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解剖名词解释》,欢迎阅读!
解剖名词解释
1 •翼点(pterion )额骨、顶骨、颞鳞和蝶骨大翼四骨连结的骨缝呈“ 过。
2、 蝶鞍( sella turcica
)位于颅中中间部蝶骨体上方 , 蝶鞍中间的凹窝为垂体窝 .
fossa )为不规则的窄隙,后方为翼突 ,前方为上颌骨体 , 内侧为垂直板 ,下部移行为翼腭管 , 借腭大孔、腭小 孔开口于
H”形,此部位称为翼点,此部骨质薄,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
3、 翼腭窝( pterygopalatine
硬腭,经蝶腭孔于鼻腔相通,经圆孔向后通颅中窝,借翼突根的翼管向后大到达颅底的破裂孔,经眶下裂通眼眶经翼上颌裂通颞 下窝。
4前囟、(anterior fontenelle )位于矢状缝前端的呈菱形的由结缔组织膜充填的结构为前囟,前囟在出生后
1~2岁闭合。
5 角膜( cornea )眼球外膜的前 1/6 ,无色透明,曲度较大,由弹性。角膜内无血管,但有丰富的感觉神经分布,故有异物或病变时,疼 痛明显。 6、 巩膜静脉窦( sinus venosus sclerae )靠近角膜缘的巩膜实质内,有成环状的巩膜静脉窦,为房水循环中回纳于血管的途径。 7、 虹膜( iris )为血管膜的最前部的圆盘状的薄膜,虹膜将眼房分为较大的前房和较小的后房,二者借瞳孔相互交通。
8、 视网膜( retina )在血管膜内面,由两层构成。外层时单层细胞的色素上皮层,内层是由视部、睫状体部和虹膜部组成的神经层,其 内外两层易分离,临床上称视网膜脱离。
9、 黄斑(macula lutea )位于视神经盘颞側月 3.5mm处,其中央凹陷称中央凹,是感光最敏锐处。 10、 视神经盘( optic disc )视网膜视部前份较薄,后部较厚,在其内面的视神经起始处的白色隆起 中动、静脉穿过,其中央处无感光细胞称盲点。
11、 晶状体( lens )位于虹膜后方,玻璃体前方,呈双凸透镜状 若因疾病或创伤而变混浊,称白内障。
12 .鼓室:venous sinus of sclera位于颞骨岩部中的不规则间隙,由岩部、鳞部和鼓部围成。鼓室的 骨薄板,分隔在鼓室与颅中窝间。中耳感染可经此处侵入颅内。
6个壁:(1)上壁:鼓室盖,为一
;前面曲度较小,后面曲度较大,无色透明,富有弹性,不含血管和神经。 晶状体
,盘的边缘略突, 中央凹陷有视网膜
( 2)下壁:又称颈静脉壁,为颈静脉窝的一薄骨板,分隔鼓室和颈内静脉
( 4)后壁:有称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窦
(5)外侧壁: 主要由鼓膜形成,
起始部。(3)前壁:又称颈动脉壁,即颈动脉管后壁,前壁上部有鼓膜张肌半管和咽鼓管的开口。
开口, 鼓室借乳突窦向后通入乳突内的乳突小房。 中耳炎易由此侵入乳突小房而引起乳突小房引起乳突炎。 又称鼓膜壁。作为外耳与中耳的分界,由于该部缺少纤维组织,常可因炎症而致此部出现穿孔。
(6)内侧壁:又称迷路壁,有内耳的外侧
壁形成,前庭窗的后上方有行隆起,为面神经管凸,内藏面神经,此处骨质薄,甚至缺如,因此中耳炎可能波及面神经。 13.
咽鼓管: auditory tube 是沟通鼓室与鼻咽部的通道,外 1/3 为骨部,内 2/3 为软骨部。(小儿的鼻部炎症易循此管入
鼓室,咽鼓管 咽口平时关闭,当吞咽,哈欠时腭帆张肌使其张开,空气进入鼓室)
14. 乳突窦: mastoid antrum 有称鼓窦,为鼓室后上方较大的含气腔,向前开口于鼓室后壁上部,向后下与乳突小房相通,内侧与面神 经管水平部后端及外半规管相邻,外侧即为外耳道上三角的深面。
15. 耳蜗: cochlea 位于前庭前部,底向后方为蜗底。头向前外方为蜗顶,对鼓膜张肌半管。
16. 螺旋器: spiral organ or corti 's organ 位于基底膜上的听觉感受器,由感觉细胞、各种支持细胞,神经纤维和盖膜组成。 17. 灰质: gray matter 在中枢部,神经元细胞及树突的集聚部位称灰质(富含血管,在新鲜标本中色泽灰暗) 18.
