下子使外祖父变老了许多。

3.读“想不到泪眼蒙眬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一句话,思考:外祖父让“我”带回的只是一块手绢吗?(外祖父让“我”带回的不只是一块手绢,外祖父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我”带回祖国,了却了自己的心愿。

4.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一位华侨老人对祖国的眷恋。 四、学习最后一段,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1.当年的我,……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赤子心哪!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这段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照应开头,点明中心。) (板书:照应开头) 3.再读这段话,结合全文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


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4.女生朗读课文的开头,男生接读课文的结尾。 五、学习写法。

1.快速默读全文,感受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1)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①文章抓住外祖父的五件事进行叙述,在叙事中表达了外祖父喜爱梅花、赞颂梅花品格以及通过梅花寄托的热爱祖国之情。

②语意含蓄,感情深厚,借物抒情,充分地揭示了课文题目“梅花魂”的含义。

③文章在写法上首尾呼应,结构非常严谨。开头写由梅花想到外祖父,接着回忆几件具体的事情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这样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板书:眷恋祖国) 2.指导朗读。

1)谈话引导:本文语句含蓄,感情深沉,首先要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在理解的基础进行有感情朗读,更好地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舒缓,语速不能太快。

2)学生练习感情朗读全文。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梅花魂》一课以梅花为线索,课文由故乡梅花的开放引出了对挚爱梅花的外祖父的回忆,后具体叙述了反映外祖父喜爱梅花、思念祖国的几件事,从中表现了这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2.作业。

1)故乡,祖国,让多少身居在外的旅人、游子产生了无尽的思念与眷恋;几千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吟诵出了无数思乡爱国的诗篇。请收集并诵读有关的诗文,并和同学进行分享。 2)学唱歌曲《我的中国心》《红梅颂》

口语交际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感受童年的美好、纯真,使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 2.指导学生具体有序地说出自己了解的大人们童年生活中有趣的事情,表现出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

3.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耳闻目睹为基础,做到把内容讲清楚,讲具体。

4.在学生精彩的交流中,进行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所说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收集反映大人们童年难忘生活的片断,讲述大人们的童年故事,使学生感到童年的纯真、美好,激发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的情怀。 教学难点

把故事讲述清楚,讲具体,并能注意表达方式,使其能引起听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交际与习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童年,一首欢乐的歌,一个美好的梦,让人亲身经历,永不忘记。那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童年的趣事、乐事又给你留下哪些印象呢? 2.小组交流,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3.谈话揭题:人不知不觉就长大了,童年的记忆却伴随着人的一生。让我们走进大人们的童年岁月,了解他们小时候的故事。(板书: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学生齐读课题。 二、明确交际要求。

(一)阅读课本,了解交际要求。 1. 读教材13页,说说这次口语交际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小组长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整理。

2.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交际要求:1)根据提问对象提出恰当的问题。2)认真倾听,在交流时能边听边记录。 3.互相交流,说说这次口语交际可以选择哪些方面的内容来讲?(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交际要求

先想一想可以了解谁的童年,如祖父母、父母、邻居,在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恰当的问题。问之前,先列一个提纲,把提问对象和问题写下来。下面的表格仅供参考。 4.小组交流:本次口语交际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1)可以从这些方面提问:他们小时候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难忘的事情…… 2)提问的时候,注意使用礼貌用语。

3)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一边听一边做简单的记录,不要随意打断别人。 4)整理记录。

三、互相交流,汇报交际。 1.小组合作交流。

交流要求:交流时,可以谈整理后的结果,也可以谈提问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事,还可以谈你的感受。

2.组内推选代表,参加全班的口语交际活动。

1汇报要求:发言的同学要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不要中途打断;有疑问或者要提意见的,等听完之后再举手发言;发问和提意见要有礼貌,注意礼貌用语。 2)各小组推举代表轮流展示,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可以提问(教师相机指导点拨,重点从语言表达是否完整和内容是否有条理两方面来指导,启发引导学生相互补充,学生相互评价,发现优点和不足) 3.评议谁最棒。

1)全班评议,看讲的同学内容是否符合要求、语言是否流畅、重点是否突出。 2)评选出“最自然大方奖”“最佳口才奖”,并宣布评选结果。 四、教师小结,鼓励积累。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了一节生动、有趣的口语交际课,通过交际,我们了解了大人们的童年,感受到了童年的丰富多彩。如果让我形容童年中的趣事的话,我会把它比喻一朵花,一朵芳香四溢的花;一个盒子,一个装着许多秘密的盒子;一个葡萄架,一个长满了数不清葡萄的葡萄架……就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童话般的故事吧!(播放歌曲《童年》 2.课后作业:

1)利用课余时间,和自己周围的人进行交流,了解更多人的童年生活。


2)搜集和阅读名家描写童年的作品,利用课余时间说给自己的同学或家人听。 推荐阅读:《笔墨童年》余秋雨

习作 那一刻,我长大了

教学目标

1.在习作中记录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自己受到感触、感到长大的那个时刻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2.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学会用恰当的方式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

3.体验“长大”的自豪,理解“长大”的内涵。

4.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并能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习作。 教学重点

在习作中记录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自己受到感触、感到长大的那个时刻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教学难点

在习作中把受到触动的那个时刻写具体。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交流激趣,导入课题。

1.引导回忆:同学们,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们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你们都长大了。谁能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自己长大了?

2.学生自由发言,其他学生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3.教师小结:从交流中可以看出,同学们身体长高了,学会了很多知识,学会了关心别人,学会了体贴父母……所有的这一切都足以证明——你们长大了。 4.观看视频,引发交流:

1)我长大了,学会做许多的事情了,你们看,这些小朋友能做什么事呢?

2)我们也长大了,又会做什么事情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的星星,你觉得你能得到哪颗呢?(设计表格【出示课件4(自信、环保、文明、爱心、体育、勤学、家务……) 5.教师评议,导入课题:翻阅影集、日记、成长手册……回忆一下自己的成长历程,有没有某一个时刻、某一件事让你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这节习作课我们就根据自己的体会,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成长中的自己。(板书:那一刻,我长大了) 二、课件展示,引导选材。

1. 1)今年我过生日,妈妈给我切蛋糕的时候,我发现她的眼角出现了浅浅的皱纹。 2)今天爷爷走了很远的路,给我买了一双心爱的球鞋。接过爷爷递过来的球鞋,感觉手上沉甸甸的……

3)上个星期,第一次在班里当众发言,我很紧张。看到同学们鼓励的目光,我忽然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2.小组交流: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上面资料中的“我”在那一刻长大了?结合课文插图,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你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一个人在那一刻长大了?(小组长分类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分类总结


1)品德方面:看到出现皱纹的妈妈,懂得了关心父母;看到为自己操劳的爷爷懂得了关爱老人;看到生病还坚持上课的老师,懂得了尊敬老师;得到同学帮助的那一刻,懂得了关爱同学;获得同学掌声的那一刻,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也懂得了要欣赏和鼓励别人;帮助低年级的小同学修好文具盒,那一声谢谢让我感受到助人后的愉悦……

2学习方面:课堂发言受到老师表扬的那一刻,懂得了要努力学习;克服困难,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那一刻,懂得了要学会独立思考;读书交流会上得到同学们掌声的那一刻,懂得了要主动探索新知识……

3)能力方面:学会了一项新技能,为自己感到自豪;放学了,爸妈没来接我,独立回家的那一刻,内心充满了喜悦;晚上自己在家没有感觉害怕,得到爸妈赞许的那一刻内心非常激动…… 4友情方面:原谅朋友过失,看到朋友激动表情的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对待朋友要宽容;把自己的钢笔借给朋友,听到谢谢的那一刻,我懂得了要帮助别人……

4.独立思考: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寻找让自己觉得忽然长大了的某一个时刻、某一件事情。 5.小组交流:小组同学互相介绍让自己觉得忽然长大了的某一个时刻、某一件事情。 6.全班交流,教师评议。

三、互相交流,拓展思路,指导命题。

1.小组交流:怎样根据要求写出感人的文章? 2.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并板书: 1)选择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2)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3)要把自己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那个时刻写具体。 4)在习作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3.指导命题:

1)可以用“那一刻,我长大了”做为习作的题目。 2)可以根据选取的材料进行命题。

3)可以根据自己最深的感受对习作进行命题。

4)可以把自己受到的教育或启发做为习作的题目。 四、欣赏范文,把握技法 那一刻,我长大了

人生中总会有一些难忘的事情,我也不例外。而使我终生难忘的,却是一次不愉快的回忆。 那一次,我独自走在放学的路上,看见道路的一旁有一棵梨树。上面那黄嫩嫩、水灵灵的梨儿,使我不禁心中一阵欢喜。我记得这梨树好像是小卖部的主人老王伯伯种的。“没关系,反正树上这么多梨呢!”我心里想着,手不知不觉的伸了上去,摘下了两个硕大的梨子、我小心地把梨装进书包里,满心欢喜,像一只小鸟似的飞回了家。 爸爸打开门,一眼就看到了我的包鼓起的那一大块儿。“那是什么?”爸爸把声音压的很低。“梨!”我欢快地告诉爸爸。“哪儿来的?”“在老王伯伯的那棵梨树上摘的。”我满不在乎地回答。“你为什么偷别人的东西?”爸爸的眼神像箭一般,让我不敢看一下。我马上感觉到形势不妙,老老实实站到了爸爸面前,恨不能把头低到胸脯上,等待着一场暴风雨的来临。谁知,爸爸心平气和地说:“乱拿别人的东西不是一个好习惯,现在的小偷就是小时候像你一样,爱偷别人的小玩意儿,现在是两个梨,将来就可能是一筐梨,甚至是更贵重的东西!快给人家还回去!”爸爸的声音虽不高,每一个字却像一条鞭子,抽打着我的心。“爸爸……”“快


去!”爸爸用两个字拒绝了我的请求。我的话还未说出口,就被这两个字顶了回去。

我手中拿着这两个梨,它们仿佛有千斤的重量,压着我的心。我实在没有勇气面对小卖部的老王伯伯。我走到梨树边,四处张望没有一个人,才放心地把梨子放在了树下的草地上。风吹着梨树的叶子沙沙地响,那千斤的重量也随风而去,我心里轻松多了,几乎是一路唱着歌回到了家。

那一刻,我发现自己好像长大了不少,觉得自己突然成熟了许多。我永远不会忘记爸爸对我的教诲,每次想起我都会提醒自己:“做一个光明正大的人,做光明正大的事,我长大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了!”

1.我当小评委:学生欣赏范文,说说什么地方写得好?(小组交流,汇报发言。 2.师生交流,教师小结,把握技法。

1)开头用简洁的语言直接引出主题,干脆利落。

2)习作选取了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写清了事情的经过。 3)习作通过细致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记录了当时的这是感受:

4)总评:本文作者能选取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来叙述,写清了事情的经过,把自己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那个时刻写具体,记录了当时的真实感受。 五、独立习作,教师巡视。 1.明确习作要求。

2.学生独立完成习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提醒学生格式要正确。 六、全班交际,师生评议。

1.习作完成后,自己阅读并修改,保证句子通顺,没有错别字。 2.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把自己的习作在小组里读一读,小组同学互相评议,提出修改意见。也可以大家一起帮助修改,并选出最好的一篇习作作为小组的代表作。 3.课件出示教师巡视时发现的优秀学生习作。 1)学生自由阅读。

2)自由发言,进行评议,发现亮点,提倡借鉴。

4.课件出示教师巡视时发现的存在普遍性问题的学生习作。 1)学生自由阅读。

2)自由发言,进行评议,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3)集体交流,进行修改。 5.小组交流。

1)把自己独立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小组同学听,和同学一起分享当时的快乐心情。 2)互相评价:从哪里感受到了当时的快乐心情,哪些地方没听明白。 七、自我修改,誊抄习作。

1.请同学们根据交流情况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试着用好修改符号。 2.小组内交流再次修改后的文章。 3.把自己的习作认真誊抄。 八、教师小结,鼓励积累。

今天,老师非常高兴,因为从短短的一节课,我看到了每个同学都在长大!因为你们会倾听、肯思考、勤举手、常发言。这不正是长大的表现吗?老师衷心地祝贺你们,你们——长大了!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过欢乐,有过烦恼,学会了本领,拥有了愿望。老师祝愿你们能学会更多的本领,用双手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让我们自豪地喊一声:“那一刻,我长大了!(学


生深情地大声说:“那一刻,我长大了!”) 板书内容

那一刻,我长大了

1)选择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2)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3)要把自己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那个时刻写具体。 4)在习作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文章中直接抒发感情和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抒发感情的两种方法。

2.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选择情景进行仿写;了解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会照样子写一写。

3.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理解古诗《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文章中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会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了解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和掌握文章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学习“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1)课件出示:①读到《月是故乡明》中“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这句话时,我能直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②读《祖父的园子》时,我从描写园子里的花朵、鸟儿、虫子等事物的句子中,体会到了字里行间蕴含着的对祖父和园子深沉的爱与怀念。

③我在读《月是故乡明》时,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体会到了作者的怀乡之情。 ④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加深了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2)问题引导: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比较直接。有的比较含蓄。读一读上面四个小朋友说的话,结合本单元的学习,看看你都了解了哪些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小组交流。

4)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引导交流:

①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加深了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③抓住文章中直接表达感情的句段,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从课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中,体会到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思想感情。 2.练一练,学运用。

小组交流:怎样体会到下面各段表达的思想感情?

1)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祖父的园子》

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小结:这段话,就是把情感寄托在园子里的花朵、鸟儿、昆虫等事物上,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作者对祖父的园子深沉的热爱和怀念。从文段对花、鸟、虫子等具体事物的描写中体会到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对祖父园子的热爱和怀念。

2)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月是故乡明》

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小结:文章开篇点题,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抓住文章中直接表达感情的句段,是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 3.我拓展,我积累。

在同一篇文章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也不是单一的,为了表达的需要作者可能多种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穿插运用。一般的表达情感的方法有如下三种: 1)寓情于景:情感的抒发蕴蓄在景物里,即情景交融。

例如:老舍《草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本段描写的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作者通过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流露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2)融情于事:情感的抒发蕴蓄在对事件的叙述中。 例如:萧红《祖父的园子》中我和祖父的对话。(从作者对事情的叙述中让我们感受到祖父对“我”的耐心和慈爱;感受到祖父的慈祥、和蔼可亲和疼爱孙女。也感受到作者对祖父的崇敬和怀念。

3)借物抒情:情感的抒发蕴蓄在对某一物的介绍中。 例如:许地山《落花生》中父亲对“我们”讲的道理。(文章采用的是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借歌颂花生的特点告诉我们学不要看不起外表不美,要像花生那样做普普通通的人,干实实在在的事,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别人带去更多的好处。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的例句,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再选一种情景仿照着说一说。 1.读一读,找规律。

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1)小组交流,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用排比的方法写出阳光的亮、刺眼,同时又生动的描写了蚯蚓、蝙蝠害怕光,富有童趣。

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1)小组交流,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用拟人和排比的方法写出了天气的炎热。


2.练一练,学运用。

1)小组交流:从“忙、冷、吵、静、快、辣”中选一种情景,仿照上面的句子说一说。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①今天天气太冷,冷得滴水成冰,冷得小鸟缩成一团,冷得我浑身哆嗦。

②教室里真安静啊!静得连一根针掉地上都听得见,静得连呼吸声都听得见,静得连心跳声都听得见。

(二)下面的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想一想,照样子写一写。

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对此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1)小组交流: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这样对比描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小组交流: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杜甫的“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从这句话中表现出母亲浓浓的爱乡情。

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蓬,远比不上绍兴的鸟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

1)小组交流: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姑爹的小船和精致的乌篷船对比,说明承载父爱的小小渔船的亲切难忘,更显出了父爱之深挚。 练习: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小组交流: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这是《社戏》的最后一段,用简明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情感。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与以后所有的豆,所有的戏相比较,显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的美好回忆。 三、学习“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1)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2)解题:

古人把离家在外的人叫“游子”,“吟”是朗诵、唱,是诗歌的一种形式。 3.简介作者:

孟郊(751-815),字东野,唐朝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先世居汝州(今属河南汝州),唐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游子吟》


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4.简介创作背景

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这首诗就写于此时。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此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5.课件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1《游子吟》:题下原注“迎母溧上作。”当时作者居官溧阳县尉时所作。 2)吟:吟诵,诵读。

3)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即作者自己。 4)临:将要。

5)意恐:心里很担心。 6)归:回家。

7)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儿女。

8)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6. 课件出示相关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7.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8.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

10.教师小结:《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五言乐府诗。全诗共三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11.延伸阅读:

母爱是世界最纯朴无私的爱,是文人笔下永远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多少名人志士,都深刻地意识母爱的真挚,他们用不同的诗句,表达着赞美母爱的共同的心声。你知道有哪些诗句吗?

5 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抓重点词句,通过人物心理、言行的揣摩,体会人物个性特点和品质。

2.以读为本,读中提升情感;引入材料,丰满人物形象。唤起学生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共鸣。 教学重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课前准备


1.课前组织学生观看《赤壁(下)》中草船借箭的视频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下面老师要考一考你。(出示练习) 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 ),作者是( 2.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是( 3.草船借箭故事的起因是: ;经过是: ;结果是: 二、重点研读,感悟“神机妙算”。 (一)、诸葛亮三天就出色完成了这么艰巨的任务,怪不得周瑜自叹不如,请找出他佩服诸葛亮的句子。

出示: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讨论:“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抽生回答) (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410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诸葛亮究竟“算”到了什么的句子。 1)学生自读勾画,在书中批注。 2)组内交流。 (三)汇报反馈 1.天文:大雾漫天

出示: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大雾漫天可能是巧合呢?从哪知道不是? (大屏幕出示两组句子)

比较哪组句子更好?为什么?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2.地理:顺风顺水 出示: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思考: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做?

