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分析 (11)

2022-04-11 13:09:1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分析 (11)》,欢迎阅读!
红高粱,特色,艺术,分析,电影
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读完莫言的《红高粱》,脑子里便是那高亮的海洋,在八月的深秋里,一片血红,无边无际。

《红高粱》是最能反映莫言风格的一片奇作。小说以一块块的感觉画面组合而成,构成一个以独特感觉为基础的“红高粱”世界。从题材看,小说取材于家乡的抗日生活。在小说里,作者以家乡的红高粱作为背景以活生生的感觉记忆为笔锋,游犁般地描述着家乡的抗日生活画面。与以往的“抗日文学不同,《红高粱》摒弃了种种思想框框的制约,抹去了单纯乐观的色调,把家乡的抗日生活重新放置在民族的自然发展和充满血腥的历史过程中去。《红高粱》中充满对于人的个性和生命强烈的赞美。崇高生命的强力、赞美个性生命的伟大是莫言《红高粱》的主题,这个生命主题会使我们想到西方近代以来的生命哲学个性是尼采那种高蹈的生命意志。在那里,莫言引出了一个关于“原始生命力”的主题。这一主题首先能够透过其描述的野生的“红高粱”这一富于象征寓意的意象而得以确立。这些野生的、蓬勃的“红高粱”,即使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粮食,有时他们生存活动的现实空间。他们在高粱地里野合和打埋伏。“红高粱”蓬勃的野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北方中国农民的生命力的象征。

导演张艺谋拍摄的系列电影中都展现了他对于色彩艺术的独特见解和运用,通过色彩艺术将电影的主题思想进行传递和表达,也可以说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之路就是其对色彩艺术的成功探索道路。电影中色彩艺术和民族特色的完美结合不仅刺激了观众的视觉神经,同时对于观众的审美情趣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艺术推到了国际舞台之上。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早期重要的代表作,电影中独特的色彩运用艺术充分展现了张艺谋的艺术风格,本文将以这部电影为载体,对电影中的色彩设计艺术进行赏析和解读。电影中一个个油画似的场景,勾勒出了一个以红色为基调的“红高粱”世界,歌颂黄土高坡上的中华儿女抗日生活的电影,用来祭奠那些激荡在无边无际的如火如荼的高粱地里的


灵魂。电影《红高粱》讴歌了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勾勒出一幅幅富有张力的故事画面,这都依赖与影片叙事方式、色彩处理、环境与造型处理等艺术手段的成功用。

我们分析小说《红高粱》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所在,即莫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然后通过分析张艺谋的电影手段,详尽描述《红高粱》从小说到电影所产生的主要差异,最后运用文艺批评方法分析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张艺谋获得国际成功的深层文化因素。莫言的男性形象是复合型的,他们全部不是完人,甚至是个混蛋,但于大是大非,民族大义,他们却是勇敢无畏的挺身而出,是有一种在血液里传承的民族精神,当你在《红高粱》里看到“我爷爷,土匪余占鳌,坏事做尽,好事干绝”这么句话,你不由得不为拍案惊奇,妙!那张艺谋的改编电影呢?《红高粱》出名之后,表面上看是这样,我们都知道是张艺谋的《红高粱》,有多少人听过莫言啊!这其实是不正常的,造成了这种偏差——是因为电影比小说更具消费性。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它所获得的表现手段是前所未有的,但作为大众消费品的它却容易陷于一个误区——追求纯视觉的感官刺激,即所谓的“唯美主义”。与小说相比,电影把许多原来“我”的评论和理解具象化为画面语言,这样既避免了“我”的时常出现打乱了影片的正常叙事,又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形成心理幻觉时保持一份清醒。画面内叙事是隐含的“我”,这个视角的“我”是感性的,带着我对“爷爷”“奶奶”既有的心理认知去讲述,是看似客观的主观;画外音中出现的“我”是发声者,是理性的讲叙者,与画面叙事承担了同样的功能,但比画面叙事简洁理性,是以娓娓道来的口吻述说的,是用主观形式对过去事实纯客观的追述。电影对原著中“我”的视角的处理方式符合电影叙事的法则,既保留了原著的精髓,又展现了电影独特的魅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9730719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5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