位 , 因髓鞘含类脂而色泽白亮而得名。 称为皮质。
20. 神经核: nucleus 在中枢皮质以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成团或柱,称为神经核。
21. 神经节: ganglion 在周围部, 神经元的胞体集聚处称神经节。 其中由加单极或双极神经元等感觉神经元胞体集聚而成的为感觉神经节, 由传出神经元胞体集聚而成的,与支配内脏活动有关的称为内脏运动神经节。
22. 神经纤维束: tracts 在白质中,凡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称为神经纤维束。 23. 神经: nerve 神经纤维在周围部集聚在一起称为神经。 24.
间,它的出现与上肢的形成有关,发出纤维到达上肢。
25. 腰骶膨大( lumbosacral englargement )是脊髓腰骶部的膨大部位,位于 L2-S3 之间,它的出现与下肢的形成有关,发出纤维到达 下肢。 0 26. 腰骶膨大:(lumbosacral enlargement )脊髓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全长粗细不等。腰骶膨大是脊髓全场的两个梭形膨大之一。自第 腰节至第 3 骶节。该处膨大的出现与下肢的形成有关,该处的神经细胞数目较多,发出神经纤维到达下肢。
27. 脊髓圆锥( medullary cone ):是指脊髓下端迅速变细呈圆锥状的部分。自此处向下则延为细长的无神经组织的终丝。
28. 马尾( cauda equine )因为脊髓比脊柱短,腰、骶、尾部的脊神经前后根要在椎管的硬膜囊内下行一段距离,才能到达各自相应的椎 间孔,这些在脊髓末端平面以下下行的脊神经在脊髓圆锥的下方包绕于终丝周围犹如
2
颈膨大: cervical enlargement 是脊髓颈部的膨大部位,位于 C4~T1 之
。
白质: white matter 神经纤维在中枢部集聚的部19.皮质: cortex 灰质在大、小脑表面成层分 布,
“马尾“,故称为马尾。 29.
horn(olumn )):侧角(柱)是在胸髓和上部腰髓部分,脊髓灰质前后角之间向外伸出的部分。其中
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的部分,即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发出纤维经脊神经前根进入脊神经,在经白交通支到交感干。在 节段的侧角部有骶副交感核。是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的部分,即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骶部发出纤维组成盆内脏神经。
30.骶副交感核( sacral parasympathetic neucleus )S2---S4 脊髓节段中,中间带外侧核束形成侧角。内含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胞 体,构成了骶副交感核。为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发出纤维组成盆内脏神经。
31.脚前窝:(,为中脑两侧大脑脚之间的凹陷动眼神经由此穿出,其窝底有许多血管穿入的小孔。
(后穿质)
侧角(柱)(lateral T1〜L2(or L3)
S2~S4
32.菱形窝(:也称第四脑室底,位于延髓上部及脑桥的背面,由延髓和脑桥内的中央管后壁展开形成,外上界:两侧的小脑上脚。外下 界:自内下向外上,依次,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和小脑下脚。窝内结构有:正中沟、内侧隆起、界沟、面神经丘、舌下神经三角、迷走 神经三脚等。 33.锥体:(phramid )延髓腹侧面前正中裂两侧的纵行隆起。由大脑皮质发出的锥体束(主要为皮质脊髓束)纤维构成。 34.面神经丘 (facial 经膝。
35.锥体交叉( decussation of pyramid ):位于延髓腹侧中线两侧的锥体内由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发出的管理骨骼肌随意运动的下行纤维 束,即锥体束。在锥体下端大部分纤维越中线交叉到对侧形成锥体交叉。
36.丘系交叉 (decussation of lemiscus) :延髓内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的纤维呈弓形绕过中央灰质行向中央管腹侧,越过中线交叉到对 侧形成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称为内侧丘系。