出示: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使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3.识人心 算曹操

1.俗话说得好:“知人知面不知心哪!”天气难料,这人心就更难测了。那曹操是不是真的不敢出来呢?

出示:曹操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2.指导朗读:观察图片从曹操的眼神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猜曹操有多少人马,体会他的生性


多疑。

3.诸葛亮就是算到曹操的性格,知道他肯定不敢出来。这不,诸葛亮又笑了?抓“一定”,品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认真读句子,比较他们的意思相同吗? 1.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2.雾这样大,曹操不一定敢派兵出来。 算鲁肃

诸葛亮借箭需要谁的帮助?(鲁肃)读读描写鲁肃的4.5.6小节,你觉得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 1.诸葛亮说别告诉都督,鲁肃“果然不提”、“私自拨船”、“照诸葛亮说的”。 2.抓“私自”体会鲁肃忠厚老实、顾全大局、信守承诺。

3.诸葛亮算到鲁肃一定会帮助他,怪不得诸葛亮笑得如此轻松。

品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算周瑜

周瑜妒忌诸葛亮,想通过造箭来陷害诸葛亮。 1.读句子,体会周瑜的为人 出示:

1)我们就要跟曹操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2)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3)十天造得好吗?(4)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2.思考

出示: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1.周瑜很高兴,为什么?

2.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三、角色扮演,回味“神机妙算”。 1.思维大逆转(屏幕出示,口头回答)

1.假如第二天没有雾或者不是“大雾漫天”,() 2.假如鲁肃不肯“帮忙”,()

3.假如曹操听到呐喊声和鼓声就下令曹军“出动”,诸葛亮不但(),还会() 4.假如这二十只船驶回南岸时,不是“顺风顺水”,()

诸葛亮并没有呼风唤雨的本领,但他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这不是神机妙算又是什么呢?怪不得在故事的最后,连一向忌妒他的周瑜也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分角色朗读:“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体会人物心情:周瑜(心有不甘,自叹不如)曹操(一拍大腿,后悔莫及),鲁肃(十分敬佩,心悦诚服) 3.每个环节都关系着借箭的成败,每个细节都彰显着诸葛亮的智慧。是神机妙算让鲁肃心悦诚服,是神机妙算让曹操追悔莫及,是神机妙算让周瑜也自叹不如,让我们发自心底地说一声:“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 四、课外拓展

1.你们还知道关于诸葛亮的其他故事吗?(抽生汇报


2.出示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相关故事名称,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6 景阳冈

教学目标

l.认识11个生字。读读记记“限期、吓唬、诡计、霹雳、酥软、踉踉跄跄”等词语。 2.朗读课文,讲讲武松打虎的故事。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教学重点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这部分,是课文重点,也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了解武松的英雄性格,是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比较课题,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水浒传》中描写了一位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英雄,那就是武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武松打虎的故事。板书:武松打虎。

读过课文的同学都知道,课文的题目是《景阳冈》,比较一下,这两个课题有何不同?(交流明白以地点和主要事件作为题目均可。

既然武松打虎是主要事件,那么文章围绕景阳冈还写了那些内容? 二、 自读课文,理清结构

课文很长,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围绕景阳冈还写了什么内容? 读后交流,理清结构:

冈下喝酒——大步上冈——冈上打虎——挨下冈去 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三、切入重点,学习武松打虎

同学们,在以上四部分内容中,你们最感兴趣的是——武松打虎。

我们就来看看武松打虎的过程。自由读这部分内容,你对打虎内容有和感受?

交流读后感受。这样的感受是粗浅的,让我们深入来学习相信你的感受会更深。让我们现来读读第九节。老虎是怎样进攻的呢?这里写了两块内容,你们想读武松还是想读老虎的内容? 一读:通过师生合作读,指导读:读通内容,能流利的朗读课文,做到能读出老虎凶猛进攻的气势。

二读:读出武松机智、灵活、勇敢。 老虎进攻用了三招:一扑、一掀、一剪;而武松只用了一招——“闪”同学们如果把这个“闪”改成“躲”,你再读读感觉有何不同?

交流闪出了灵活,闪出了勇敢,闪出了智慧。 引导交流闪出智慧。(闪在青石背后;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就先泄了一半。

老师读老虎内容,学生读武松部分。读出武松的灵活、勇敢、智慧。 三读:读出课文的写法。


同学们,大家读得很好,读着读着,我们发现武松和老虎的动作描写如何结合的呢,课文是怎样写的呢?

交流:一、武松和老虎交叉来写。“老虎攻,武松闪;老虎又攻,武松又闪;老虎再攻,武松再闪。”始终如此。

交流:二、写老虎进攻凶猛的目的?衬托武松的机智勇敢灵活。 交流后,再读体会写作的妙处。

过渡:老虎发动凶猛的进攻都被武松一一化解,武松开始发起了反击。

同桌合作练读读第十节。抽生读,小组合作读,多种形式读出味道。引导交流:“劈”劈出了什么?

师生合作读。

过渡:老虎这回可发怒了,前二三十人我吃得不花吹灰之力,可今天居然三招没吃到,还想打我,它又一次发动进攻,武松又如何表现的呢?学习第十一节:大组合作读,读出每次打法不同。指导朗读后,师生合作读。赛读。

整体朗读9-12节,交流你感受到的武松形象,同时再次感受描写方法。随机板书:机智勇敢敏捷力大无穷 四、小结

我们通过朗读感受到了武松机智勇敢灵活的身形,也感受到了交叉进行描写的方法。

五、通过学习武松打虎的过程,武松那勇猛机智灵活的形象深深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让我们再来学习,对人物形象更全面的了解。 (一)学习冈下喝酒(抓住语言)

自由读冈下喝酒,交流:你又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武松?

创设情景,进行对话:店家和武松喝酒部分(抓住人物的主要语言) 穿插想象店家的心理和武松不同心理,再次朗读对话。 交流你感受的武松形象:倔强暴躁艺高胆大豪爽 (二)学习大步上冈(抓住心理)

自读大步上冈的部分,划出武松心理部分,你又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武松?交流:自负多疑死要面子

引导朗读武松心理,读出多疑、自负、死要面子。 六、整体回归

综合人物形象,总体感受武松人物形象。

同学们,如果在我们面前有两个武松:一个武松只有优点,他勇猛,敏捷,机智。另个武松缺点多多,他勇猛,敏捷,机智,但是他暴躁、倔强,他多疑、死要面子,还非常自负。同学们,你们喜欢哪个武松?感受到武松优缺点的统一体,英雄因优点而可敬,因为有缺点而可爱 板书设计 景阳冈

冈下喝酒——大步上冈——冈上打虎——挨下冈去 倔强多疑勇猛 暴躁自负敏捷

艺高死要面子机智 胆大力大无穷 豪爽


7 猴王出世 教学目标

1.认识“芝、迸”等16个生字。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造化、喜不自胜、天造地设、抓耳挠腮”等词语。

2.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语句,能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猜测大体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4.感受石猴集猴、人、神于一体的形象。

5.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课件播放大型连续剧《西游记》第一集片段。(学生欣赏) 2.学生交流自己对电视剧或剧中人物的了解,教师评议。

3.教师小结:大家对《西游记》故事都不陌生,里面塑造了许许多多不同人物的形象。那么在《西游记》中,你最喜欢谁?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吗?(学生自由发言。 4.小结导题:很多同学都喜欢神通广大、能力非凡的孙悟空,那他最初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节选自《西游记》第一回的一篇课文《猴王出世》(板书:猴王出世)学生齐读课题。

5.了解《西游记》

《西游记》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讲述了唐僧在三个徒弟的帮助下,去西天求取真经的故事。

它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座丰碑,被尊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6.简介作者。

吴承恩(1500-1583),字汝忠,号射阳。淮安府山阳县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学生默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借助自己的阅读经验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词语。遇到难理解的词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或结合字面意思猜一猜。 2.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二)再读,理清层次。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叙述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


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23自然段)讲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三、再读课文,读懂文意 (一)学习“猴王出世”。(板书:猴王出世)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想想为什么喜欢。 预设一:

那座山正当顶上,……化作一个石猴。

1)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这一段以极其精练的语言写出了石猴的出生环境及经过。 2)仙石的形状是怎样的?(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仙石处在什么样的位置?(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

3)石头变猴的原因是什么?(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4)石猴是怎样出生的?(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5)出示“仙石迸裂”的图片,学生体会石猴出世的神奇。

6)结合视频,你从这段话感受到什么?(石猴与其他众猴不一样,是一块饱受日月精华的顽石瞬间迸裂而生的。

7)指导朗读,读出神奇的语气。

预设二:那猴在山中,……朝游峰洞之中。

1)石猴的日常生活情形是怎样的?(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2)教师小结:文章起笔就显得他神异出众,为后文甚至全书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降妖伏魔埋下了伏笔。由此也掀开了一部旷世名著的第一页。 3读了这段话,我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石猴?(自由自在、快活逍遥、和善友爱、顽皮可爱……) 4)指名读,互相交流,指导学生读出猴的快乐和自由。

教师小结:作者写的是一只欢快跳跃的猴子,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或者说,从这样的语言,我们读到了一个活泼可爱、顽皮跳跃的猴子。像这样内容与语言高度统一,这就是经典。

2.谈话过渡:课文还有哪些这样经典的句子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学习“发现水帘洞”。(板书:发现水帘洞) 1.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画出石猴的动作。

1)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从石猴的这些动作中感受到什么。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①“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从“瞑”“蹲”“纵”“跳”这些动作,感受到石猴机智勇敢、敏捷灵巧、本领高强的特点和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


②从四“看”,感受到石猴动作的敏捷,观察的细致,感受到他艺高胆大、聪明心细的性格特点。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23自然段,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发现水帘洞的经过。 (三)学习“石猴成王”。(板书:石猴成王)

1.鼓励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第4自然段,画出众猴和石猴的语言动作。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交流,相机引导学生品悟语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聪明、机敏、爽朗、坦率

1)从众猴的动作中可以看出众猴的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能把众猴的特点表现的这么传神?(从众猴的动作能够了解到猴性顽劣。因为作者对猴子观察细致,了解全面,所以文中描写猴子特点的语言,十分传神。 2从石猴的语言中可以看出石猴的什么特点?(从他说的话中可以看出石猴的聪明、机敏、爽朗、坦率;看出他做事有心计,是天生做首领、头目的材料。

3)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意思。(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读这句话的体会。(连群猴都懂得这个做人的起码道理,如果作为一个大写的人,反而不讲诚信,这不是说连群猴都不如了吗?所以作为一个人,就应该讲究诚信。

5)这石猴因穿越水帘洞的壮举赢得群猴的敬仰、崇拜,最终被拥戴为王。发挥想象说说当时的情景。(我们似乎能想象当时的石猴阔步登场,威风、气派地端坐在一个石凳上,众猴子一个个伏首称臣的情景。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话的意思。(石猴因带众猴进水帘洞,被封美猴王。

4.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猴性顽劣,在朗读中表现出石猴的聪明、机敏、爽朗、坦率,在朗读中表现出石猴阔步登场的威风和气派。 四、总结交流,交流写法

1.出示问题:通过学习课文,同学们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在我们有滋有味的品读中,猴王的形象呼之欲出,这就是名著语言的魅力。作者是怎样塑造出这样的猴王形象的呢? 2.小组交流。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相机指导:通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把石猴写得非常生动。

4.教师小结:正是因为作者妙笔生花,才塑造出孙悟空这样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应该得当运用这样的方法,是自己的作文语言更加生动,更有感染力。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堂总结 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板书:活泼可爱、敢作敢为) 2.拓展延伸:

开展《故事大王》活动。先在课后试着阅读西游记的一个章节,然后向同学们讲讲这个片段,最后评出故事大王。

8 红楼春趣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的“恰、屉”等9个生字,读准课文中难读的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重点语句,通过阅读、想象等策略,大致读懂课文,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品味本文语言,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大致读懂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分析鉴赏小说中人物形象。抓住文中细节描写,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初步学习鉴赏小说技巧,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大致读懂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抓住文中细节描写,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播放《红楼梦》插曲。师生交流,了解《红楼梦》的故事梗概和主要人物。 2.老师朗诵:(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一回里这样说。是啊,几百年来,有多少人在探索着《红楼梦》的秘密,可是,有谁能了解其中的滋味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其中一个片段,去了解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板书课题:红楼春趣)学生齐读题目。 3.谈话激趣:《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的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黛玉很小的时候,母亲去世,父亲把它送到荣国府,与外祖母贾母一起生活。宝玉是黛玉二舅父的儿子,也是贾母的宝贝孙子。课文讲述的就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本文选自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七十回,题目为后人所加。(板书:放风筝) 4.简介《红楼梦》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背景,既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同时,又通过对这些爱情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描绘,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风貌。可以说,《红楼梦》是当时社会活的百科全书。

5.简介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人世辛酸,后以坚韧不拔之毅力,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教师先范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正确,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不懂的地方标下来和同桌交流。

1.阅读要求(1)自由读文,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通读顺,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2自学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4)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记出来。 2.指名多个学生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够准确的字音。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画文中描写的人物,以及人物外貌、语言的句段,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交流资料,说说读对文中人物的了解。 文中登场人物的图片及简介。 三、了解内容,感受人物。 (一)自主阅读。

1.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在阅读中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1)课文中的人物很多,你觉得中心人物是谁? 2)本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表现了什么?

3)你对课文中的哪一个人物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班内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二)了解故事内容。

第一部分(12自然段)主要叙述看到了挂在树上的风筝,黛玉等人决定拿出风筝放晦气。 1. 一语未了,……断了绳,拿下他来。”

1)从“众人吓了一跳”你感受到什么?(从对众人的神态变化的描写中感受到众人的注意力集中。

2“丫鬟们出去瞧时,帘外丫鬟嚷道:‘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了。’”丫鬟的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借用人物语言引出风筝,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故事。

3)从“众丫鬟笑道:‘好一个齐整风筝,不知是谁家的,断了绳,拿下他来。’”一句中众丫鬟的话中你了解到什么?(挂在树梢上的风筝很漂亮。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宝玉等听了,……我且拿起来。”

1)从宝玉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宝玉认出了树梢上的风筝是谁的。 2)从紫鹃的话中你又读懂了什么?(紫鹃想把风筝据为己有。 3)指导朗读,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好人物语气。

3.探春道:“紫鹃也学小器了。……咱们也放晦气。”

1)从探春的话中你了解到什么?(了解到放风筝放晦气是一种风俗。

2)从黛玉的话中你又感受到什么?(黛玉寄人篱下,多愁善感,所以提出放风筝放晦气。 3)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内容,注意读好人物对话,注意人物对话时的语气。

第二部分(36自然段)主要叙述了贾宝玉和众姐妹、丫头们放风筝的欢乐场景。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自己从放风筝的过程中了解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可以把自己了解到的和感受到的标一标、写一写。 2.小组交流,整理记录。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1)从对人物的动作描写中感受到众人虽然忙乱,但都很欢乐。


这里小丫头们听见放风筝,……一面拨起籰子来。 (指名朗读。

2)感受到人们的和谐和快乐。

宝钗等都立在院门前,命丫头们在院外敞地下放去。(指名朗读。 3细致的对话描写和神态描写中流露出和谐、欢乐的气氛,也让人感受到众人盎然的兴致。 宝琴笑道:“你这个不大好看,不如三姐姐的一个软翅子大凤凰好。”……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说:“把昨儿赖大娘送的那个大鱼取来。”(指名朗读。

4)从人物的语言描写中感受到小丫头惋惜的心情,探春的上解人意,宝玉的兴致高涨。 小丫头子去了半天,……便叫:“放起来。”(指名朗读。

5)从宝玉的动作和神态描写中,感受到众人都高兴地把风筝放了起来,唯独宝玉的风筝放不起来,怕被人嘲笑而着急的心情;从宝玉的语言中又让人感受到一个可爱的公子哥的形象。 此时探春的也取了来……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指名朗读。

6)从黛玉的动作描写中了解到黛玉的娇弱,从众人的语言和动作描写中感受到人们对黛玉的祝福。

黛玉见风力紧了…… “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咱们大家都放了罢。”(指名朗读。 8)……那风筝都飘飘飖飖,……一会儿就不见了。(指名朗读。

①“飘飘飖飖”是什么意思?它的近义词有哪些?把这个词语换成“别的近义词好不好?(飘飘飖飖”在文中指风筝在风中随风飘动。它的近义词有飘飘洒洒、飘飘悠悠、摇摇荡荡、摇摇晃晃、飘飘忽忽、飘飘荡荡等。“飘飘飖飖”写出了风筝在天空中飘飞的姿态美,换成其他词语不能表达出这样的意思。(板书:姿态:飘飘飖飖)

②“鸡蛋”“黑星儿”描写了什么?风筝为什么由“鸡蛋”变成了“黑星儿”?(“鸡

蛋”“黑星儿”描写了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的风筝的形状。因为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看到的形状很快发生了变化——变小、变模糊。

③这段话中描写时间变化的词语有哪些?(“一时”“展眼”、“再展眼”)从这些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中你了解到了什么?(风筝随风飞去后很快消失。(板书:形状:鸡蛋、黑星儿) ④谈谈自己对句子的体会。(风筝被绞断了线,随风而去,越飞越高。开始,他们看到的风筝只有鸡蛋大小;后来,风筝迅速飞去,人们只能看到一个小黑点;最后,风筝在天空中消失。这个句子写出了风筝在天空中迅速飞去直到消失的过程,抓住了风筝的姿态和形状,写得十分生动具体,表达了贾宝玉等放风筝时异常欢快的心情。 9)众人仰面说道:“有趣,有趣!”(教师范读。

