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豆腐,大乾坤——浅谈豆腐所体现的哲理》,欢迎阅读!
小豆腐,大乾坤——浅谈豆腐所体现的哲理
我们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我们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涌现了很多诸如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等各种发明创造。不过,在国外历来都有人在质疑这些发明是否系中国首创。但是,外国人却均毫无争议地公认,豆腐的确是中国人的一项伟大发明。也没有哪个国家跳出来跟中国争夺豆腐的“专利权”。俗话说,“和尚不吃豆腐——怪哉(斋)”。豆腐不仅在国内成为日常菜肴中必不可少的“座上宾”,还以其多变的物理形态和丰富的烹饪方式深深地征服了外国人的味蕾。据说,当年李鸿章的公子就是靠组织人员在法国卖豆腐而赚得盆满钵满,成为中国最早一批“走出去”的企业家之一。
我认为,豆腐之所以能如此风靡,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不仅仅是因为用于制作豆腐的黄豆含有极其丰富的蛋白质,而是因为豆腐的高度灵活的变通性、可塑性和对烹饪条件的适应性。同样的黄豆,做出来的豆腐可以是多种多样,例如豆腐干、豆腐脑、老豆腐、嫩豆腐、油豆腐等等。豆腐可加工的方式也是千变万化,有臭豆腐、豆腐汤、煎豆腐等,不胜枚举。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各种豆腐在各种烹饪方式下,丰富的黄豆蛋白均得以保留。因此,豆腐的这些特性,不正是体现了我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最高境界的“外圆内方”么?这其中的“圆”,就
是豆腐的各种形态和烹饪方式;这其中的“方”,就是豆腐所富含的黄豆蛋白。我不得不惊叹,豆腐的出现正是对“外圆内方”的完美诠释。也许正是由于中国古人最早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最先发明了豆腐这种神奇的食品。
“外圆内方”的内涵就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豆腐恰恰就具备了这一“优良品质”。可硬可软,可香可臭;可煮可蒸,可炒可煎。在笔者的家乡,有一道客家名菜,“客家酿豆腐”。相传,当年因为岭南少产小麦,思乡的中原移民便以豆腐代替面粉,把肉塞入中空的煎豆腐中犹如面粉裹着肉馅,作为北方饺子的替代品。豆腐具有如此之“功效”,怎能不讨人喜欢?
庄子曾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向他的子弟解读何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庄子同他的弟子们一同出游,看到一山民伐树,高大笔直栋梁之树皆被砍到,而歪扭的小树则幸存下来,庄子对学生说:“无用乃大用。”晚上在一农家借宿时,农家杀鸡待客。恰有两只公鸡,一只会打鸣,另一只不会打鸣,农夫对他妻子说:“先杀那只不会打鸣的!”此时庄子对学生说:“有用乃大用”。学生们当时就晕了,问:“到底该无用还是有用?”庄子总结,“当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在天为龙,在地为蛇。一龙一蛇,游刃有余,逍遥人生,何其自在。”天与地,龙与蛇,其实并无高低优劣之分,只是因形势、时宜不同而已。当在天
空需要飞时,自然就要像龙一样;当在地上需要爬时,自然就跟蛇一样。就像黄豆,如果只是煮熟后直接食用,非但不能激发食欲,反而会使肠胃胀气。如果此时在黄豆与其他能促进食欲且不会导致胀气的食物之间进行二选一,想必谁也不愿选择黄豆,即使它更富含蛋白质。此时的“有用”不见得就是“大用”。然而,一旦黄豆制成豆腐,就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食材。在保留营养的前提下,可以用多种烹饪方式制作,成为美味佳肴。做人何尝又不是如此呢?既要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保持独立的个性,又要讲究技巧方法,认清时务,懂得变通。
法国著名美食家布里亚·萨瓦兰曾在素有“饮食圣经”之称的《厨房里的哲学家》一书中说道,“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能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同理,一个民族喜欢吃的食品,也能反映这个民族的特性和文化传承。广大“吃货”们,当你们在大快朵颐,享用饕餮盛宴之时,可曾细细品味这其中的奥妙?谨以小诗一首作结——
豆腐块虽小,各式味皆妙。 此中有乾坤,世人可知晓?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95e87f8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