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欢迎阅读!
背景资料 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诞生的文学作品中,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都出现过一股不小“知青文学”热。知 青,是指“文化大革命”中从城镇参加上山下乡的初中或高中学生。知青文学,反映的都是当年知识青年 独特的经历和感受。1968年底,上山下乡的高潮兴起,20岁的诗人也加入到这个大潮中。在《写作点滴》 一文中,食指回顾了构思这首诗的过程:“在去山西插队的火车上 (火车四点零八分开),我开始写这首诗。
当时去山西的人和送行的人都很多。随着火车开动前的那“咣当”一下,我的心也跟着一颤,然后就看到 车窗外的手臂一片。一切都明白了, 主旨提炼
这首诗捕捉住火车开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表达了诗人即将远离父母、家乡的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对未 来命运的忧虑和恐慌,也见证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重点解析 第1、2节
1、诗歌第一节,诗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探究】在第一节诗中,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连续岀现了两次,这种修辞手法叫反复,反复常常为了突岀强调某一种意思或 某一种感情,统观全诗,诗人把对北京的记忆定格在“四点零八分”这一特定的时刻,说明了这一时刻对 其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2、诗中第二节“剧烈的抖动”
“吃惊地”等词语表达了诗人此时怎样的心境?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因为户口也跟着落在山西)。”]
【探究】试想我们见到的“参军”或者“退伍”场面:歌声如潮、锣鼓喧天。但这里有的只是离乡背井的 茫然和恐慌。挥手送别的景象,反衬了离乡人的依恋,车站晃动的幻觉以及自己对眼前景象的不解,则分 明表达了诗人以及当时青年人所共有的迷惘与失落。 第3节
1、 品读第三节,你知道诗人化用了哪首诗吗?
【探究】诗人由离别的痛,联想到母亲和为自已缝扣子的针线,化用了孟郊那首有名的《游
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已,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诗人曾回忆说:“我有一个极深刻的印象, 妈妈给我缀口子时,我们总是穿着衣服,一针一针地缝好扣子,妈妈就把头俯在我的胸前,把线咬断。 2、 如何理解诗人将自己比喻成“一只风筝” 【探究】
离家的诗人,感觉自己的前途就像风筝一样飘摇不定,同时又希望风筝的线牵在母亲的手中。这里既写岀 了诗人失落和迷惘的心绪,又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依恋之情。 第5
7节
”
1、第5节诗集中笔力写人的错觉,意在表现什么?
【探究】原本是火车离开车站,但在诗人看来却是“告别的声浪”
“卷走车站”,是“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这是一种物我颠倒的错觉。正是通过着个错觉传达岀诗人这样的心声: 脚下的大地已经
被抽空,我已经被这个时代、被北抛弃了,从此之后,我将到处漂泊,没有立身之地了!它写岀了诗人自 己“四点零八分”时的强烈的感受:无比的失落。
2、 第6节诗“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一句表达了诗人感情?
“向北京挥动手臂”、“想抓住她的衣领”,从人 “挥动”、“抓住”两词传达岀诗人对北京的依恋
【探究】理解诗句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这句前,诗人写到: 称的使用上来看,诗人其实已经把北京当作自己的母亲了,
不舍。而“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一句则通过“妈妈”和“北京”两种意象的叠加,把这种感情进 一步深化。 3、 此诗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色? 本首诗所用语言朴实,亲切自然。如: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风筝的线绳
就在母亲的手中”淳朴的语句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诗人还运用拟人、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如:
“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最后的 北京”。这些都增强了本首诗歌的感染力。诗人把北京比作妈妈,抒发了对北京的依恋之情,让“她”永远 记着自己。冃 亮点赏析 一、强烈的反叛色彩。
这首诗将作者即将离开北京时的瞬间的强烈感受,通过几个极为动人的意象传达了岀 来。由于这首诗在“文革”时期属于“地下文学”
,与当时的写作风格很不一样,被直接剪辑进
1980年代
的启蒙话语中。人们在为新时期文学中“人性”的回归与精神的觉醒寻找源头时,也把这首诗作为潜在的 萌芽。在启蒙话语的解释框架里,这首诗被看作是“年轻一代的觉醒”的声音。诗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 表现自己的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回归到个体的真实体验。 _ 、
蒙太奇式的幻觉
本诗在表达诗人主观感受时就巧妙地运用了现代派诗歌表现手法。比如第二、三节的“蒙太奇式的幻觉” 诗人敏锐地抓住了个体的“我”心灵中的几个幻觉意象,并把它们自然而集中地组合起来。幻觉中“剧烈 地抖动”的“北京车站”作为“我”的心灵的外化,强烈地表
现了诗人的感情震动之巨。另一个“幻觉蒙 太奇”
也很精彩,“我的心聚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表现了文学中源远流 长的对母爱的眷念,对“幻觉”的岀色表现,在文革中年轻一代的艺术探索中成了一个很重要的手段,表 现岀他们对政治权力话语的轻蔑与反叛。又比如第五节的“物我颠倒的错觉” 诗人看来却是“告别的声浪”
:原本是火车离开车站,但在
“卷走车站”,是“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缓缓地移动”。这种物我颠倒的错觉
传达岀了诗人被抛弃后的失落、漂泊无依。
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背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96d3a2f93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