这段描写把放风筝这一场景的描写把故事推向高潮。从对众人的语言、动作中感受到放风筝给众人带来的无比的快乐。 (三)感受人物形象。 1.小组交流,文中的哪个人物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挑选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并说出印象深刻的理由。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并小结。(板书:贾宝玉、林黛玉、丫头们) 1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读一读,感受贾宝玉的率直纯真。

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若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读一读,感受贾宝玉借助风筝表达的自己关爱女性的品质。


2)黛玉笑道:“可是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放晦气。”(读一读,感受林黛玉的多愁善感。

黛玉见风力紧了…… “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咱们大家都放了罢。”(读一读,感受林黛玉的娇弱。

3)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一声儿, 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来:也有美人儿的,也有沙雁儿的。丫头们搬高墩,捆剪子股儿,一面拨起籰子来。(读一读,从小丫头们的心理活动描写“巴不得”和动作描写“手忙脚乱”中感受她们的快乐和活泼。

众人皆仰面说道:“有趣,有趣。”(读一读,感受众人热爱美好事物的心情。

(三)指导朗读:在朗读中了解放风筝的过程,感受人物的心情,了解人物的特点,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堂总结通过阅读我们了解了文章中贾宝玉和众姐妹、丫头们在大观园中放风筝的欢乐情景,感受到了他们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学会了借助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板书: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拓展延伸:

1)提出要求:下面是《红楼梦》中描写“凤辣子”的一个片段,作者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真可谓是妙笔生花,仔细品味语言的精彩,你能从中看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吗? 2)学生阅读。

3.布置作业:课下希望同学们从《红楼梦》中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阅读,读出《红楼梦》中悠久的历史,读出《红楼梦》中灿烂的文化,读出作者表现人物特点的独到之处。

口语交际 怎么表演课本剧

教学目标

1.掌握将课文改写成剧本的方法,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台词、动作等。

2学会分配角色,排练的同时学会进入角色,通过动作、表情等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的几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节选自古典文学名著。这些名著里的人物都刻画得形象鲜明,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如果我们想把感受到的人物形象展示给没有看过原著的人,让他们也能够和我们一样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就需要借助舞台表演的形式来实现。今天我们就来演-演这些故事。 二、集思广益探究演法。 1.学生分组讨论选定故事。 2准备剧本。

(1)剧本开头应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需要的道具。 (2)将课文中叙述的语言改成人物之间的对话。 (3)根据对话和语境,加上合适的表情和动作。 (4)准备简单的服装、道具。

(5)确定上场、下场的语言、动作、表情。

(6)学生自由分配角色.各角色说记台词,商量要怎么演。 :改写《草船借箭》第一部分故事。 时间:白天


地点:周瑜帐中 人物:周瑜、诸葛亮

道具:桌椅、纸笔、酒壶酒杯

(周瑜妒忌诸葛亮才干,一天,他把诸葛亮请到帐中议事) 周瑜: (严肃)今日请先生到帐中,是为了和先生商议军事。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了,敢问先生.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诸葛亮: (不紧不慢)我认为用弓箭最好。

周瑜:(点点头)对,先生之育,正合我意,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但今军中缺箭,劳烦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 (若有所思)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这十万支箭何时用? 周瑜: (试探)十天造得好吗?

诸葛亮: (假装皱了皱眉头,挥挥手中的羽扇)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笑里藏刀)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诸葛亮: (毫不犹豫)只要三天。

周瑜: (心中窃喜故作严肃)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 (十分自信)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大笔一挥,立下军令状)

周瑜:(看了看军令状满意地点点头,收好军令状。按拣不住内心的喜悦)先生果然言而有 信,我这里略备了一些酒菜,先生请。

诸葛亮: (喝了几杯酒)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 我先告辞。(退下) 3.预演排练。

(1)学生自由排练,注意人物细节。 (2)上台表演,展示成果。 (课件出示排练要求)

“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的排练要求:①每小组选导演-一名、主要演员四名、别组取 经员一名、道具服装一名。②取经人员到别的小组取经.汇报亮点根据情况调整本小组演出计划。

三、表演展示,交流评价。

1.每一个小组派出导演到前排组成评审团,评审团要对每-个小组的表演情况打分,满分10分。评委主要从人物语言的运用和动作表情的配合是否符合人物的性格等方面来打分, 本小组演出的时候导演去现场指导,不参与打分。 2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欣赏表演者的每- -句话、 每个动作、每个神情,看看谁的表演最到位,看看哪个小组的整体编排最有创意

3.最后评选最佳创编组、最佳演员、最佳导演、最佳道具师、最佳评论员。 四、总结经验,拓展延伸。 在浩瀚如海的文学历史名著中,还有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等着我们去感受,去细细品味如《红楼梦》《水浒传》 《西游记》 等。今天的表演只是初步的尝试同学们可以整合大家的合理建议,尝试自己做一回编导,并与同学合作进行创编,在下一次的课上给大家展示。 板书设计


我们都来演一演 选文一改编一排练

快乐读书吧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耳熟能详的名著故事,并能用自己掌握的方法阅读更多的名著故事。 2.学生在阅读和交流中了解名著故事的特点,了解名著故事中蕴含的丰富的知识、情感及道理。 3.指导学生掌握更多读懂名著故事的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名著故事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通过阅读和交流,感受名著故事永恒的艺术魅力。从中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启迪智慧,拓宽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或听别人讲述名著故事,体会蕴含在名著故事中的情感;明白名著故事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掌握阅读名著故事的方法;通过读或听名著故事,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并阅读名著故事,搜集与名著有关的资料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课件出示名著中的与典型人物有关的事件图片

2.谈话引导:你认识图片上的哪个人物?你了解他的性格特点或品质吗?

3.自由交流: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课件出示:诸葛孔明足智多谋,运筹帷幄;黑旋风李逵鲁葬刚猛,是个大孝子;齐天大圣孙悟空神通广大;大观园里的林妹妹多愁善感…… 4.揭示课题:在我国传统文化这一历史长河中像这样性格鲜明的人物浩如烟海,那些经典的名著故事等着我们去阅读探究,就让我们一起漫步中国古典名著长廊,走近这些人物,品读精彩故事吧。(板书:快乐读书吧——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

5.明确任务:今天,就让我们看看快乐读书吧中出现了哪些名著故事,交流我们了解的名著故事。

二、回顾交流,深入了解名著故事。

1.中国古典小说是文学中的一种样式,一般是描写人物故事,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同时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中国古代经典的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代表作。

2.小组交流:古典名著有哪些主要特征?(引导学生了解即可)

1)故事中的人物都有其典型的性格,而且性格单一。所有的人物行动、情节都跟人物性格的塑造有关。《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只有忠诚勇猛的性格,无论是外部特征--刚硬的扎须,还是外在的行动——大吼三声都只是为其勇猛的性格服务的。能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就是很好的例证。

2)情节曲折、故事完整。比如《西游记》就描写了从取经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故事,其中唐僧师徒所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这样曲折的情节,让故事更吸引读者。

3)语言准确简洁、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如《水浒传》中对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描写就是一例。

4)情节离奇,多有巧合。如《水浒传》中的林冲一节,处处设置巧合。巧合的设置使故事


情节变得更加离奇。

5)分章回。古代小多都是分章回的,一般每一章回的题目,都是对仗的。 3.把你读过的名著故事进行分类,看一下可以分成哪些主要类别。

(中国名著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之一,是世界文化的一朵璀璨的遗迹。中国名著是指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文学价值、脍炙人口的经典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包括了诗、词、戏曲、小说、散文、学术杂书典籍历史传记等等形式。 4.在第二单元的学习中,我们阅读了名著故事《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等,你读后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情节曲折、故事完整;语言准确简洁、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

5.认识好处:你认为小学生读名著有哪些好处呢? 阅读是可以获取更多知识的重要方法,小学生阅读名著的好处是可以让自己的知识面更加的丰富。不同的名著对于小学生为说会认识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土风情,会了解不同国家的各种知识。所以说,小学生阅读名著的好处就是让自己的知识面更广了。 小学生在看名著时,不仅仅可以感受到故事带来的正能量,而且作者的写作手法也可以熏陶小学生,从而让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小学生阅读名著会带来的好处就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读一些名著可以让小学生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可以拥有节俭、尊师敬业的精神等。 三、品读欣赏《西游记》

1.谈话激趣:漫漫取经路上,有妖魔鬼怪,有刀山火海,也有师徒四人坚定的背影和永不停歇的脚步。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的脚步,体验《西游记》中险境迭出的取经之旅。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女儿国遇险、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会吸引我们一口气读下去。 请看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中,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与同样变幻多端的牛魔王斗法的精彩情形。

2. “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的多幅插图,字幕出示:

这大圣收了金箍棒,捻诀念咒,摇身一变,变作一个海东青,飕的一翅,钻在云眼里,倒飞下来,落在天鹅身上,抱住颈项嗛眼。那牛王也知是孙行者变化,急忙抖抖翅,变作一只黄鹰,返来嗛海东青。行者又变作一个鸟凤,专一赶黄鹰。牛王识得,又变作一只白鹤,长唳一声,向南飞去。行者立定,抖抖翎毛,又变作一只丹凤,高呜一声。那白鹤见凤是鸟王,诸禽不敢妄动,刷的一翅,淬下山崖,将身一变,变作一只香獐,乜乜些些,在崖前吃草。行者认得,也就落下翅来,变作一只饿虎,剪尾跑蹄,要来赶獐作食。魔王慌了手脚,又变作一只金钱花斑的大豹,要伤饿虎。行者见了,迎着风,把头一幌,又变作一只金眼狻猊,声如霹雳,铁额铜头,复转身要食大豹。牛王着了急,又变作一个人熊,放开脚,就来擒那狻猊。行者打个滚,就变做一只赖象,鼻似长蛇,牙如竹笋,撒开鼻子,要去卷那人熊。 ——选自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第六十一回 1)引导学生通过字典,查找生字,疏通文意。 2)小组交流,体会故事情节的离奇曲折。 3)引导学生试着复数这个故事。

3.学生自由阅读故事精彩选段,互相交流阅读感悟。


4. 章回体小说

古代长篇小说多是章回体小说。这些作品里,一回或若干回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小故事,连起来就串成了一个长篇故事。

我很喜欢读每一回的“回目”,只要看一下这些题目,就可以猜出这一回主要讲了什么故事。引导学生读读下面回目,猜一猜讲的是什么故事。 ①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②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 ③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三、小结:我希望大家有时间读一读古典名著,了解动人的情节,结识精彩的人物,感悟美好的情感。

习作 写读后感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读后感这种文体,明确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初步掌握写读后感的写法。

2.按照要求完成习作,在习作中感情要真实具体,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3.通过写读后感,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增长见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4.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并能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习作。 5.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读后感这种文体,明确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初步掌握写读后感的写法。

2.按照要求完成习作,在习作中感情要真实具体,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教学难点

在习作中感情要真实具体。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交流激趣,导入课题。

1.引导回忆:同学们最近在课内或课外读了哪些书籍或者文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其他学生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3.教师小结:从交流中可以看出,有人读《红楼梦》会潸然泪下,有人读《武松打虎》则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些都是同学们真实感情的流露。

这节习作课我们就根据自己的体会,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读后感。(板书:写读后感)什么是读后感呢?(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4.什么是读后感

我们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时往往会产生自己的阅读感受,有时一些人物会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有时一些情节或细节会让你受到触动,有时一些精彩的语句还会让你过目不忘。把具体感受或者获得的启示写下来,就是读后感。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和思考读过的内容。 二、阅读范文,了解写法。 1.呈现读后感例文。 2.学生自由朗读范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边读边思考每个段落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简


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3.小组交流:阅读范文,从写作方面来说,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4.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 1)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①用一句凝练的话写出自己最深的一点感受。(板书:介绍篇目,点明感受) ②紧扣感受,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板书:概括内容,紧扣感受) ③自己的体会和认识。(板书:围绕感受,详谈体会)

④联系自己的生活或者是结合社会现象来谈读书以后的深刻感悟。(板书:联系生活,再谈感受)

⑤与开头呼应,进一步来强调总结感受。(首尾呼应,总结感受) 2)具体写作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①介绍内容时不能过多的重复原文。

②围绕着文章来具体写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三、选择材料,尝试命题。 1.选择材料。

1)简介文章内容; 2)选择一两个片段; 3)写出自己的感想。 2.命题指导。 题目可以是“读xxx有感”或“xxx读后感”,也可以将它作为副标题,再自拟主标题。 四、独立习作,教师巡视。 1.明确习作要求。

2.学生独立完成习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提醒学生格式要正确。 五、全班交际,师生评议。

1.习作完成后自己阅读并修改,保证句子通顺,没有错别字。 2.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把自己的习作在小组里读一读,小组同学互相评议,提出修改意见。选出最好的一篇习作作为小组的代表作。 3.小作者读习作,其他学生认真听读。

4.集体评议,说说习作好在哪里,也可以提出修改意见。

5.根据交流情况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并把修改后的习作认真誊抄在作文本上。 六、教师小结,鼓励积累。

同学们,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寓意深厚,很多文章让我们读了或明白道理、或深受启发。今后,希望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或文章进行阅读,读书时,请同学们时常拿起笔,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做一个“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人。 板书内容 写读后感

介绍篇目,点明感受 围绕感受,详谈体会 联系生活,再谈感受 首尾呼应,总结感受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古典名著中与现在说法不一样的语言意思的方法。

2.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运用掌握的方法理解古典名著中的词语,积累词语;了解古典名著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3.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理解古诗《鸟鸣涧》,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

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古典名著中与现在说法不一样的语言意思的方法。

2.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运用掌握的方法理解古典名著中的词语,积累词语;了解古典名著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掌握理解古典名著中与现在说法不一样的语言意思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学习“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1)出示问题:古典名著的语言和现在不大一样,内容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如果掌握一些方法,阅读起来就能够更加畅顺。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都积累了哪些阅读古典名著,感受古代语言和理解古典内容的方法? 2)小组交流。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2.练一练,学运用。

1)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猴王出世》 ①组交流:说说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 ②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联系上文能够了解到在石猴的提示下群猴拜石猴为王。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你知道下面的词语现在的说法吗? 1.读一读,找规律。

榜文 客官 印信 驿站 伙计

郎中 店家 客舍 货郎 墨客

1)小组交流: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2.我交流,我积累。

1)小组交流:你还积累了哪些这样的词语?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①如何:这里是“为什么”的意思。 ②但凡:凡是,只要。

③岂:表示反问。有“难道”的意思。

④围圆:文中指仙石的周长,围一圈的长度。 ⑤石碣:石碑。碣,石碑。

(二)读下面的句子,猜测加点部分的意思,再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1.读一读,找规律。

但有过往客商,可趁午间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

石猴喜不自胜,忽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 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 1)小组交流:说说加点部分的意思。

2)互相交流,说说是怎么猜这些词语的意思出来的。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请勿自误”的意思。 ②结合石猴的发现理解“喜不自胜”的意思。 ③结合生活体验理解“瞑目蹲身”的意思。

④联系自己看过的电视剧理解词语“拱伏无违”和“序齿排班”的意思。 2.练一练,学运用。

1)小组交流:说说在阅读中遇到的这样的词语,自己是怎样理解的。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平生气力:全身的力气。平生,一般指一生。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说时迟,那时快:表示当时的时间非常短促。旧时说书人的习惯用语。

(三)下面句子描写的都是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读一读,猜猜写的是谁,说说你的理由。 1.读一读,找规律。

1)小组交流:猜猜写的是本单元课文中的哪个人物,说说你的理由。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①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一双怪眼似明星,两耳过肩查又硬。挺挺身才变化多,声音响亮如钟磬。(从外貌描写可以猜到是孙悟空。 ②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漂漂然有神仙之态。(描写的是诸葛亮,即诸葛孔明。此句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刘备三顾茅庐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在他的草庐看到他时的描写。

③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根据人物的外貌描写来可以判断写的是武松。 2.我交流,我积累。

1)小组交流平时的积累。

2)全帮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①家住沂州翠岭东,杀人放火恣行凶。不搽煤墨浑身黑,似着朱砂两眼红。闲向溪边磨巨斧,闷来岩畔斫乔松。力如牛猛坚如铁,撼地摇天黑旋风。(李逵) ②肉雨屠门奋老拳,五台削发恨参禅。 豹子头刊金印后, 野猪林伏洒家前。独撑一杖行天下,


孰是文殊孰普贤。(鲁智深)

③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睛亮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沙悟净) 三、学习“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鸟鸣涧

唐代: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3.作者介绍。 王维(699759,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擅画人物、丛竹、山水。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4.教师简介创作背景

王维的《鸟鸣涧》当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游历江南之时,其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此诗是王维为友人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的第一首,是诗人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即若耶溪)的作品。 5.课件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1)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2)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桂花: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的一种。

3)春山: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4)月出:月亮升起。惊:惊动,扰乱。山鸟:山中的鸟。 5)时鸣:偶尔(时而)啼叫。时:时而,偶尔。

6.欣赏插图,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7.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8.赏析。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9.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鸟鸣涧 唐代:王维

人闲 /桂花落, 夜静 /春山空。 月出 /惊山鸟, 时鸣 /春涧中。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汉字真有趣

教学目标

1.学生能从总体上明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了解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小学年级综合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学会制订活动计划,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能通过独立或合作学习,较好地完成任务。 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教科书中提供的阅读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搜集到更多体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内容。

