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材质疑:“借书满架”是何意》,欢迎阅读!
教材质疑:“借书满架”是何意
湖南省岳阳县教研室 易均
“借书满架”(《项脊轩志》),教师教学用书上翻译为:“借来的图书堆满书架”,教材上没有注释,大约也是按照这样的意思来理解。我觉得这样翻译有悖情理:其一,归有光勤奋好读,说他跟人家借书来看是有可能的。但借而不还,看过或没看过便长年累月地堆在书架上,这就实在是有点近乎无赖了。而且,难道这满书架的图书都是借来的吗?其二,归有光的祖父曾经做过官,可谓是书香门第了。在封建社会里,此类人家的藏书一定为数不少,自家的图书堆满书架是不足为奇的。因此,我认为,“借书”的“借”不能当“借来”解释。按《辞海》注,“借”亦通“藉”,其中读为“籍”(jí)的“藉”就是“狼藉”。《辞海》注为:“错乱不整貌。”“按狼籍与狼藉同”,并转引古注云:“故凡物之纵横散乱者谓之狼藉”。据此,这里的“借书”应解为“纵横交错的书”。
(又)按现代汉语,“借书”二字是动宾结构的复合词,意思十分明白,可“借书满架”的
“借”字则是古代繁体字“籍”(jiè)的简化。如现代汉语的“假使”,前人则写作“藉使”(注);“借(藉)口”、“凭借(藉)”亦然。所以,古汉语“借书满架”的“借”应是“依靠、凭借”之义。
借书满架”辨正
《项脊轩志》是绝佳的美文,但遗憾的是,对文中“借书满架”一句,长期以来,虽有多种解释,却都不尽如人意。
人教版《教学参考书》将其译为“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这种解释有三个缺陷。一 是与文章主旨相悖。这篇文章并非表现作者幼年家贫、借书苦读的。二是与文章内容相悖。 文中有“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表明归家为世代书香门第,虽家道中落,也不 致无书可读。三是有悖情理。岂有借来满架书长期不还之理?
为了克服这些缺陷,人们注意到了朱东润先生编的《历代文学作品选》中《项脊轩志》 一文把“借书满架”直接写作“积书满架”,感到言之有理。但这种解释也存在以下缺陷。 一是不合语法习惯。无论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都只说“书籍满架”或“堆积很多书”,而 不说“堆积书籍满架”。二是不合情理。古代汉语“积”的义项中,只有“堆积”可以选用, 而对于喜爱书籍的归有光来说,用“堆积”来形容自己的藏书是不通情理的,应该用存放, 珍藏等才好。三是不符合明代用语习惯。宋代、明代“借”和“积”这两个字一般不通用。 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备课资料》注意到了把“借”解释为“积”的后两个 缺陷,于是不惜辗转解释:借,《说文解字段注》;“古多作籍。”《辞海》:“籍,荐也。” 《尔雅释诂》:“荐,陈也。”因此“借书满架”可解释为“陈列书籍满架”。这种说解不
仅十分复杂,让归有光始料不及,而且仍然存在不小的毛病,一是“陈列书籍满架”与“堆 积书满架”一样不符合汉语语法习惯,二是没有考虑作者用语意图。“陈列书籍满架”与 “书籍满架”语义相同,作者为什么要多用一个借字,让语言赘余不通呢? 我认为“借书满架”的“借”应解释为“凭借、借助”。
其一,“借”字有“凭借、借助”这个义项,而且在古代极为常用。《古汉语词典》第 796页“借”注④、《实用古汉语大词典》第464页“借”注⑤、《汉语大词典》第74页“借” 注⑤等,几乎每一本词典对“借”的注解均有“凭借、借助”这一条,例子也举不胜举。如 《冯婉贞》:“盖借寨墙为蔽也。”《公输》:“愿借子杀之。”
其二,对照全文内容看,本文主旨是通过项脊轩的兴废,表达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 慨。归有光亲历了家道没落、诸父分炊,文中具体描写了当时世事的纷繁:“内外多置小门, 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归有光之所以能够超脱世事纷繁,全凭 一方小小的书斋,全凭书籍满架。归有光对书和书斋一往情深,书是他精神的财富,书斋是 他精神的家园。因此把“借”解释为“借助”与全文主旨是一致的。
其三,把“借”解释为“借助”,上下文意贯通,一个“借”字体现了书和书房对作者
的重要性。原文是“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虽然世事纷繁,但因为作者借助书 籍满架,所以能够“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综上,“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应译为“借助书籍满架,我悠然自得,或长 啸或低吟或静坐。”才合乎情理,才符合作者的原意。
(作者单位:河南方城县第一高中 473200)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921591fa300a6c30c229f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