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四步曲》,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四步曲
作者:沈春燕
来源:《理科考试研究·初中》2014年第05期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具有一般自然科学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回顾化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其是一个化学概念不断被建立并被发展的历史,因此我们说概念是化学学习的基石并不是一件空话,而是有着事实作为支持的。我们面临的问题在于,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概念的作用太基础了,因为基础所以在包括中考在内的评价中并没有明显的体现——并不是说没有体现,而是指没有以显性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一评价方式导致的结果就是在新授课教学中,概念的教学被不断淡化和简化,教学的重心被转移到化学能力的具体运用上来了。我们指出这一矛盾并不是批评这一不足——因为这一教学行为的选择确实在应试的氛围中取得了相应的效果。但我们从学生化学素养提高的角度来看,轻视概念教学的选择显然又是不可取的。那怎样才能从提高化学素养与培养必要的应试能力两个角度,来取得一个化学概念教学比较平衡的结果呢?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笔者提出了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四步曲的思路,并且进行了尝试。一、概念生成——不能忽略背景
化学概念的生成远不是告诉学生一个概念本身那样简单,为什么要建立一个概念,这个化学概念在化学知识的体系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让我们的化学概念教学有一个丰富的背景,而这正是目前的化学教学所忽略的。化学概念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应当如何生成?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是“以生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在实际教学中只要考虑了概念的生成背景与具体的生成途径,我们才能说这样的概念教学是有效的。
例如,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第一节开始教授“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在实际教学中应当如何生成呢?一方面,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识,尤其是物理学科中已经学过了类似概念并接触了“分子运动理论”。而从化学的角度来看,物理上建立的分子概念与化学中的分子概念有较大的差异,因此物理学科的学习实际上是为化学上分子概念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具有负迁移作用的概念。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显然不能忽视这一存在,故我们结合学生实际与化学学科的特点,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第一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与冲糖开水类似的例子,以建立分子的感性认识;第二步,通过品红在水中扩散的例子,帮学生建立分子的直接认识。——这两步基本上是帮学生建立的对分子的物理认识;第三步,可以仿照参考书上设计的实验,用滤纸做一个小花,并滴上酚酞溶液,然后将其与一装有氨水的容器一同罩在透明杯子当中,让学生观察小花变红;随后还可将变红的小花与浓盐酸溶液罩在一起,观察红花变白。——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对分子的认识从物理走向化学,从而也吻合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认识。
有了实验就有了背景,有了背景就有了感性认识,学生就会在思维中形成分子的印象,此时再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之下,学生头脑中关于分子(包括后面的原子)表象就逐步清晰了。 二、概念表述——不能忽略关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有了实验的基础,概念教学的下一步就变成了语言的表述。我们不能小看概念的表述,尤其是不能让学生简单地去记忆概念的定义,因为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思维的对象就不再是先前做过的实验,而是某个概念具体的定义了。因此,让学生理解概念的表述,既是思维由形象走向抽象的需要,也是以后更复杂化学知识学习的需要。
譬如对于这里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定义的理解,教材上是如此描述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它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仔细分析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并不是分子和原子最精确的定义,但却是最适合初中学生理解的概念解释。因此对于这些表述我们要引领学生看清楚、弄明白。比如说其中有这样的一些关键词:保持、化学性质、最小粒子、构成、化学变化等。这些关键词怎样才能为学生所理解,关键其实仍然在于将这些理解与先前做过的实验,以及其它相关实例进行结合。这样的思路是符合学习心理学中关于概念教学的要求的,我们认为学生的概念理解需要一个感知基础,这个基础同时又必须是学生所熟悉的。在上一步的生成中,我们通过实验,让学生有了分子和原子相关的感性认识,此时上升到语言这种理性认识时,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反之,如果忽视了相关的实验,而是让学生去记忆这些关键词,那是没有效果的。 三、概念理解——重在未知事例
对概念的理解不是表现在对已知事例的解释上,而是表现在对未知事例的解释上。因此化学概念的理解重在给学生提供与概念建立过程中相似或相反的事例,以让学生去进行判断。如果学生判断无误,那我们认为其对概念的掌握是有效的,如果有误,则说明对于他们而言,概念仍然需要加强。
譬如对于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我们可以结合物理变化中的液化与汽化等,让学生判断水的汽化与铁的熔化等过程中参与的是分子还是原子?又如对于溶解度这一概念,其本指“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的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让学生举出不同的例子,如氯化钠、硝酸钾等,结合不同的溶解度让学生去描述、去想像、去构思,以便在自己的思维中似乎真的出现了不同的物质在100克的水(或其它溶剂)中慢慢溶解的情形。
四、概念运用——重在复杂情境
我们这里所说的概念运用,是指在一个更为复杂的环境(可以是问题情境,也可以是习题情境)中,学生自然地能够联想到需要运用某一个概念,能够知道怎样运用这个概念进行问题的解决。由于在复杂的问题解决中,概念充当的只是基础性的作用(更多的是思维方式以及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此时概念的强化容易为教师所忽略。而事实上此时正是强化概念的另一个大好机会,因为只有将概念放到一个大的网络中,才能显示其强大的基础作用。
同样如上面提到的溶解度概念的教学,在一段时间后会遇到类似于这样的题目:某温度时,M物质的溶解度为30克,则该温度下M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这样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问题中涉及到不止一个概念,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就不会集中在溶解度这一个概念上,这种注意力的分散容易让学生忽略溶解度这一概念本身的认识,从而容易导致解题出错。而反过来,如果在这一情境中我们能够引导学生强化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那就可以收到概念强化的作用。 一句话,无论多基础的概念,只有在复杂情境中得到正确运用,那才能说是真正掌握了概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90dddc182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