1.导语: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和许多其他国家的文字相比,汉字无论是在字形上还是在读音上都别具一格。看,老师在黑板上就写了两个汉字(即“汉字”)。你们对汉字有哪些了解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随机点拨) 2.揭示内容。同学们,通过刚刚的交流,大家已经对汉字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更深入地走进汉字王国,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并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吧。 二、合作讨论,制订计划

1.提示:在我们的教科书中,有对我们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让我们一起翻到教科书第43页。 2.学生自由读课文开头的一段话。 3.学生汇报从这段话中了解到的要求。

教师相机强调:(1)自由组成小组;(2)讨论活动内容:搜集体现汉字趣味的资料;(3)制订活动计;(4)活动结束后展示活动成果。

4.学生自由分组。(教师适当指导:可以分为四大组,第一组字谜组;第二组歇后语、笑话、古诗;第三组绕口令、对联组;第四组汉字起源组) 5.“汉字真有趣”活动计划 活动时间:__________ 活动地点: 活动内容:

(1)搜集或自编字谜。

(2)查找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故事等。 (3)了解汉字的趣味。

成果展示:把搜集到的资料编成小报,贴在教室里,举办趣味汉字交流会。 分工:组长:_____ 搜集资料:_____ 编辑:_____ 抄写:_____ 插图: _____

6.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提示:讨论时要合理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讨论意见;讨论后,形成完整的计;可以选择丰富多样的汇报形式,如竞猜、讲故事、朗诵、展览等。 三、讨论交流,完善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要重)

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四、课外实践,完成活动。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 1.提示学生查找图书搜集。 2.提示学生利用网络搜索。

3.提示学生通过请教别人得到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真制订了小组活动计划,大家也按照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你们有收获吗?(生自由回答)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字谜的神奇吧。 二、猜字谜。

1.现在请大家张开想象的翅膀,一起领略字谜的魅力。请以小组为单位猜字谜,看哪组猜得又快又多。

2.猜教科书中列出的字谜。

(1)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2)四座山来山对山,四个川来川对川,四个日字连环套,四个口字紧相连。 (3)一点一横长,两点一横长。你若猜不出,站着想一想。 (4)有人不是我,有马飞跑过,有水能养鱼,有土庄稼活。 (5)提取画中的信息:一个人靠在树旁休息。 (6)提取画中的信息:钟指向了十二点。

(7)相传唐伯虎曾在杭州西湖畔卖画。一天,他挂出一幅水墨画,上面画着一只黑狗,十分可爱唐伯虎对人们说:“这是一则字谜,想购买者,需要付三十两银子,如果猜中谜语,就分文不收。”大半天过去了,无人猜中。这时,有一位年轻人说:“我猜中了。”唐伯虎请他说出谜底,他却笑而不答,取下画来便走。

唐伯虎望着这位年轻人的背影,哈哈一笑,说:“猜中了!他猜中了!” 你能猜出这是个什么字吗? 3.小组间相互猜字谜。

4.公布答案:(1);(2);(3);(4);(5);(6);(7)默。

5.刚才猜的字谜都是书本上的,(1)(4)文字,(5)(6)是图画谜,(7)题是故事谜语。家肯定也搜集或编写了许多字谜,说出来让大家猜一猜。 6.阅读《门内添“活”字》思考: (1)杨修通过什么方法猜出了谜底?

:运用离合字形析字法。“析字”是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采用析形、析义、析音等形式来表情达意的一种方法。

(2)你还能列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示例:一人一口酥

一天,塞北送给曹操一盒酥,曹操亲自在盒子上写下“一合酥”三个字,然后把酥放在了桌子上。杨修进来看见了,让人拿来汤匙,和众人分着吃完了。曹操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杨修回答说:“盒子上明白地写着‘一人一口酥’,我怎么敢违抗丞相您的命令呢?” 三、有趣的谐音。 1.谐音歇后语。

(1)引言: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和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话。这种形象而俏皮的口头用语浅显易懂,语言幽默,深受人们的喜爱。 (2)读歇后语。

①外甥打灯笼——照旧() ②梁山泊军师——无() ③孔夫子搬家——净是输() ④四月的冰河——开动() ⑤咸菜烧豆腐——有言()在先 ⑥隔着门缝吹喇叭——名()声在外

(3)介绍:歇后语两部分之间有间歇,说的时候往往只说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真意所在)隐去,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义。以上六组是谐音歇后语,借助同音联系,产生俏皮风趣的表达效果。

(4)猜一猜:以下四组都是谐音性歇后语,看哪一小组猜得又对又快? ①一连三座庙—— ②石头蛋腌咸菜—— ③霜后的萝卜—— ④关公打喷嚏——

宣布答案:①妙()()();②一言()难尽();③动()了心;自我吹嘘() (5)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每个小组都搜集了不少谐音歇后语,哪一组先来出题? 一组出题,其他组成员抢答。

(6)小结:歇后语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和发扬。 2.谐音笑话。

(1)读一读《“枇杷”和“琵琶”》 (2)交流:看了笑话,你有什么感想?

(3)小结:汉语同音字多,不能随意乱用,否则会闹出笑话。 (4)拓展:小组派代表讲述前一阶段搜集到的谐音笑话。 四、有趣的形声字。

1.默读《有趣的形声字》,概括形声字的特点。

2.介绍:“星”和“凤”原来都是象形字,后来又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声符创造出来的。“蜀”和“祭”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形符创造出来的。

3.交流:形声字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另一个部分表示这个字的意义。表示这个字读音的部分叫“声旁”,表示这个字意义的部分叫“形旁”。 4.你还知道哪些形声字?说说它们的特点。 5.以小组为单位介绍。

比如:“草”,“早”是它的声旁,“艹”是它的形旁。


五、畅谈收获。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你有哪些收获呢? 六、布置作业。

把搜集的有关资料,做成一期以“有趣的形声字”为主题的手抄报。

我爱你,汉字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2.在书法作品的欣赏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3.学会制定计划,并能统筹安排落实计划的实施;学会撰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4.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欣赏书法作品,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学会制定计划,学会撰写调查报告 教学难点

学会制定计划,并能统筹安排落实计划的实施;学会撰写调查报告 第一阶段 制定计划 开展研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谈话激趣: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和使用汉字,应该增进对汉字的了解,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做点儿力所能及的事。从下面的建议中选择一项内容开展活动,尝试着写一份简单的研究报告。活动前,先认真阅读提供的材料。 2.活动建议

1)搜集更多的资料,围绕汉字的历史或汉字书法,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写一写。

2调查学校、社会用字不规范的情况,如,调查同学的作业本、街头招牌、书籍报刊。 二、制定计划

1.读教材中的活动建议,看看可以研究哪些问题。(了解汉字的历史、搜集古今中外因为写错汉字或读错汉字而发生的笑话、造成不良后果的事例、社会用字调查、搜集书法作品,学会欣赏作品。

2.设疑激趣: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你还想查阅哪些方面的资料 3.组合小组:学生按共同研究的内容自愿组合成学习小组、讨论确定研究专题和研究具体目标。小组内明确分工,组织协调。

1)了解汉字历史:搜集资料了解汉字的演变,绘成表格,搜集趣事:搜集笑话或趣事。 2调查社会用字:去大街、家庭、校园、同学的作业本等寻找、拍摄,学会分析问题、学习撰写调查报告

3)搜集书法作品:报刊杂志、字帖寻找名家或优秀书法作品,寻找伙伴优秀的书法作品。 ……

4.完成小组活动计划的制定。

________________小组活动计划 组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组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学阅读资料(汉字字体的演变、甲骨文的发现、书法欣赏、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

6.小组开展研究:观察了解、请教师长、上网搜索、查阅资料、互相交流、社会调查等等。 第二阶段:活动展示 教学设计

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

一、活动一:汉字历史、趣事知多少。

1.问题交流:中国最早的汉字是什么?(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回答问题。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距今3600多年。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2.说一说:甲骨文是怎样发现的,听我来介绍。 甲骨文的发现 3.议一议:

1)汉字的发展历史,你知道多少?各种字体大约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配图) 金文又叫钟鼎文,盛行于西周。(配图) 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的一种文字小篆是秦代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统一字体。(配图)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配图)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产生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代,楷书和草书、行书也一直沿用到今天。(配图)

2从这演变过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了解:从以上汉字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汉字字形的总变化是由繁到简;同时,汉字不断趋于定型化、规范化。汉字的发展是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化,从笔画较多走向笔画简单,使书写更加快速便捷) 展示汉字趣味故事 4.故事串。

1)谈话激趣:一个汉字记载一段历史。通过一个个汉字,我们能够看到祖先是怎样生活的,这种生活又是怎样变化的,甚至能够“看”到,他们是怎样思想的。 关于汉字的小故事 团字和圆字的汉字故事

一天上午,“团”在逛街,突然见到了“员”,他热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圆!” “员”说:“我不认识你啊?”

“团”说:“我们之前还在一起去给人家拜年,祝人家合家团圆,怎么天气一热,你把外套脱掉了,就不认识我了?”

2)教师小结:有人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

汉字不仅是一种符号,而且是包含着我们民族的思想智慧,走进汉字的奇妙世界,方能领悟中国古汉字的神妙话语。


3)拓展交流: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阅读古今中外因为写错汉字或读错汉字而发生的笑话。如一字毁千军、一点值万金…… 书法作品欣赏

二、活动二:书法作品赏析 1.欣赏教材作品。

阅读课本:欣赏课本上提供的优秀书法作品,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教师点出每种字体的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 2.拓展书法文化

你知道的书法家有哪些?了解他们有名的碑帖。(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勤礼碑》、柳公权《玄秘塔碑》……) 3.读读背背《千字文》 指导背诵原文。

延伸拓展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4.举办小型书法展览。

可以欣赏有书法特长的同学的作品,也可邀请同学或老师、家长现场挥毫。 5.教师小结:

中国的书法艺术兴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因此,产生了文字 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

汉字书法为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三、活动三:了解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必要性 1.呈现各种民族文字,及各种异体字、不规范字。

2.找同学指出,如果不使用统一文字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 3.引导同学理解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必要性,倡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

四、活动四:学写研究报告

1.阅读《关于 “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2.互相交流:怎样写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是一种应用文,有约定俗成的格式。研究报告的一般格式是:

1)标题。研究报告的标题常常直接采用研究课题的名称,这样,显得精确、明了,使别人能对所研究的问题一目了然。标题下是署名。一般应写明研究人员所在的单位,如,××学校××班。

2)前言。报告的第一部分,常常以前言的形式简要地说明下列内容:课题提出的缘由;研究这一课题的意义;该项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有人直接以“问题的提出”作为这部分的标题。

3研究方法。介绍研究是怎样进行的,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的选取、研究的方面、资料搜集和处理等。


4资料的整理。可以根据资料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如表格等。

5)结果。这一部分将研究结果作为客观事实呈现给读者。主要包括对资料加工分析和由分析得出的结论。

五、活动五:调查研究,撰写报告

1.组织活动:带学生去走上街头,调查招牌、广告等用字情况;或让学生分析本班同学作文或作业中的错别字。

2.指导记录:可以采用记录表的形式,可以拍摄下来,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记录。 3.撰写报告 4.小小建议书。

社会用字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可以给有关部门写一封建议书,建议改正错别字。 第三阶段:活动评价 教学设计 活动评价

1.互相交流:你在本次综合性学习中最大的收获或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说一说,写一写。 2.小组完成活动评价表。 “我爱你,汉字”活动评价

1)自评:能提一些好的主意( 与组员愉快地合作( 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

2)同学对你在这次活动中表现的评价( 3)老师对你在综合性学习过程的评价( 3.总结本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的成果。

运用自己写的文章,加上搜集的资料图片制作小报、班级举办展览、总结本单元学习的成果。

4.学习中继续探究有关汉字的问题。如识记汉字的方法,防止错别字的办法等。 5.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总结回顾:同学们,我们又一次经历了综合性学习,大家通过认真拟订计划,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仅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受到了情感熏陶。希望大家将在综合学习活动中学到的本领应用到日常的学习中去。

2)拓展延伸:这次综合性学习虽然结束了,但对汉字的探究并没有结束。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继续探究汉字的相关问题,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想一想自己最想探究哪些方面,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

9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摩、遗”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学会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都很喜欢古诗,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朗诵给大家听。

2.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3.教师评议,相机出示古诗。 田园诗:《乡村四月》《望庐山瀑布》《村夜》

4.教师小结:我们刚刚交流的古诗多以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这种诗被称为田园诗。

5.谈话过渡:谁能给大家朗诵一首与田园诗风格不同的古诗。 6.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7.教师评议,相机出示古诗。 边塞诗:《出塞》《凉州词》《塞下曲》

8.引导交流: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争)在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

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唐朝与周边外族政权先后发生过许多战争,一些诗人或从军边塞,或去边塞旅行,于是将所见所感诉诸笔端,于是就有了许多边塞诗。 9.谈话揭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军行》,就是一首边塞诗。(板书:从军行) 10.出示《从军行》 11.引导了解从军行: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12.简介作者。

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古诗,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 3)指导书写会写字。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玉门关 楼兰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意。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谈话过渡:同学们,要想学好古诗,首先要熟读古诗,然后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这样才能让古诗深深地印在我们心中。让我们先来朗读和理解古诗的前两句。 (二)学习诗句。

1.学习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 1)读一读: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说一说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么读?(指多个学生读。 2)说一说: ①小组交流:读了“青海长云暗雪山”这句诗,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你从“暗”这个字中读出了什么?

②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小结。暗,荒凉,阴沉。(板书:青海 暗雪山)

3)看一看: 雪山景象。 ①学生欣赏雪山景观。

②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想一想。

①根据课件,想象场景,再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②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5)全班再次齐读——青海长云暗雪山。 2.学习诗句:孤城遥望玉门关

1谈话过渡: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诗人将目光移到远处,看到的又一种景象:“孤城遥望玉门关”。 (出示图片

2)“孤城”是什么意思?(孤零零的一座城池。)“遥望”是什么意思?(远远地望去。 3)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 (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青海”地区,正是唐军与敌人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敌人的势力范围。 了解玉门关。 出示玉门关相关资料

请同学说一说:看了图片文字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

3)你觉得“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孤)为什么?

引导总结:①“孤城遥望”让人感受的城“孤”,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

②“孤城遥望”让人感受到“孤城”中的人“孤”,这“孤城” 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将士们久住“孤城”,举目无亲,孤苦伶仃,思家怀乡。(板书:孤城 玉门关) 4)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5)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环境的荒凉、孤寂、冷清,表达出戍边将士孤独和思乡怀亲


的思想感情。

6)小结过渡: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如此冷清和寂寞的地方,自然愁绪满腹,相思满怀。戍边将士们又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呢? 3.学习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作者在这两句诗里概括交代了什么?(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2)“百战”是指一百次战斗吗?(不是,是指战斗的次数多。 3)从“百战”和“黄沙”你感受到什么?(战争的惨烈。

4)从“百战”而至“穿金甲”你又感受到什么?(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板书:百战 穿金甲)

5)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哪句诗写出了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板书:不破 不还)

6)教师小结:“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7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来。 6)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4.感受将士的征戍之苦,体会将士的报国之志。 1)课件播放古代战争的视频片段。

2)结合诗句和刚才的视频,你能体会到戍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教师小结 这首诗前两句情景交融,后两句直抒胸臆,将边关的风貌,和将士们的爱国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 五、拓展交流。 1)征人思亲人:

①如果他是已经结婚的战士,他有什么心里话要对妻子倾诉?如果他家有老母,他将如何对母亲说?如果他已经有了孩子,他又会对孩子怎么说?请你任选一种角色,说说战士的心里话。(学生自由发言。

②亲人们能听到他的诉说吗?(不能。他又能怎么办呢?(奋勇杀敌,保家卫国,平定战争,早日回家。

2)亲人思征人:

①明月千里寄相思。远在家乡的亲人也一定在思念着长年在外的战士。此刻,他的妻子遥望着远方,会怎样思念着他?年迈的母亲坐在昏黄的油灯下又怎样惦记着他?他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牵着父亲的手,又有什么话想对爸爸说?请你任选一种或几种角色说一说。 ②学生自由发言。

六、课堂总结,作业布置 1. 现在,我们拥有和平快乐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需要有人为守护它。让我们珍惜和平的生活,感谢守护我们的战士们。


2.课外练笔:假如你是一名久戍边关的战士,你想说些什么?如果此刻,你就是戍边将士的小孩,你最想对爸爸说些什么?任选一项写下来。 4.搜集并阅读边塞诗。 板书内容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 暗雪山 孤城 玉门关 百战 穿金甲 不破 终不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字音,准确书写会写字“仞、摩”等。

2.抓住关键字词、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作者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谈话激趣:唐宋,是我们中华历史文化最为繁荣的两个时代,无数的诗人就像夏夜的繁星,各自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今天,让我们走进南宋,一起走进诗人陆游的心灵,去感受他的情怀。 2.简介陆游。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中年入蜀,投身军旅。晚年退居家乡。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3.导入课题:陆游是“南宋四大诗人”之一,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他年少的时候就立下“马上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他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人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歌,一起感受他在68岁写下这首诗的情怀。(板书课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齐读课题,指导学生将课题读通、读顺。 4.理解课题。

1)小组交流理解诗题,代表发言,教师相机引导。

2)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哪个呢?(感)说说自己对题目中关键词语的理解。(感想、感受、感慨。

3)从课题中,你知道诗人感受到了什么呢?(凉) 4)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秋天夜里,天快要亮了,走出篱笆门不禁感到迎面吹来的凉风十分伤感。

5.谈话过渡:诗人仅仅只是感受到秋日的清凉吗?来,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首古诗。 6.了解写作背景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黜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二、初读古诗,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指导书写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引导学生总结诗意。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三万里河东入海

1)这里的“河”指哪条河?(黄河)

2)你是怎样理解诗句中的“三万里”的?(“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里。(板书:三万里河)【出示课件7】黄河图片及简介

3)你还可用哪些词句来形容黄河呢?(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惊涛骇浪、波涛汹涌……) 4)“入”字表现了什么?(“入”字表现出黄河的生气。 5)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滚,向东流入大海。 2.五千仞岳上摩天

1)这里的“岳”指的是什么?【出示课件8】华山图片及简介。

2)你是怎样理解诗句中的“五千仞”的?(“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板书:五千仞岳)

3)“摩”是什么意思?这个字表现了什么?(摩擦,接触。“摩”字突出山的高峻。 4)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华山?(直插云霄、耸入云天、高耸入云……) 5)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3.“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4.指导朗读:

①祖国河山如此壮丽,你的心里涌起一股怎样的情怀?(高兴、激动、自豪、兴奋)(板书:山河壮丽)

②带着这种心情来读一遍。(让每个发言的学生读) 5.请同学再读古诗后两句。

谈话过渡:读完后两句,你又感受到诗人心中有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悲凉、悲伤)你是从哪些字眼体会出来的?(“遗民”“泪尽”“胡尘”) 6.遗民泪尽胡尘里

1“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指暴政。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板书:遗民泪尽)

从“遗民”“泪尽”“胡尘”看出了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干了。 7.南望王师又一年

1)“南望”“王师”是什么意思? “南望”远眺南方。“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2)从“望”字你感受到什么?(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板书:南望王师)

3)“遗民”就这样“望”了多长时间。教师引读:

①一年过去了。——(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②五年过去了。——(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③十年过去了。——(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65年过去了。——(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4)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5)同学们,“遗民”们的盼、他们的望,实现了吗?他们渴望的王师来了吗?他们期待的南宋君臣到底在干些什么?