37.斜方体( trapezoid body ):蜗神经核和上橄榄核发出的二、三级听觉纤维大部分经脑桥中下部的被盖腹侧部横行,越过中线交叉到 对侧形成斜方体 38. 内侧丘系( medial lemniscus ):来自脊髓的薄束和楔束终止在延髓中下部背侧的薄束核及楔束核,由此二核发出的纤维在中央管腹 侧交叉后上行,即称内侧丘系。内侧丘系在延髓位于中线和下橄榄核之间,锥体的后方;到脑桥后略转向腹外侧,位于被盖腹侧与基底部 相邻;到中脑则渐移向被盖外侧,进入间脑后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核。内侧丘系传递来自对侧躯干和上、下肢的精细触觉、本体觉和震动 觉,其中传递下肢感觉的纤维(经薄束核接替)在延髓行于内侧丘系的腹侧部,在脑桥和中脑则行于内侧丘系的内侧;而传递上肢感觉的 纤维(经楔束核接替)在延髓行于内侧丘系的背侧部,在脑桥以上则行于外侧。
39. 小脑扁桃体( tonsil of cerebellum ): 小脑下面膨隆,在小脑半球下面的前内侧,各有一突出部称小脑扁桃体,它紧临延髓和枕骨大 孔的两侧,当颅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可能被挤入枕骨大孔,形成枕骨大孔疝或小脑扁桃体疝。压迫延髓,危及生命。
40. 纹状体(striate body):由尾状核和豆状核组成,其前端互相连接。纹状体分为新纹状体和旧纹状体。纹状体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在调节躯体运动中起重要作用 。
41. 下丘脑( hypothalamus ): 位于背侧丘脑的下方,构成第三脑室的前下壁和侧壁。由前向后依次包括视交叉,灰结节,漏斗,脑垂体和 乳头体。视交叉上方连接终板,向后续为视束。灰结节向下移行为漏斗,漏斗下方连接为脑垂体。乳头体为灰结节后方的圆形隆起。下丘 脑是边缘系统的重要结构之一,为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皮质下中枢,对体温,摄食,水代谢平衡和内分泌活动进行调节,并参与 情绪行为的调节。
42. 基底核( basal nuclei ):位于大脑半球内部的白质中,靠近脑底部,包括豆状核,尾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一般将尾状核和豆状 核合称为纹状体。 纹状体属于锥体外系的皮质下中枢, 参与躯体运动的调控, 杏仁体为边缘系统的皮质下中枢, 与调节内脏活动和情绪的 产生有关。 43. 胼胝体 corpus callosum: 位于大脑纵裂底,由连合左、右半球新皮质的纤维构成。前端呈钩型的纤维板,由前向后可分为嘴、膝、干 和压部四部分。
44. 内囊internal capsule
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白质板。在水平切面上呈向外开放的“
V”字形,分内囊前肢、内囊膝
colliculus) :位于正中沟与界沟之间紧靠髓纹上方的一较明显的圆形隆凸称为面神经丘 , 其深面含展神经核及面神
和内囊后肢 3部。当内囊损伤广泛时,患者会出现“三偏”的症状。
45. 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 )是由边缘叶及与其密切相联系的皮质下结构,如杏仁体、隔核、下丘脑、背侧丘脑的前核和中脑被盖的一 些结节等共同组成。其功能包括个体保存、种族保存、调节情绪活动、调节内脏活动、学习、记忆等。
46. 侧脑室( lateral ventricle )位于大脑半球内,左右各一,延伸至半球各叶,分为中央部(顶叶),前角(额叶),下角(颞叶), 后角(枕叶)侧脑室经左、右室间孔与第三脑室交通。毗邻:胼胝体构成各部(除下角)的上壁,尾状核构成前角、中央部的下壁,透明 隔构成前角、中央部的内壁,海马构成下角的下壁。
47. 硬膜外隙 spinal dura mater 是位于硬脊膜与椎管内面之间的间隙,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和静脉从等,此间隙略呈负压, 有脊神经根通过。临床上常将药物注入此间隙进行硬膜外麻醉,以阻滞脊神经根内的神经传导。 48. 蛛网膜下隙 spinal arachnoid mater 是几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的宽阔间隙,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相连,间隙内充满脑脊液,蛛 网膜下隙的下部称终池,内容马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964f76d93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