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音乐资源在诗词教学中的有效利用》,欢迎阅读!
浅谈音乐资源在诗词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自古以来,诗词与音乐就有难解之缘。从《诗经》到汉乐府,从唐诗、宋词、元曲一直到新诗,无论诗歌的内容与形式如何变化,都与音乐息息相关。孔子曾在《论语》中提出“光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诗乐本是同源。
中学诗词教学侧重于解读诗词的意境,从而引导学生在审美层面去发掘诗意之美,学生在诗词课堂中,感受诗词美感,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但是当前高中古诗词课堂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这也指引我们去探寻新思路为古诗词教学注入一汪活水。而音乐这一种直击内心的艺术形式,为当代青少年所热爱,因此在诗词教学过程中,适当渗透一点音乐,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诗词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音乐资源辅助高中语文诗词教学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归纳如下:
一、利用音乐资源创设情境。
音乐与古诗词教学的结合,能够营造出与鉴赏古诗词相融洽的思维情绪氛围,演绎出古典诗词的韵味与魅力,让课堂变得更有感染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琵琶行》教学之前,我播放了一段曲调悠缓的《琵琶语》,受到乐曲的感染,学生迅速沉静下来,多数学生不自觉的配合乐曲开始朗读课文,同时快速进入了“枫叶荻花秋瑟瑟”“醉不成欢惨将别”的忧伤的情境之中,大致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倾向,也为对全文主旨的理解作了情感铺垫。
一首优秀的琴曲《阳关三叠》是根据王维诗歌《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全诗饱含极其深沉的离别之情, 成为后人表达送别的代言。在诗词的启发下所谱写的这首乐曲, 曲意绵绵, 并将诗的内容进一步扩充, 表现了友人之间的依依惜别, 歌曲中一唱三叹, 感情逐层递增。 而歌曲的谱写是符合了诗中表达的意趣, 婉转、凄凉, 充满了无限的眷恋。 诗与音乐配合密切, 可谓珠联璧合、交相生辉。课堂上播放适时播放这首曲子,可让学生进入到诗歌的离别情境之中。
二、利用音乐资源激发想象与联想。
音乐是人们情感的宣泄和表达。它蕴藏了丰富的内涵,在诗词教学中,利用音乐的介入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从而拓展诗词教学的维度。
《琵琶行》里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曲的部分精彩绝伦,当然也是全诗的重难点。初次讲解时,我先查阅资料,将各种观点汇集起来,然后一条条给学生作细致入微的讲解。这样的讲读,虽然学生能准确理解字句,但却有剥皮拆骨之嫌,诗歌之美也惨遭“凌迟”。如何从审美层面去读懂它?为此,我作了另外的尝试。对古典乐曲生疏的学生,即便我极尽所有的方法来说明作者音乐描写如何高妙,学生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没有自己的感悟。这样的讲解没有创意,比较平庸。此段音乐描写不能忽略的一点便是情,这种抽象的感情,不是字句上表达出来的,而是在字句之外通过想象、联想而获得的。此时,音乐的介入必不可少。在一段琵琶曲的弹奏之中,学生自然而然在理解到什么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什么是“银瓶炸破水浆迸”,什么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时,音乐的起伏变化,也让学生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的变化轨迹,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体味音乐的艺术魅力,音乐的描写也超出了艺术哲学的范畴,蕴含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揭示。让学生在音乐的牵引下解读诗歌,这样的做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调动了学生的情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如,讲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加入气势磅礴的《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在雄壮浑厚的歌曲声中,学生脑海中,原本江水澎湃的画面更加清晰可感,接着学生从诗词中找到了与歌词相对应的部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诗句与音乐的对比中,让学生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的诗人在作品中留下的空白,让学生有了自由想象,自由表现的机会,激起了他们对诗句本身的好奇心,想要去一探究竟,这也是在原诗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再创作,学生仿佛看到了奔流不息的长江,联想到三国时期悲壮的战争场面,以及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刘备、曹操、诸葛亮、周瑜、关羽一一浮现在眼前,音乐的引入产生这种联想的效果,这是别的方式无法企及的。
三、利用音乐资源升华情感。
教学实践证明,一首的诗篇,如能在与之相契合的乐曲中吟诵,则能从优美的韵味和流动的气脉中产生妙不可言的感觉,升华情感。学生在缓歌慢唱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9f37a06e7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