“遗民”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悲!有诗为证。 题临安邸

6)“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北师又一年。”这两句诗主要描写了什么?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两句描述了山河破碎,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表现了作者对当沦陷地区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权者不去收复失地的不满。(板书:山河破碎) 4.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交流了解朗读节奏。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东入海,五千仞///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学生练习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总结古诗主旨。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1192(宋光宗绍熙三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六、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 尽管南宋君昏臣庸,但诗人那对祖国的热爱,那报国的赤子之心至死不渝,他在临终之际,留下一纸遗嘱《示儿》 此时此刻,你一定深深地被诗人的心诗人的情所震撼了,你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板书:忧国忧民)

2.陆游最终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人世,但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那对祖国无限的热爱,那一字一句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3.作业设计

1)你想对谁说些什么?选择一处,把你最想说的话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写。 ①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什么?

②面对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百姓,你想说些什么呢?(也可以以书信的形式写


一写。

③面对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你又想说些什么呢?(也可以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写。 2)积累古诗。《春望》《出塞》《题临安邸》《示儿》《满江红》等。 板书内容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代:陆游 三万里河

五千仞岳 山河壮丽 遗民泪尽

南望王师 山河破碎 忧国忧民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裳”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课文中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在中国诗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伟大诗人,他与李白齐名,被称为“诗圣”,认识吗?(杜甫)你对大诗人杜甫了解多少?学生介绍。

2.揭题。杜甫的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今天要学习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题。谁能说说诗题目的意思?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不同于现在的“用鼻子嗅”,这是古今词义上的变化。 “河南河北”指的是河南省与河北省吗?(指的是黄河的南北两岸,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4.了解背景,再次读题。

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是什么事件吗?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写作背景

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诗人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课题。 二、初读,读通顺。

1.指名读诗,检查易错读音。 蓟北 涕泪 妻子(zǐ)(读轻声表示什么?) 衣裳 2.再读古诗,注意压韵。“裳、狂、乡、阳” 3.齐读,读出节奏和韵味来。 三、再读,明诗意。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读古诗,看看你能读懂什么。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讨论解决。


不能解决的问题,做上记号。

2.质疑问难。说说古诗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协同解决。 3.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的意思。教师适时点拨。 四、细读,悟诗情。

1.一首好诗,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也总是蕴含着一种心情!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板书)

2.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诗,细细地品味。 3.集体交流。

A、对比感悟“悲喜交集”。

1)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 杜甫《春望》请生朗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3)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呢?(这是喜悦的泪、激动的泪、感慨的泪……) B、想象感悟“欣喜若狂”。

看课文插图,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见到的诗人一家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 C、朗读感悟“放歌纵酒”。

1)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 读五六句。指名读。

2)想到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久别的故乡,回乡的路上有 做伴,有 做伴,还 做伴,此时,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的“喜欲狂”,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板书:放歌纵酒)全班读。 D、体验感悟“归心似箭”。

1)杜甫的家乡在哪儿呢?(洛阳)

2)洛阳美吗?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请生读最后一句(评:还在巴峡流连),小组读(评:到了巫峡),大组读(评:到了襄阳),全班读(评:洛阳到了! 3)这是一条怎样的归乡之路呢?

师: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千里迢迢。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 5)诗人归心似箭,(板书:归心似箭)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洛阳就在眼前,故乡就在眼前。让我们一同感受诗人轻快愉悦的心情。齐读。

4.这是诗人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 齐读全诗。 五、诵读。 板书内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喜欲狂 放歌纵酒


归心似箭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彭、拟”等9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泽、彭”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拟定、锻炼”等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3.从课文中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4.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两个部的内容;从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教学难点

从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深刻领会毛主席作为父亲和领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彭、拟”等9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泽、彭”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拟定、锻炼”等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请同学们欣赏。2.播放完毕后谈话交流:歌词中为什么说“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学生齐读课题。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了解到的与课文有关资料谈谈自己对课文的感知。

4.简介毛主席。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

5.相关资料。毛岸英简介,毛主席得知毛岸英牺牲时说的话。 7.入学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毛岸英牺牲后,毛主席对究竟把毛岸英的遗体运回自己的祖国安葬,还是安葬在朝鲜做决定的艰难过程。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默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全文以毛主席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主席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请示是否将毛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而朝鲜方面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的矛盾心理,最后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主席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 (板书:(一)毛岸英牺牲,毛主席巨大悲痛。(二)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深入感知课文内容。 五、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了解了与课文有关的一些资料,了解了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搜集和阅读有关资料,对毛主席及其亲人有更多的了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课文中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 2.谈话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学习了文中的生字词语,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将通过作者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述,体会毛主席的内心世界,感受毛主席作为父亲和领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 二、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画出令你深受感动的语句,反复朗读,细体会人物的情感,在橘子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集体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1)呈现电报内容

① “电报”是谁发来的?从哪儿发来的?内容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②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毛主席接到这封电报后有什么感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从对毛主席的动作描写中感受到毛主席失去爱子后的悲痛心情。 ③谈话过渡: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的毛主席会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④指导朗读,从毛主席的动作中感受泽东失去爱子后无比悲痛的心情。


2)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①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毛主席回忆起毛岸英和自己的一次次分离及其原因。)你从中了解到毛岸英什么?(从中了解到毛岸英的成长经历。)感受到什么?(每想到这聚少离多的日子,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但欣慰的是岸英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前三次的分离都平平安安回到了父亲的身边。 ②请把“这次怎么会……”省略的内容补起来?a. 这次怎么会牺牲了呢?b. 这次怎么会回不来了呢?c. 这次怎么会不能回来了呢?……) ③从这里的省略号你又感受到什么?(毛主席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表现了毛主席的无比悲痛。

④指导朗读,从对毛主席的心里活动描写中感受毛主席失去爱子后的震惊和悲痛心情。 ⑤简介毛岸英的成长经历。毛岸英的照片

⑥学生阅读有关毛岸英的资料,了解毛岸英是经历了许多磨难成长起来的。 3 “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①指导朗读,从对毛主席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中体会毛岸英牺牲后,毛主席的悲痛心情。 ②谈话过渡:彭总司令请示中央军委,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这是对烈士毛岸英的尊重,对领袖毛主席的爱戴和体贴;而朝鲜方面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要求把毛岸英的遗体安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学生自由交流。

4)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主席想。 ①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主席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 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这个要求作为主席是能做到的,也是合情合理的。至此,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板书:普通的父亲)

②这段话是通过对人物的什么描写,来表现毛主席的心情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③引导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师生评议,学生齐读。引导学生感受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心情。 5)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①“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

②毛主席做出了什么决定?(毛主席做出了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把毛岸英的遗体安葬在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

③从毛主席的决定中你感受到什么?(感受到毛主席超人的胸怀。(板书:超人的胸怀) ④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毛主席超人的胸怀。

6)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示意秘书将记录稿放在上面。

①这段话中“踌躇”描写了毛主席的什么?(心理活动。)从中感受到什么?(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由毛主席签字时,他又迟疑了,毛主席在做艰难的抉择。

②毛主席在“踌躇”什么?(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③从“黯然的目光”你感受到什么?(毛主席经历着巨大的悲痛。

④从毛主席“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能体会出什么?(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毛主席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而一旦签字,


意味着毛主席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毛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艰难的抉择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主席是伟人,也是凡人。 ⑤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毛主席矛盾的心理。

⑥最后,毛主席做出了怎样的抉择?(把毛岸英的遗体安葬在朝鲜。)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7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①“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透过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看到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听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是啊,老来丧子谁不哀痛!我们读着这句话,心里忽地又一沉,此时此刻,千言万语,万言千语,都变得苍白无力,“被泪水打湿的枕巾”留给我们的是深深地震撼: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②谁来谈谈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两个诗句的理解?(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机引导。 马革裹尸出处 ③教师小结:从“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和“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我们能够想象到那天晚上毛主席在作为一个父亲和一个领袖时的矛盾复杂的心理。我们不由得不说毛主席是一位平凡的父亲,更是伟大的领袖!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者部分课文在朗读中表现出这位父亲的平凡,在朗读中表现出这位领袖的伟大。(学生朗读。

三、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1.谈话引导:从作者的叙述中我们感受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和超人的胸怀。那么,课文在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进行说明。 1)通过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主席的内心世界。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内容总结本文主要讲了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毛主席得知这个恶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2.写法总结本文写作方法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主席的内心世界;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毛主席的性格特点。 3. 布置作业。以下任选其一

1)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和解放事业,毛主席先后失去了包括毛岸英在内的六位亲人。请你搜集有关资料,并展示给同学们。

2)学完了课文,我们对于毛主席这一伟人又产生了新的认识。如果有兴趣,同学们可以在学完了这一单元之后办一张关于毛主席的手抄,建议手抄报围绕“普通的伟人”组织材料。 3学习本课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做某一件事时的踌躇心理。 板书内容


青山处处埋忠骨

(一)毛岸英牺牲,毛主席巨大悲痛。 ——普通的父亲 (二)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超人的胸怀

11 军神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沃、匪”等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能正确书写文中 “庆、龄”等15个会写字;正确读写“熟练、惊疑、审视”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通过精读,理解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4.理解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学习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实现革命理想坚定刚毅、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教学难点:

理解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学习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实现革命理想坚定刚毅、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精神。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引导质疑。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1)说说对课题的理解。(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钢铁般的意志的军人,就叫“军神”。 2)课文中的“军神”指的是谁?(刘伯承) 3)简介刘伯承

刘伯承,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他在硝烟与战火中度过了几十个春秋,戎马生涯七十多年,他为中国革命事业和新中国的建成设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人们不仅尊称他为“军神”,还有人称他为“武神”“教书先生”“编外参谋”等,这每一种称呼的后面,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2.质疑课题:看到《军神》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2)刘伯承为什么被称为“军神”? 二、整体读文,理清脉络。

1.简介背景,引出话题:辛亥革命爆发后,刘伯承参加了新军。1916年袁世凯称帝,随即发生了反袁护国战争。当时护国军在四川南部作战,刘伯承在四川东部组织了一支起义军。为配合护国军与北洋军在棉花坡决战,刘伯承的起义部队占领了丰都城,截断了长江交通。在战斗中,一颗子弹从刘伯承的太阳穴打入,从眼窝飞出,致使他的右眼失明,当时他只有23岁。反袁战争结束后,在重庆找到了一位德国医生给刘伯承治伤。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刘伯承在这家医院就诊的事。

2.默读课文,找到写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这三部分内容,并做上记号。 3.小组交流,达成一致的意见。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第一部分“求治”(110,刘伯承伤势很重,找医生求治,非常镇定。 第二部分“术前”(1115,手术前,刘伯承坚决不使用麻醉药。 第三部分“术中”(1623,讲手术台上病人汗如雨下,一声不吭,忍受着剧痛,还一直数着开刀的刀数,医生称赞病人是真正的男子汉,是会说话的钢板,是军神。 第四部分“术后”(2426,讲手术后,当知道病人原来是刘伯承将军时,沃克医生肃然起敬,深感荣幸地认识了他。 三、探究交流,感受坚强。

1.自由读课文,找找在手术的不同阶段“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刘伯承各是怎么表现出他不同寻常的坚强的。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引导相机小结: 4.预设一:手术前:

通过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品质:

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1什么是“麻醉剂”?(麻醉是指用药物或非药物方法使机体或机体一部分暂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多用于手术或某些疾病的治疗。麻醉剂是中国古代外科成就之一。 2)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说被尖锐的物体刺伤或被锋利的刀具划伤会有什么感觉。

3)结合刘伯承的资料思考他为什么坚决不肯用麻药?仅仅是为自己考虑吗?(为了保持清醒的头脑,为了继续从事革命事业。

4)说说自己体会到什么?(体会到刘伯承的坚强,从而对他产生敬佩的心情。

5)读一读,读好人物语言,读出坚定的语气,在朗读中表达出对刘伯承的敬佩之情。 5.预设二:手术时

通过人物动作和神态感受人物品质:

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

1)这两句话主要描写了什么?(这两句话具体描写了病人在没有使用麻醉剂开刀的情景) 2)作者主要抓住当时刘伯承的什么来进行描写?(句中的“抓住”、“暴起”、“汗如雨下”、“使劲”等词语突出了病人强忍痛苦的神态。

3)尽管疼痛之极,而病人却一声不吭,你体会到什么?(我体会到病人坚强的毅力和强烈自我克制忍受能力。

4读一读,通过“抓住”、“暴起”、“汗如雨下”、“使劲”等词语表现出病人的痛苦,读出刘伯承的坚强,在朗读中表达出对刘伯承的敬佩之情。 6.预设三:手术后

抓住“七十二刀”感受人物品质:

1)“七十二”这个数字具体地说明了什么?(割的刀数之多,时间之长。

2)你从“七十二”中感受到什么?(感受到无麻药手术的漫长、痛苦,感受到刘伯承当时头脑始终处于清醒的状态。 四、了解沃克,感受坚强。

1.引导交流:课文写的主要人物是刘伯承,但描写人物时,重点却写沃克医生的神态和情绪的变化。谁能找出课文中描写沃克医生神态和情绪的变化的语句。


2.小组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1)重庆临江门外,一个德国人开设的诊所里,医生沃克端坐在桌后。他头也不抬,冷冷地问:“你叫什么名字?” ……

2)沃克医生站起身,熟练地打开病人右眼上的绷带。他愣住了,蓝色的眼睛里闪出惊疑的神情。他重新审视着眼前这个人,冷冷地问:“你是干什么的?” ……

3)沃克医生的目光柔和了,他吩咐护士:“准备手术。” ……

4)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竟有点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珠,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 ……

5)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

8)沃克医生肃然起敬:“啊,川东支队的将领,久仰久仰,认识你很荣幸。” 3.读一读,用简单的话说说沃克医生神态和情绪的变化。(开始沃克是“冷冷”的,当发现伤情后,闪现出“惊疑的神情”“目光柔和了”。病人拒用麻醉剂时,沃克“眉毛扬了起来”表示不理解,他听了病人一番话后,“怔住了”。手术后,当病人说出手术刀数的时候,沃克“失声嚷道”“脸上浮出慈祥的神情”。 4.读一读,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什么?

1)沃克医生的这些变化,都是由刘伯承引起的。

2)课文这样写,是以沃克医生神态、情绪的变化来衬托刘伯承坚强的意志品质。 3)从沃克医生神态、情绪的变化中能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5. 通过人物评价感受人物品质:

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1)互相交流,说说沃克医生为什么这样说?(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①说他是真正的男子汉,是因为他在手术中能忍受一切艰苦,具有不怕一切的无大畏的精神。②说他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是因为他表现出来的意志跟钢板一样坚强,自我克制的毅力是超人的。

③“你堪称军神!”这是对刘伯承将军在做手术时表现出来的精神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2)互相交流,说说沃克医生的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①这句话点出了文章的中心。

②这句话体现了沃克内心震撼、极度赞扬之情。

③这句话衬托出刘伯承镇定、沉着、坚毅的品质和坚强的意志。 五、讲述故事,深化情感。

1.师生配合分角色读读课文,再次理清故事内容。

2.按照“手术前——手术时——手术后”的顺序复述课文。(可以以读者的口气进行复述,也可以以沃克医生的口吻讲一讲这个故事。 六、教师小结。

课文通过记叙德国医生沃克为一位拒绝使用麻醉剂的病人开刀摘除坏死的眼珠,病人的表现堪


称军神的故事,高度赞扬了刘伯承将军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具有钢铁般的毅力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板书设计

12 清贫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理解“奢侈、款项、筹集、矜持不苟、积蓄、齿冷”。 2.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了解课文,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性格品质。

4.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5.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了解课文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 方法,并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方志敏甘于清贫、矜持不苟、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 教具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人物,讲述故事,新课导入。

1.讲述方志敏的故事。(注重他在狱中的经历,强调他的为人品质。) 2.方志敏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何谓“清贫”? 出示课件

学生先尝试解释,然后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讨论,确定“清贫”的意思。 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指名读课文,教师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相机进行矫正。 2)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 课文的主体是“一桩趣事”,是详细介绍的。

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是总体介绍自己的观点和情况。

三、品读“趣事”部分,朗读对话,品味语言,加深理解。 1.自读课文第2-8自然段。简要说出这部分写了一件什么事? 2.找出“我”与“士兵”的对话内容,同桌分角色朗读。 3.点评:读得怎样?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教师要指导学生体会国民党士兵的凶恶、贪婪,体会方志敏的从容、淡定和对国民党士兵的蔑视。

4.圈划最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心理的语句,说说它们的作用。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和体会重点词句。可以从以下角度来体会: 1)体现国民党士兵贪婪的;


2)体现国民党士兵凶狠的; 3)体现方志敏从容镇定的; 4)体现方志敏清廉为公的; 5)体现方志敏对敌人蔑视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认读重点生字新词。 2.复述一件“趣事”

教师了解学生对第一课时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注意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时人称的变化。 二、品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品读课文第1自然段。让学生谈谈感受。

从课文的第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联系有关的语句来谈一谈。 2.品读课文的第9自然段,思考:

对方志敏“家底”的补充叙述有什么表达作用?。

3.品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练习前面的内容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 教师注意让学生关注这样几个点: 1)方志敏的“清贫”与“洁白朴素”,体现在哪些地方? 2“战胜困难”又体现在什么地方? 三、升华认识,拓展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1.方志敏为什么要坚持一种“清贫”的生活态度? 2“清贫”的生活对于革命者到底有什么意义?课件展示 3.有人说方志敏烈士“清”而不“贫”,你同意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课件展示

四、拓展延伸。

1.阅读郭沫若盛赞方志敏烈士的话。 2.小话题。

思与辩:在提倡全面小康的时代,“清贫”精神还需要吗?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习作 ______ 教学目标:

1.审明题意,将题目补充完整,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写具体。 2.重点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体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学过程

一、明确主题激发兴趣。

1.回顾本单元课文,进一步感知人物描写方法。

出示本单元所学现代文课文的课题:“军神”“ 青山处处埋忠骨”“清贫”。

在老师的带领下回颐学过的课文,思考课文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使故事变得生动感人。生之间进行交流。 出示课文中示例:


(1)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2)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明确:(①这段话是对刘伯承神态和语言的描写,平静的神态、坚定的话语,表现出他的从容镇定,以及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忠诚。面对手术,刘伯承想的不是如何减轻疼痛,而是革命事业,他担心麻醉剂会影响脑神经,影响他以后指挥战斗。从中可见他坚强的意志和为国效力的决心。

②这段话通过对刘伯承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表现他意志的坚强。面对如此巨大的痛苦,刘伯承“一声不吭”,他心里想的是如何更好地为国效力,为了革命他甘愿忍受这样的剧痛,从中可见其坚强的意志。

2.出示课题,明确习作主趣。

让我们学习课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通过一件事表现人物性格。 出示课题:他_____ 3.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和别人有交集、有联系,自然我们也会留意到别人的喜怒哀乐,那么。谁感动、生气、伤心、....的样子让你印象最深刻呢?回忆一下令你印象深刻的人和事,把越目补充完整。

二、明确要求,确定文题。 1.研读、明确习作要求。

2.读课文,讨论怎样把一个人的样子写具体?

(出示片段:他的眼睛闪着奇异的光芒..动不动地凝望着这座雕像... (1)这段话写了什么?(他在欣赏雕像)

(2)重点写了他的什么?(神态、语言、动作) (3)表现了他的什么?(入神与专注) . 所以,我们在描写事件中的人物时,--定要重点突出人物的特点从多个角度来描写一个人的样子。

三、选材立意,刻画细节。

1.补充完题目以后,我们要想-想发生了什么事令他有了这样的表现,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先梳理清楚,再把这件事写下来,但是,要注意的是,要把这个人当时的样子写具体,比如:他说“了什么话(语言)他做了什么(动作)他的表情怎么样(神态)等,这些描写要能够突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2.片段示例:

场景再现:数学课上,老师出了一个题目,很多同学都百思不得其解,在最后一刻,王辰走上讲台三下五除二写出了解题思路,并且得出参考答案:此时......

示例:一想到刚刚答对了那么难的题目,王辰就激动不已,眼里闪着胜利的喜悦,笑容布满了他涨得通红的脸。他高兴地从座位上跳起来,手舞足蹈高声喊着:“耶!我做对了!” 3.佳作共享。

出示《他陶醉了》例文,学生赏析。 明确:这篇作文写一个小学生来到阅览室读书并陶醉于故事之中的事。文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内容完整,叙事有条理。文章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从正面表现他读书时入迷的样子,同时又描写了同学和老师的反应从侧面烘托他的认真


和陶醉,生动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 四、练习写作,指导讲评。

1.学生确定题目,开始写作,师巡视指导。 2.挑选优秀作品展示,问题作品讲评。 3.学生再次做修改。 五、小结。

生活中,每天总能遇到新鲜事,如何把写人和写事融合到一起再进行细致刻画,是一种技巧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观察,勤于练笔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章内容更具体,描写更到位。 板书设计 _____

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细节:语言、动作、神态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会从语言、动作、神态感受人物内心。

2.通过练习,学会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现人物内心的方法;理解对比的表现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从“日积月累"的两首古诗中,体会环境描写对表达主题起到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导入新课。 通过学习本单元课文,我们看到了手术台前担忧病入的沃克医生、手术台上毅力惊人的刘伯承,感受到了毛主席老来丧子的无限悲痛,更体会到了方志敏作为共产党员清贫的美德。

1.讨论:大家在学习课文时,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把捏这些内容的呢?(抓住关键语句;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

2.交流:那么,你还从学过的课文中哪些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到人物的内心?回忆一下,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可在本组课文中选) 3.学生汇报讨论成果。

在阅读中,能够抓住最关键的描写,去把握人物的内心和情感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所以,大家在以后的阅读中,可以多用这种方法来更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 二、词句段运用。 1. (出示句子)

1)读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1:沃克医生一定是被眼前这位病人的伤势吓到了,这么重的伤还能如此镇定,他心里一定很震惊。

2:毛泽东无法从盟耗中走出来,他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他觉得儿子一定还会回来的。 3:在无法搜出任何东西的情况下,两个兵士除了失望,还有不解:为什么一个大官却身无分文?

2)选择下面其中一种情景,写-段能体现人物心理活动的话。

例:久别重逢一-在机场看 到爸爸的那一刻, 小明飞奔过去,紧紧地抱住了他,眼泪止不住地流嘴里不停念叨着:“五年了,我已经五年没有见到你了,爸....


2. (出示句子)读句子,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1)这两个句子在写同一个人物前后不同的表现时,运用了什么手法?(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更能体现此刻人物的内心。 2)照样子说句子:

例:他在房间里一边唱歌一边玩游戏,可是一听到妈妈的脚步声,就立刻关掉了音乐,收起了游戏,把作业都摆在桌上,等着妈妈来检查。 三、书写提示。 (出示文章:《帆》

齐读文章,从书写方面说- -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点拨总结:用硬笔书写整篇文章应注意:

1)标题和作者要写在醒目的位置,一般居中书写。 2)段落要分明。每一个段落开头都要空两格写。 3)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点号不能写在一行的开头。 4)还要注意书写时字的大小和间距要基本一致。 四、日积月累。 1.我来读古诗。

1)借助字典,通过自读、互读的方式,将两首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听老师范读,感受朗读中的节奏和停顿,做好标记。 2.我来说古诗。

认真观察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含义。 1《凉州词》中“杨柳”有何含义?为何要“怨”?(“杨柳”指《折杨柳》,是一首离别的曲子。“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两句写曲中的哀怨引发征人怨“春风不度玉门关”,表现出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尽显其思乡之情。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①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去(广陵),所以在开篇,诗人直奔主题,直接描写了送别友人的情景,这时正是阳春三月,所以黄鹤楼周围(繁花似锦),在这样的美景中送别友人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②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说说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诗人并没有具体说出送别友人时的经过,而是直接跳到了友人离开以后,他面对长江,看着友人的船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了天边,在平淡的描写中,透露出对友人的恋恋不舍之情。 五、小结。

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故而在阅读时,我们也要学会抓住细节,掌握最有用的信息便于我们体会文章情感。

13 人物描写一组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噶、绊”等12个生字,会写“跤、搂”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和理解“手疾眼快、一叉一搂、公鸡鹐架、冷绊子、挺脱、诸亲六眷、监生、一声不倒一声、已后、登时”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小嘎子、车夫、严监生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写作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小嘎子、车夫、严监生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噶、绊”等5个生字,会写“搂、仗”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和理解“手疾眼快、一叉一搂、公鸡鹐架、冷绊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嘎子的性格特点,感受小嘎子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刻画人物时使用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谈话激趣:在祖国灿烂的文学宝库里,作家们用他们神奇的妙笔,为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前面的课文学习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是谁?简单说说理由。 1自我思考,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学生发言。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意志坚强的刘伯承,勇武过人的武松,廉洁清正的方志敏…… 在作家的笔下,这些人物特点鲜明,让我们印象深刻,久久难忘。

2.导入课题: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学习一组新的课文,继续认识和亲近作家为我们塑造的人物形象,感受这些人物的特点,并试着了解作者是怎样刻画出这样鲜明的人物形象的。(板书课题:13.人物描写一组。 3.整体介绍:《人物描写一组》这篇课文是由三篇独立的片段组成的,《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并且三篇短文都选自名著。这三个片段分别描写了小嘎子、祥子、严监生三个人物形象,而每一个片段,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又不尽相同。

4.揭示主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一个片段”──《摔跤》(板书:摔跤),去认识两位很有特点的新朋友。 5.简介《小兵张嘎》

《小兵张嘎》1961年底发表,讲述了抗日小英雄张嘎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 6.简介作者: 徐光耀(1925—),笔名越风,河北雄县人,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平原烈火》,中篇小说《少小灾星》《四百生灵》,电影文学剧本《望日莲》《乡亲们呐……》《小兵张嘎》短篇小说集《望日莲》《徐光耀小说选》,散文集《昨夜西风凋碧树》《忘不死的河》等。 7.谈话导入:

“小嘎子”是作家徐光耀的儿童小说《小兵张嘎》中的主人公。《小兵张嘎》讲述了小嘎子在


老锺叔、老罗叔、区队长、奶奶的引导下,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八路军战士的过程。下面这个片段写的是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公鸡鹐架:指公鸡打架时,彼此试着用尖嘴啄对方的架势。课文中是指小嘎子和胖墩儿已做好摔跤准备,就像两只即将争斗在一起的公鸡一样。 2)精神抖擞:指表现出来的旺盛的活力。形容精神振奋。 3)欺负:用蛮横无理的手段侵犯、压迫或侮辱。 4)惯手:指惯于做某种事情的人。

5)破绽:衣服的裂口,比喻说话做事时露出的漏洞。 6)趁势:利用有利的形势(做某事);就势。 7)仰面朝天:脸朝上平卧或身向后摔倒的样子。 三、再读课文,感受形象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小嘎子与胖墩儿摔跤的情景。

2.自由读文:小嘎子和胖墩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一找,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把句子画出来,圈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反复读,可以在旁边写一写批注。

3.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4.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语言描写)

1)这段话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小胖墩儿的?(语言、动作。 2)你从这些描写中感受到小胖墩儿的什么特点?

①爽快、无所谓惧——“是吗?” “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板书: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a.语言描写能反映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品质,这样有利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 b.语言的描写与动作、神态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刻画人物的品德、性格。

c.语言描写要反映人物的个性特点,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等方面的特点,这样才能使人物形象鲜明。②动作敏捷——跳、退、闪、脱、叉(板书:动作描写) 3)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人物形象。

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心理描)

1)这段话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小嘎子?(板书:心理描写。 2你从这些描写中感受到小嘎子的什么特点?(从“一向”“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等词语感受到小嘎子机智、灵活的特点。

3)教师小结:摔跤是由小嘎子提出来的,自然是他自认为能胜过胖墩儿的法宝,但他清楚


两人在体形上的差距,认识到“单凭力气”是无法胜过“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的胖墩儿。于是,当胖墩儿提出“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的问题时,小嘎子很自然地选择了“随便摔”。表现了小嘎子的聪明而富有心计的性格特点。

4)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小嘎子的聪明而富有心计的性格特点。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字幕出示:

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打架似的对起阵来。(动作描写)

1)这段话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的?(动作。 2你从这些描写中感受到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的什么?(有气势,谁也不服谁,谁也不怕谁。 3)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人物形象。

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心理活动、神态、动作描写。 1)这段话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小嘎子的?(心理活动、神态、动作。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进行描写。

它能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可以让文章更生动、更充实。

心理描写要求抓住人物的特征,使心理描写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

2)你从这些描写中感受到小嘎子的什么?(小嘎子在和胖墩儿摔跤时有自己的战术,他认为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认为自己在身体的灵活程度上胜过胖墩儿,想巧胜对手,结果在围着胖墩儿“猴儿似的蹦来蹦去”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体力,从“仿佛”一词不难看出他“很占了上风”只是暂时的、表面的,实际上这也是他摔跤失败的原因之一。但是,从小嘎子摔跤时的“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又分明可以看出小嘎子的争强好胜、机敏、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板书:争强好胜、机敏、富有心计)

3)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小嘎子的争强好胜、机敏、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 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 1)这段话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小胖墩儿的?(动作。

2)你从这些描写中感受到小胖墩儿的什么?(从“塌、合、鼓”这些动作描写中感受到小胖墩儿的沉着稳重,也能感受到他经验丰富。 3)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人物形象。

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1)这段话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的?(动作、心理活动。

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等的写作手法,叫做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同样要求生动、具体、细致。要完整地描绘每一动作的前因和后果,表现动作发生、发展乃至结束的过程,使读者获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印象。 2你从这些描写中感受到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的什么特点?(小嘎子的机灵、敏捷、有智谋;小胖墩儿的沉稳、憨厚老实、以实力胜对手。(板书:沉稳、憨厚老实) 3)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人物形象,表现出当时场面激烈。 5.朗读全文,在朗读中表现出人物形象。 四、了解写法,学以致用

1.小组交流,总结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小组长整理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引导相机小结: 1准确、细致的动作描写: “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了。立刻(退)后两步,(闪)


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两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围)着他猴儿似地(蹦来蹦去)…… 2动作中穿插心理活动描写: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起初,小嘎子抖擞精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

3)恰如其分的神态描写:起初,小嘎子抖擞精神……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 4)语言描写:“要不――摔跤。”“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了。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

5巧用修辞方法:……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围着胖墩儿猴儿似的蹦来蹦去。

(用了比喻词形容动作,使动作更加生动、形象。

3.同学们,老师也准备了一段描写小嘎子和小胖墩儿摔跤的话。你们想一想,课文和这一段相比,好在哪里呢? 4.教师小结:文中对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描写极为细致。作者用了“站、围、蹦、转、揪、推、拉、拽、顶、扳”等表示动作的词语,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嘎子的摔跤动作进行了细致描绘。在这当中,还夹杂着对嘎子心理活动的描写,比如,“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这些描写从另一个侧面丰富了人物性格。动词的准确运用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塑造了小嘎子这个儿童形象,显示出作者在人物刻画上的功力。 5.播放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视频片段。 6.运用写法,以评促写。

通过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写一次比赛或游戏的一个片段。如,扳手腕、打篮球等。 五、课堂总结,互相交流,深化认识

1. 这个片段主要写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先是由小嘎子提议摔跤,在摔跤的过程中,他时时处处想使巧招,结果反被胖墩儿摔了个仰面朝天,反映了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 2.互相交流,深化认识

1)通过这节课的阅读,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的形象一定活在同学们的心中。那么,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小嘎子和小胖墩儿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同学们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你认为合适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的小嘎子 ___________________的小胖墩儿

(小嘎子:聪明、活泼、调皮、顽皮、灵活等等;小胖墩儿:沉稳、憨厚、诚实、老实等等。) 2)你喜欢小嘎子,还是喜欢小胖墩儿?(喜欢小嘎子,因为他聪明、活泼、调皮、顽皮、灵活;学会小胖墩儿,因为他沉稳、憨厚、诚实、老实。

3)在课文中作者塑造了两个特点鲜明、天真可爱的人物。小嘎子活泼,调皮,小胖墩儿沉稳,憨厚。谁能回忆一下,作者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是用了什么方法呢? 学生回忆,教师评议相机引导。 六、课后拓展。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节选自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家徐光耀先生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这部小说在上个世纪60年代曾经改编成同名电影,影响了几代人。1980年小说和电影分别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最近又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同学可以课外阅读《小


兵张嘎》,也可以观看有关的影视作品。 板书设计

小嘎子:争强好胜、机敏、富有心计 摔跤 语言 心理 动作 小胖墩儿:沉稳、憨厚老实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铸、颧”等3个生字,会写“剃、腮”等3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和理解“挺脱、格局、杀进他的腰”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车夫的性格特点,感受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最初于1936年发表在杂志《宇宙风》。小说描写了20年代,老北京的一个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这部小说大量应用北京口语、方言,还有一些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的描写,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经典作品。【出示课件2】课件出示有关图片

2.作者简介:舒庆春(189923日-19668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3.谈话揭题:祥子是《骆驼祥子》一书的灵魂人物,是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年轻时的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许多优良的品质——善良纯朴,热爱劳动,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性和坚韧的精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中的“他”就是祥子。(板书课题:他像一棵挺脱的树 老舍 祥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铸成 颧骨 伤疤

3. 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书要求。

1)读书要细心,读不通的地方要多读几遍,要求读得准确、流利。

2)遇到不理解的生词可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实在不理解的画下来留作讨论。 3)不动笔墨不读书,将感受深刻的句子或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指名接力读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读顺。师生随机纠错,并适当解答同学们的有关疑问。


3.再读课文,思考:祥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形象的。 4.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三、深入读文,探究形象 导语:本文选自《骆驼祥子》,作者是老舍,题目为后人所加。小说讲述了普通人力车夫祥子的一生,展示了一幅具有老北京风情的世态图。本文所选片段中的“他”就是指祥子。那么,祥子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祥子外貌的句子,仔细体会人物的特点。

(一)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 1.同学们先读读这段文字,再看课文中的插图,看自己能了解到什么。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引导相机小结:

1)“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二十来岁,他已经很大很高,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像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作者通过对祥子装束、体态、身段的素描,准确而真实地表现了祥子身体的健壮,性格的朴实、充满生气。(板书:体态、性格 健壮、朴实、充满生气)

2)“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是的,他无疑的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这部分课文通过祥子的心理活动和神态描写表现了祥子的健壮、朴实、充满生气,从中也能感受到祥子的自豪和充满信心。(板书:装束、体态、性格 健壮、朴实、充满生气) 4.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朴实憨厚)

1.同学们先读读这段文字,再看文中插图,看自己能了解到什么。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引导相机小结:

1)“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这一段人物素描,几乎是没有任何修饰,却细腻逼真,如在目前。(板书:人物素描 细腻逼真) 肖像描写即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它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肖像描写能够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描写时应有一定顺序。

2)“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这段话通过对祥子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祥子的健壮、充满生气,从“结实硬棒”能看出他对自己体能的信心。(板书:体力、性格)

3)“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这段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祥子比喻成了一棵树,生动形象地把祥子的性格特点及外貌特征展现于我们的眼前。表达了作者对祥子的赞美——健壮、朴实、充满生气。(板书:健壮、朴实、充满生气) 4.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朗读中与作者一同欣赏这个旧中国的北京人力


车夫。

5.播放有关影视作品的选段,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四、课堂小结,鼓励阅读

老舍善于写人,他善于调动各种手法塑造人物。老舍是语言大师,他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使人一读就能感受到小说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老舍也说:“《骆驼祥子》可以朗,他的语言是活的。”

希望同学们课下阅读这部小说。 板书内容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

祥子:装束、体态、身段、体力、性格——健壮、朴实、充满生气 老舍:人物素描——细腻逼真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监、侄”等4个生字,会写“监、侄”等4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和理解“诸亲六眷、监生、一声不倒一声、已后、登时”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严监生的性格特点,感受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为展现人物性格,使用的动作、神态描写手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课文录音及动漫视频

2.教师简介:我们刚刚欣赏的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片段。这部小说里,作家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当时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严监生就是其中的一个人物。他是一个有钱的吝啬鬼。课文这个片段描写的是严监生临死前的情形。(板书:两茎灯草 临死前的严监生) 3.简介作者及《儒林外史》

作者吴敬梓出身于官宦之家。他不追求功名,对人生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这在当时是很难被社会所容的。

《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对当时读书人和其他各色人等进行了生动的刻画,活灵活现,有血有肉。其中对一个有钱人严监生临死前的描写,成为“千古绝唱”,被人们津津乐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解决生词,感知课文内容。

监生 侄子 喉咙 吐痰 舅爷 揩泪 诸亲六眷

2.这篇课文的生字并不多,相信同学们经过认真练习一定能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

3.检查读书效果。有针对性地检查平时读书机会相对较少的学生,随时正音。

4.说一说文章主要写了谁?(严监生)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吝啬) 5.学生自读思考:课文是怎样表现人物特点的。 6.交流对人物的初步感受。


三、细读课文,感悟形象。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象画面:边听边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 2.小组交流。

1)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小组交流:作者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描写,请同学们先找出有关语句细致地读一读,并根据他的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揣摩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指导并小结。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1)这是作者对严监生咽气前的一段描写。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严监生的病一天比一天重,一连三天不能说话,但是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板书: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2)“总”字能不能去掉?(不能。)为什么?(由“总”字能让人体会到严监生垂死挣扎的时间之长。

3)读了这段文字,你能想到哪些成语来形容此时的严监生?(奄奄一息、生命垂危、危在旦息……)

4)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严监生“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联系下文说一说为的是什么?(为的是灯盏里有两茎灯草,恐怕浪费了油。

5)病情恶化到这种程度,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他在想什么?(灯里点着两茎灯草,浪费油啊!如果严监生这时还能说话,他可能会说什么?(灯盏里有两茎灯草,赶快挑掉一茎,不要浪费油啊!

6)作者主要描写了严监生的什么?(板书:动作)从这样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两根灯芯草,竟然让临死前的严监生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两根灯芯草在他的心中是这么的重要,可见他是多么吝啬。

7)请同学们反复读这段话,思考感悟,并了解作者的表现手法。(作者用犀利的笔法刻画了一个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登时就没了气。(焦急的加剧与吝啬)

1)学生自由阅读这段描写,思考在这段话中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严监生的?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①与大侄子的交流:(板书:把头摇了两三摇。——动作) ②与二侄子的交流:(板书:把两眼睁得滴流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神态、动作) ③与奶妈的交流:(板书: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神态、动作) ④与赵氏的交流:(板书: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动作) 4)从这些动作的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焦急的加剧与吝啬)

4.自由朗读全文,在朗读中通过对严监生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严监生当时的心理。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堂总结


课文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如同素描一般的细节描写,把严监生吝啬的特点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拓展延伸

吴敬梓擅长运用典型情节,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语言准确、精炼、形象,具有讽刺效果。《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 3.激发阅读:

建议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儒林外史》

14 刷子李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浆、傅”等7个生字,会写“浆、傅”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粉刷、刷浆、规矩、徒弟、端茶、点烟、跟在、屁股、师傅”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位普通手艺人高超的技艺。 3.继续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分享奇人奇事:

1)教师讲述: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还灵巧。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 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张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2)引导学生互相交流,了解“泥人张”高超的技艺,堪称“奇人”。 2.感受奇人技艺:

1)教师讲述: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一块绢子似的黄布铺在地上,两只白瓷小茶碗,四只滴溜溜的大红玻璃球儿,就这再普通不过的三样道具,却叫快手刘变得神出鬼没。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难道这球儿是从地下钻过去的?他就这样把两只碗翻来翻去,一边叫天喊地,东指一下手,西吹一口气,好像真有什么看不见的神灵做他的帮手,四只小球忽来忽去,根本猜不到它们在哪里。

2)引导学生互相交流,了解“快手刘”高超的技艺,堪称“奇人”。

3.教师小结,引导交流: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或是听到一些身怀绝技的人或故事。让我们不由地发出一声由衷的惊叹。谁来给大家说说你见到的或知道的奇人奇事?(学生自由发言。 4.导入课题: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俗世奇人》这本书中就记载了民间许许多多身怀绝技的奇人。


今天我们就去认识其中的一位。(板书课题:刷子李)学生齐读课题。

5.质疑课题: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这篇课文中的主人公,他姓李,刷墙技术特别好的,人们就称他为刷子李。 二、默读课文,感悟文本。 (一)提出要求: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刷子李是个技艺高超的人呢?作者又是怎样写出他的技艺高超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二)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三)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并小结。 1.了解正面描写。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了解正面描写:

①“刷子李专干粉刷这一行。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你从“如同升天一样美”感受到什么?(被刷子李刷过的房间如同仙境,刷子李技艺高超。

②“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你从“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了解到什么?(刷子李刷墙干净利落,刷子李技艺高超。

③你从“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有感受到什么?(刷子李自信十足,刷子李技艺高超。

④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了解正面描写:

①你从“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一段话中刷子李的动作描写中感受到什么?(刷子李刷墙的动作娴熟优美,刷子李技艺高超。

谁能来做一回刷子李,配上悠然的动作再来悠然地读一读。(生一边模仿动作一边读。

此时,你觉得在你眼前的刷子李更像是一位什么?艺术家。刷子李刷墙给人的感觉不是在干又脏又累的活,而是在进行一项艺术创作,艺术表演,他的技艺娴熟得已进入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让人惊叹不已。

②你从“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刷子李刷过的墙面的描写中感受到什么?(刷子李刷墙后的效果非凡,刷子李技艺高超。

如果让你用一个成语来夸一夸,你会想到哪个词?(预设: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盖世无双、独一无二、登峰造极、炉火纯青……效果非凡) ③指导朗读:边读边感受刷子李的高超技艺。 2.了解侧面描写。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刷子李的侧面描写。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一年的一天,刷子李收个徒弟叫曹小三。当徒弟的开头都是端茶、点烟、跟在屁股后边提东西。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

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

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看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他怕师父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

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 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好好学本事吧!”

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明白呢。 3)引导交流:

①学生自由朗读,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 ②小组代表发言参与全班交流。

a.曹小三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

b.每一面墙刷完,曹小三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c.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

d.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 ③教师小结:一波三折的叙事,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紧紧抓住了读者,起到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④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主要是写刷子李粉刷技艺的高超,那文章为什么要写曹小三呢?是不是多此一举了?(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评议并小结:这就叫侧面描写,这样的描写能对文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文章前面对于刷子李的直接描写就叫正面描写,正是在这样多方面的描写中,刷子李的形象才变得越来越丰满,冯骥才先生写人叙事的高超技艺真叫人拍案叫绝。所以有人这样评价:冯骥才的笔就像女娲的手。我相信同学们也能将这种写作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三、课外拓展,推荐阅读。

1.课堂总结,推荐阅读:今天文中的主人公通过作者冯骥才的生动描写带给了我们很多惊奇,那你们还想了解更多的奇人奇事吗,同学们不妨去阅读一下《俗世奇人》。书中奇人荟萃,一个个奇人身上发生的一桩桩趣事,肯定会令你拍案叫绝。 2.作者简介:

冯骥才,男,1942年出生于天津,浙江宁波人。民进成员。1960年毕业于天津塘沽中学。历任天津市男子篮球队队员,天津国画研究会职业画家,天津工艺美术大学绘画教师,中国作协天津分会专业作家。现任天津市文联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及第五、六、七届全委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联合国科教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副主席。兼为画家。曾在中国各大城市和奥地利、新加坡、日、美等国举办个人画展。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神灯前传》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俗世奇人》


散文集《珍珠鸟》《巴黎.艺术至上》,中篇小说《感谢生活》《三寸金莲》等各种作品集38部,另有大型画集六部。 2.简介《俗世奇人》 1)作品基本信息

《俗世奇人》200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冯骥才。全书由18个短篇文章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笔意。2018811日,《俗世奇人》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2)作品内容简介:

全书由18个短篇文章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笔意。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天津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故事生动有趣,惟妙惟肖,使人物跃然纸上,令人惊叹不已。 3)作品中的“奇人”简介: 《俗世奇人》:酒婆——千杯不醉,唯我独尊! 《俗世奇人》:死鸟——死鸟能复活! 《俗世奇人》:张大力——能顶一头大肥猪! 《俗世奇人》:冯五爷 ——吝啬鬼!爱财如命! 《俗世奇人》:蓝眼——中国生,洋人相 《俗世奇人》:好嘴杨巴——能吃下一斤辣椒. 《俗世奇人》:蔡二少爷——天地之时,无所不知 《俗世奇人》:背头杨——背起一头牛 ……

习作 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注意特点鲜明的人,学会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人物典型的事例和相关材料,了解人物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生动鲜活的具体事例,学习课文中运用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描写等细节描写突出人物鲜明特点的方法,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

3.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在习作中说真话表真情的习惯。 4.鼓励学生独立构思并完成自作,培养学生相互评改和认真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在习作中引导学生借助生动鲜活的具体事例,学习课文中运用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描写等细节描写突出人物鲜明特点的方法,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在习作中借助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交流激趣,导入课题。

1.引导回忆: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说一说最近你都遇见过哪些人? 2.学生自由发言,其他学生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3.教师小结:从交流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善于注意身边的人,对小区里锻炼身体的爷爷奶奶,


学校里老师、同学,还有上学时遇到的公交车售票员,维持秩序的交通警察……

4.导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回忆自己见过的形形色色的人,从中选择一个人,把他的特点写具体。(板书: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 二、引导选材,交流写法。

(一)引导选材:可以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 1.回忆《我的朋友容容》说说课文是通过什么来表现人物特点的?(课文通过描写容容给“我”取报纸、送报纸这件事来表现容容助人为乐、忠于职守的特点的;有时通过容容给“我”寄信这件事表现了容容的好奇、天真、可爱等特点。 2.假如老师给出题目《叔叔记忆力超群》,让你写一篇课文,谁来说一说作文中应该抓住叔叔的什么特点来写?(记忆力超群)你会选择哪些事例来表现叔叔的特点?(小组交流,代表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并小结。 1)选择材料。

事例1:他读完一本故事书,就能把所有的细节都记住。 事例2:他记住了我昨天说过的一句话。 事例3:他能记住我的生日。

事例4:那幅地图他只看了一遍,就能一点儿不差地画下来。 2)组织材料。

①围绕《叔叔记忆力超群》所选择的材料中,你觉得最能表现叔叔特点的是哪些材料?(事例1和事例4最能体现叔叔记忆力超群的特点。

②在写作中应该怎样合理安排这些材料?(最能表现叔叔特点的材料事例1和事例4要详写,其他材料略写。 详写和略写

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 详写和略写的关系 在一篇文章中,详写和略写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没有“详”,就无所谓“略”;没有“略”就无所谓“详”。详写的内容必须是主要的,次要的不能详写;但详写必须有略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可见,详写和略写是两种互为补充的表达方法。 如何确定详写和略写

依据文章的题目,确定写作的重点;依据文章的中心,分主次材料;依据文章的内容,点面结合。

最能直接的、具体生动地表现文章中心意思的地方要详写;同表现中心意思有些联系,不能不写但又不必详写的,就要略写。

在处理详略的问题上,最容易犯两种毛病

一是掌握的材料多,就多写、滥写;掌握的材料少,就少写,或不写。二是喜好的、熟悉的就多写,反之则少写,或不写。我们一定要注意避免这两种问题的出现。 (二)交流写法。

1.在本单元课文学习中,你了解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选择具体事例,通过人物的动作、


语言、神态、心理等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板书:选择具体事例,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 三、互相交流,指导命题。

1.小组交流:这次习作要求题目自拟,请你根据自己要写的人和选择的材料,你准备给自己的习作拟一个什么样的题目。 2.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1)可以直接把要写的人作为习作的题目。如我的爸爸、我的老师、我的同学……

2)可以根据人物特点对习作进行命题。如胆小鬼、小气的妈妈、球迷爷爷、贪吃的妹妹、爱唠叨的妈妈……

3)可以把自己受到的教育或启发作为习作的题目。如她感动了我、敬佩的人、我的良师益友……

四、欣赏范文,把握技法 爱唠叨的妈妈

我的妈妈今年39岁。她中等身材,细细的眉毛下嵌着一双和善的眼睛。

平时,妈妈总是唠唠叨叨的。每当晚上,我看电视不爱睡觉的时候,妈妈就唠叨的说:“别看了,明天还要上学呢!”每当我写字的时候,耳边又是一声:“写字姿势要正确,预防近视眼!还有什么上课要注意听讲啦,要认真写作业啦,要诚实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啦……一天唠叨得没完没了。一听到妈妈的唠叨声我就心烦。可后来我对妈妈的唠叨却有了新的认识。 那是临近期中考试的时候。头几天妈妈就把考试要注意的事项对我说了好几遍。等到考试的那天,妈妈又唠叨着对我说:考试时别慌张,要认真审题,字迹要工整,做完题要仔细检查。我听了不耐烦地说:“知道了。”心想,妈妈真能唠叨!到了考场,等卷子发下来的时候,我一看试题很简单,就飞快地写起来。不一会儿,卷子就答完了,我刚想交卷,看见别的同学仍然在认真地写着,我的耳旁忽然想起了妈妈的唠叨声,于是我就认真地检查起来。当检查到第四题时,发现第一小题因为马虎答错了。我急忙把它改过来。为了防止再出错,我又重新检查了一遍,直到认为没有一点儿错的地方我才交了卷。宣布成绩了,我得了100分。我高兴极了。是妈妈的唠叨声使我得了满分,也使我克服了马虎的坏毛病。

我感谢妈妈的唠叨,正是因为这唠叨声,千百次地督促我,使我健康地成长! 1.我当小评委:学生欣赏范文,说说什么地方写得好?(小组交流,汇报发言。 2.师生交流,教师小结,把握技法。

1)文章先写妈妈的唠叨让我心烦,后写妈妈的唠叨促我成长,欲扬先抑的写法让文章情节曲折起伏,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习作选取了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每当晚上,我看电视不爱睡觉的时候,妈妈就唠叨的说:“别看了,明天还要上学呢!” ……等到考试的那天,妈妈又唠叨着对我说:“考试时别慌张,要认真审题,字迹要工整,做完题要仔细检查。” ……

3)习作通过细致描写人物外貌、语言表现人物特点,通过“我”的心理活动从侧面表现人物特点。(板书:从侧面表现人物特点。

①外貌描写(我的妈妈今年39岁。她中等身材,细细的眉毛下嵌着一双和善的眼睛。)表现了妈妈和善的特点。

②语言描写(“别看了,明天还要上学呢!”每当我写字的时候,耳边又是一声:“写字姿势要正确,预防近视眼!”……“考试时别慌张,要认真审题,字迹要工整,做完题要仔细检查。”……)表现了妈妈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③通过对“我”心理活动的描写反衬妈妈的特点(“一听到妈妈的唠叨声我就心烦。”“是妈妈的唠叨声使我得了满分,也使我克服了马虎的坏毛病。”“我感谢妈妈的唠叨,正是因为这唠叨声,千百次地督促我,使我健康地成长!”) “我”心里活动的变化一方面突出了妈妈的特点,另一方面照应了主题,彰显事情的意义,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3.总评:文章先写妈妈的唠叨让我心烦,后写妈妈的唠叨促我成长,欲扬先抑的写法让文章情节曲折起伏,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通过外貌、语言描写表现妈妈的特点。“我高兴极了。是妈妈的唠叨声使我得了满分,也使我克服了马虎的坏毛病。”叙事后的议论,彰显事情的意义,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五、独立习作,教师巡视。

1.明确习作要求:写的时候,运用本单元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题目自拟。

2.学生独立完成习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提醒学生格式要正确,试着用上本单元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六、全班交际,师生评议。

1.习作完成后自己阅读并修改,保证句子通顺,没有错别字。 2.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把自己的习作在小组里读一读,小组同学互相评议,提出修改意见。也可以大家一起帮助修改,并选出最好的一篇习作作为小组的代表作。 3.课件出示教师巡视时发现的优秀学生习作。 1)学生自由阅读。

2)自由发言,进行评议,发现亮点,提倡借鉴。

4.课件出示教师巡视时发现的存在普遍性问题的学生习作。 1)学生自由阅读。

2)自由发言,进行评议,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3)集体交流,进行修改。 5.小组交流。

1)把自己独立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小组同学听,和同学一起分享当时的快乐心情。 2)互相评价:从哪里感受到了当时的快乐心情,哪些地方没听明白。 七、自我修改,誊抄习作。

1.谈话激励:古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经感叹过:“旧句时时改,无妨悦性情”。好的文章词句,是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无数次修改才得来的。 2. 复习作文要求:

1)指名说出本次作文要求:写人,要抓住这个人某一方面的特点来写,比如学习上刻苦认真、勤奋努力;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工作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待人上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具体的要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来表现这个人某一方面的品格。写好后多读几遍,并认真修改。

2提问:这次作文向我们提了几点要求,哪一点最重要?(共四点要求:一是选择一个人,把他的特点写具体;二是可以选取最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他的特点;三是运用本单元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四是题目自拟。重点是第三点。 3.请同学们根据交流情况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试着用好修改符号。 4.小组内交流再次修改后的文章。 5.把自己的习作认真誊抄。


八、教师小结,鼓励积累。

今天,老师真的非常高兴,因为就从短短的一节课,通过你们的习作让我认识了这么多天真可爱、风趣幽默、乐于助人、善解人意的有特点的人物,老师感到万分荣幸。 板书设计

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 1)选择具体事例。

2)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 3)从侧面表现人物特点。

15 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 “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4个会写字。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4.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 5.初步接触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6.凭借课文中具体的注释,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7.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1.交流故事,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喜欢成语故事吗?(喜欢)请你观察老师出示的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一个成语吗? (课件出示图片,学生看图说成语《揠苗助长》《狐假虎威》《守株待兔》《刻舟求剑》《亡羊补牢》《画蛇添足》《郑人买履》) 2.谈话揭题: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史中的瑰宝,成语故事无疑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语言简洁内容完整、含义深远的故事,发人深思,耐人寻味。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今天我们要学的第15课就是一个成语故事。(板书课题,自相矛盾,学生齐读课题。

二、借题拓展,初步交流。 1.了解寓言:《自相矛盾》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2.简介出处,了解作者。 1《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


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2)韩非: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子”是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3.观察课文插图,结合题目说说自己的发现。

①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②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

③演示象形字“矛”和“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

三、借助“矛”“盾”,引导交流。 1.咬文嚼字。 1引导学生结合对“矛”和“盾”的了解,说说“矛”和“盾”的特点。(“矛”锐利,“盾”坚固。

2)鼓励学生把“矛”和“盾”两个字与“锐利”“坚固”结合起来说一说,进行词语搭配与说话的训练,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如:古代人在战斗中用锐利的长矛刺穿敌人的胸膛;古代人在战斗中用坚固的盾抵挡敌人刀枪和剑戟的进攻。 2.观察插图,想象故事。

1)课件出示有关图片,教师给出词语:矛、盾、拿、卖,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师给出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

2)课件出示有关图片,教师给出词语:矛、盾、拿、卖、夸、锐利、坚固。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师给出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

①互相交流: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

②问题引导:那个人是怎样夸自己的矛的?又是怎样夸自己的盾的?(有个卖矛和盾的人,时拿着矛和盾去卖。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穿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刺穿!”)

3课件出示有关图片教师给出词语:矛、盾、拿、卖、夸、锐利、坚固、无言以对、嘲笑,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师给出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穿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刺穿!”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言以对。众人嘲笑他。

4)你见过像故事中的这个卖矛又卖盾的人说的这样的矛和盾吗?(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3.谈话过渡:以上我们是用白话文来看图说话讲故事,韩非是战国末期韩国人,那时候人们使用的语言文字和我们现在有很大的差别,我们称那时候人们用的是文言文,我们称那时候人们写出的文章为文言文文章,韩非写出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阅读欣赏韩非的《自相矛盾》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学会不认识的字,借助注释理解难懂的词语。 2.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难读、难懂)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教师指导。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学生自由朗读,熟读成诵。 五、作业设计

把课文读给别人听,争取别人的意见,把课文读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3.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指导朗读。 二、再读课文,交流探究。

1.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2.互相交流:讲述故事时要把哪些问题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3.了解时间、地点、主要人物。

1)谁能说说文言文《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战国时期;地点:楚国;主要人物:一个楚国人。)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楚人”) 2)了解“楚人”。

①“楚人”是做什么的?(卖盾和矛。

②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③“鬻”是什么意思?(卖。)“者”是什么意思?(……的人。 ④是能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一说。(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 ⑤教师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学生说“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 4.了解事情的经过。 1韩非是怎样描写事情的经过的?(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2)“誉之曰”是什么意思?(“誉”,夸耀;“之”,这里指盾;“曰”,说;“誉之曰”的意思是夸耀他的盾说。

3)那个人是怎样夸耀他的盾的?(“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你能用自己的话替这个人夸夸他的盾吗?(“吾”,我,我的;“之”,的;“坚”,坚硬,坚固;“莫能”,不能;“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

4)“又誉其矛曰”是什么意思?(那个人又夸耀他的矛说。)他是怎样说的?(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你能用自己的话替这个人夸夸他的矛吗?(“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 5)指导朗读。

①那个人是怎么夸耀自己的矛和盾的?(学生各抒己见。他先夸自己的(盾——坚固得很——什么矛——都不能戳穿)他接着又夸自己的(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能戳穿) ②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多人朗读,学生评价。


③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指名朗读,师生评议,引导学生读出“夸耀”的语气,注意表情的变化,加上适当的动作。 5.了解事情的结果。

1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有什么问题?(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2如果你就是其中围观的人,听了那个人的话你会怎样想?又会怎样说?(学生自由发言。 3)文中“或曰”是什么意思?(“或”,有人;“曰”,说;“或曰”,有的人问他。)有人说了什么?(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以”,用;“子”,你;“之”,的;“陷”,动词,戳、穿;“何如”,会怎么样呢?“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4)面对别人的质疑,那个卖矛和盾的人有什么反应?(其人弗能应也。)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其人”,那个人;“弗”,不能;“应”,回答。“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那个卖矛和盾的人为什么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5)你认为,如果“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会有什么的结果?

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盾不坚固,这跟他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一句话相矛盾。如果矛盾不能戳穿盾,说明矛不锐利,这跟他说的“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一句话相抵触,这两种结果,最终都使他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6)指导朗读,读好人物对话,注意表情的变化,加上适当的动作。 6.了解后人评价。

1)后人是怎样评价这件事的?(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表议论;“不可陷”,无法穿透;“无不陷”,什么都能穿透;“之”,的;“同世而立”,同时存在;“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7.你能用自己的话再一次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吗?(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8.反复读课文,熟读成诵。

四、总结学习方法,课本剧小表演。

1.交流学法:通过学习《自相矛盾》这篇寓言故事,你觉得文言文好不好学?(好学)你是怎学习《自相矛盾》这篇文言文的?(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熟读课文,读准语气,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2.表演朗读:学生自愿到讲台上表演读课文,鼓励学生分角色表演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卖矛盾先得意扬扬地炫耀自己的矛和盾,后来被问住,张口结舌的语气、神态。 五、联系生活,明白道理。

1.通过学习课文和刚才的表演你受到什么启发?(说话、做事必须实事求是,讲究分寸,而不能相互抵触,或故意夸大其词,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2.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的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后果?(学生自 3.拓展交流:看看下列句子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 1)我肯定刘彪大概是生病了,所以没来上学。(“肯定”和“大概”矛盾。 2)我估计今天一定会下大雨。(“估计”和“一定”矛盾。 3)昨天,下了一夜大雨。(“昨天”和“一夜”矛盾。 4)六一儿童节到了,会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五颜六色”和“红”矛盾。 5)我国的艺术珍品很多,清明上河图就是仅有的一个。(“很多”和“仅有”矛盾。 6)我今天的作业全做完了,只剩下一篇日记没写。(“全部”和“只剩下”矛盾。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通读全文。 2.总结全文:《自相矛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物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

16 田忌赛马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第一次赛马——孙膑献计——第二次赛马)为线索,了解段和段之间的衔接关系,并给课文分段。

3.从田忌两次赛马一输一赢的事情中,懂得要分清主客观情况后再行事,这佯才干扬长避短,变劣势为优势。 重点难点

引导同学通过读书来感悟、理解孙膑的聪明才智:在赛马场上,孙膑不只能仔细观察竞赛双方马的情况,而且观察到了齐王骄傲的神态,经过考虑,马上想出对策,协助田忌取得赛马的胜利。 教学难点

引导同学品析课文的重点词句,通过精读课文,品词品句,体会到这个关键之处:孙膑观察到齐王被第一次胜利冲昏了头脑,推测出第二次竞赛齐王对田忌采用的计策不会做出反应,以孙膑对第二次赛马取胜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板书课题:田忌赛马。学生齐读课题。

2.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搜集的资料交流田忌是谁? 3.教师评议并小结:

田忌,战国时期齐国名将。约为公元前340年,孙膑逃亡到齐国时,田忌赏识孙膑的才能,收为门客。在一次赛马时,孙膑向田忌提出了以下马对上马,以上马对中马,以中马对下马的田


忌赛马法。公元前354年,发生桂陵之战,魏国攻打赵国,齐国派兵相助,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参谋,结果孙膑以“围魏救赵”的兵法大胜。公元前341年,发生马陵之战,魏国攻打韩国,齐国派兵相助,仍由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参谋,孙膑仍进军魏都大梁,用“减灶之计”,让魏军大将庞涓轻敌深入,结果庞涓被杀,齐国大胜。同年,被齐相邹忌用反间计陷害,田忌无法澄清,逃亡楚国。直到齐宣王即位,方才重回齐国。 二、自学课文,重点交流,理清层次。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画出生字词,互相交流,认读、理解。 2.自由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明白和读不懂的地方。

3.再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想想课文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试给课文分段,说出依据。

4.指名分节读文,教师小结。

1)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以田忌赛马的失败而引发话题。田忌的失败不难看出是马的速度的失败、马的力量的失败。

2)第三至十二段是故事的精彩部分。孙膑通过对刚才赛场上赛马情形的仔细观察,他已发现好朋友田忌是有希望获胜的,只不过不是用马的速度,而是改变马出场的顺序。

3)第十三至十七段,可重点抓住比赛时马的出场顺序,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这一部分是故事的高潮。

4)最后这一段画龙点睛地揭示出赛马取胜的原因。“……只……就……”让我们再次为孙膑的智慧折服。赛马的胜利不是马速的胜利,而是运用智慧的胜利。 三、学生自由朗读读文。

四、安排作业:熟读课文,用不同颜色的彩纸制作简易的纸马。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田忌赛马,前后两次,为什么相同的马匹会发生不同的结果?这节课,我们就从“转败为胜”这个词入手,学习文章,探求其中的原因。

二、合作学习“两次赛马”部分。

(一)鼓励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两次赛马的段落。 学生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全文,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第一次赛马?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第二次赛马?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第一次赛马:12自然段。 第二次赛马:1317自然段。 (二)合作探究。 1.合作学习

1)分自然段合作朗读课文12自然段、1317自然段。 2)各人按下面的句式,说一说田忌两次赛马的经过。

次赛马的时候,田忌先用 对齐威王的 接着用对齐威王的 最后用 对齐威王的 。由于 ,所以田忌

3)小组成员合作,选一人说比赛过程,另选一人用纸马演示比赛过程,其他成员可以相机进行暗示。 2.检查自学:


1)指名读12自然段。

2)指名一人上台讲说第一次赛马过程,教师演示课件。 3)指名读1317自然段。

4)指名另一学生上台讲说第二次赛马过程,教师演示课件。 3.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三、学习第二段。 1.多媒体出示:

田忌觉得很扫兴,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赛马场。

这时,田忌发现,他的好朋友孙膑也在人群里。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从刚才的情形看,齐威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

1)学生交流:“快不了多少”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快一点儿”或“快得不多”),学生演示“快不了多少”。

2)指名回答:连这么细微的差别,孙膑都注意到了,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孙膑善于观察)

2.多媒体出示:

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让你取胜。” 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你是说另换几匹马?” 孙膑摇摇头,说:“一匹也不用换。” 田忌没信心地说:“那还不是照样输!”

孙膑胸有成竹地说:“你就照我的主意办吧。”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孙膑的胸有成竹。 3.多媒体出示:

齐威王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的马,看见田忌和孙膑过来了,便讥讽田忌:“怎么,难道你还不服气?”

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 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来吧!” 指导朗读,读出齐威王十足的傲气。 质疑,推理。

1.谁能用简洁的话概括两次比赛的结果?(初赛失败 再赛胜利) 2.思考: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3.学生默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

4.学生发言,教师小结:孙膑让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场输了。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孙膑让田忌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胜了第二场。第三场,田忌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胜了一场。比赛结果,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 5.分组演示,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引导小结:学习了课文,你觉得孙膑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五、课外作业:

找自己感兴趣的、有关动脑筋的故事读一读,准备参加班级故事会。 板书设计

田忌赛马 (第一局)(第二局)


第一场:上—→上下—→上 第二场:中—→中上—→中 第三场:下—→下中—→下 场场失败转败为胜 准确分析,合理布置

17 跳水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肆、桅”等7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艘、航”14个会写字;正确读写“风平浪静、显然、放肆、龇牙咧嘴、桅杆、心惊胆战”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理清课文的层次。 3.学习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和人们当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等体会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 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5.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品读,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处理问题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静、机智果断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体会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品读,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处理问题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静、机智果断的好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处理问题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1.板书:跳水

2.同学们,看到这个词语,你都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导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课文的题目就是“跳水”。文章的作者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99日-191011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4.看到这个题目,你肯定有很多问题要提出来,谁先来说说?(学生发言。 5.教师归纳。 1)谁跳水? 2)为什么跳水?

3)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 4)经过怎样? 5)结果又如何等。

6.引导阅读:下面我们就从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方面来了解这个故事,了解故事中人物的思维过程。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学生字新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3.再读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熟读通顺。 4.检查自学情况。交流字、词的掌握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

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3)理解词语。

①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②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做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读书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只顽皮的猴子在船上蹦来蹦去,成为了水手们的笑料。它越发放肆,摘掉了船长儿子的帽子,爬上了桅杆,孩子恼羞成怒,追了上去,一直到了桅杆顶上的横木上。他虽然取得了帽子,但也把自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一失足就会摔到甲板上,落个粉身碎骨,即使不失足,也难以转身走回。在场所有人都提心吊胆,为孩子处境担忧。孩子的父亲——船长用枪“逼”着孩子跳水。最后,孩子得救了。 2.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

3.在课文中标画出故事中有哪些角色,简单说明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水手们拿猴子取乐 猴子逗孩子 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 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4.用简单的语言说说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1)起因:帆船上由于水手们拿猴子取乐,一只猴子十分放肆。 2)发展: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 3)高潮:孩子走上最高横木,遇到生命危险。

4)结局: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四、指导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文中的会写字,指导学生观察字形,观察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了解生字的结构。 2.学生练习书写。

3.投影展示学生习字,师生评议。 五、作业设计

读读课文,把课文多次描写水手的句子标注出来,说说它们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朗读课文。

3.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指导朗读。 二、再读课文,探究初成。 1.提出问题: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2.学生自由读书,在课文旁边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小组内互相交流读书收获,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4.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汇报交流。 三、细读感悟,深入探究。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1)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孩子为什么爬上桅杆? 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在逗他生气,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①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a.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

b.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水手们反而“笑的声音更大了”。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②议一议: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我一定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夺回帽子,绝不能轻易便宜了它。

③指导朗读,读出猴子的调皮,读出水手们的快乐,读出孩子的生气。 2)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孩子为什么爬上桅杆? 他攀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正要伸手去夺帽子,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①读一读,简洁的语言说说孩子为什么走上横木?(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 ②区分“气急了”与“气极了”(“气急了”指因生气而着急了;“气极了”指气愤到了极点。感受孩子“气极了”的心情,体会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③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猴子的调皮,在朗读中表现出孩子的“气极了”。 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的句段,旁批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和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①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②从孩子的表现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③从孩子所处的位置能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即使他走到横木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4)指导交流: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迫在眉睫、千钧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9fb527583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a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