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文——中国姓氏》,欢迎阅读!
中国姓氏——“第五大”发明
“姓氏”,相信我们都不曾注意过它。自幼,我就一直认定它没有钻研的价值。可是,等我上了探究课后,才发现原来姓氏还有这么悠久的文化。
“姓” “氏”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是一项不亚于四大发明的发明,可以这么说,中国的“姓” “ 氏”是“第五大”发明。
古代,“姓”和“氏”原是两个不同的含义。
在周以前,“姓”是代表着有血缘关系的种族称号,它起源最早,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每一个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而“氏”是“姓”衍生出来的,是“姓”的分支,是父权社会的产物,它与父权社会的出现密切相关。它反映出一定的占有关系,同时,它也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的贵贱和技艺的高低。
从夏代开始,占有土地和奴隶的贵族才可称“氏”。
到了周代,“姓”和“氏”同时存在,但在使用上,却有一套相当严密的制度,表现出千差万别的特异性,这是当时封建宗法制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这种严密的封建世袭制度配套的,还建立了“赐姓”制度,用以改变前代的血缘组织形态,于是,氏族组织崩溃,而代之以宗族制度。
战国以后,特别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由于封建制度战胜了奴隶制度,姓氏制度被彻底废除。一般百姓也都有了自己的姓氏,因而“姓”“氏”开始融为一体,不再区别和分开使用了。
到了汉代,人们更不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了,或称姓或称氏,或简称姓氏,都是一个历史。
本时期,特别是对中国实现了大一统的秦汉两代中,一般人对于“姓”“氏”的旧观念已不复存在。或大为减弱,但对于王族来说,却不免仍存在“因生一赐姓”“氏以别贵贱”的旧想法。这些现象,反映出旧的姓氏习俗虽已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姓氏习俗中的旧的政治因素,仍不同程度地残留早当时的意识中。而且,在而后的数千年的中国社会中,人们也常常用“祖先来自望族”这样的意识形态来号召臣民或炫耀自己。
学到现在,我发现,中国人的姓氏有两个特点。首先,它的历史源远流长:从上古的伏羲时代开始中国人就有了姓氏,至今已经五千多年的历史了。其次,中国人的姓氏是按照父系传承的:暗传遗传密码。
不知不觉中,我对于姓氏产生了兴趣,同时,也想对我的姓氏历史一探究竟。前两天,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在《百家姓》中,现在的十大姓氏分别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百家姓》里,“朱”姓位于第十七位。
关于“朱”姓的历史,我查到了四条:
1、出自曹姓,是颛顼帝的后裔。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子叫陆终,生有6个儿子。其中,第5个儿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西东定陶县西南)。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振铎在曹国,称为曹叔振铎;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挟在邾国,称邾子挟,附庸于鲁国邹县。春秋时,传至仪父,见齐桓公称霸诸侯,便附从于齐,进为子爵之国,亦称邾娄。战国时,邾国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遂以国名"邾"为氏,后又有人去邑以朱为氏,称朱氏。
2、朱虎是舜帝时的大臣,他的后代有以朱为姓的。
3、宋国的开国君主宋微子启(商纣王的庶兄)有裔孙朱晖,原以国名为氏,称宋氏。春秋时,诸侯灭宋,其后裔逃至砀(今江苏砀山县),改宋氏为朱氏。
4、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有鲜卑族复姓浊浑氏、朱可浑氏改为汉字单姓朱氏。
较有名的郡望也有四个:
1、吴 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吴县。此支朱氏,为沛郡一世祖朱诩之后。 2、沛 郡:汉高帝时改泗水郡置郡。此支朱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司马朱诩。 3、凤阳郡:隋时置郡。此支朱氏,为沛郡一世祖朱诩之后。
4、河南郡:汉高帝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此支朱氏,主要为北魏时期浊浑氏、朱可浑氏所改的朱氏后代。
历史上“朱”氏有名的堂号:
"白鹿堂":宋朝时大理学家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所以称为"白鹿堂"。
"居敬堂":朱熹讲学时主张"循序渐进、居敬持志"八个字的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在教学方法上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居敬持志的意思是教师不但教书,还要育人;不但言教,还要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所以叫"居敬堂"。
"折槛堂":汉代时有槐里令朱云。当时奸臣张禹,欺君害民,作恶多端。但因为皇帝信任他,谁也不敢惹他。朱云却上朝奏本,请杀张禹,这一下触怒了皇帝,立即叫刽子手拉朱云到午朝门外去斩首。朱云却面不改色,侃侃地向皇帝摆出张禹的罪恶事实,大讲诛奸臣才能保住社稷的道理。刽子手来拉他去执刑,朱云却双手攀着金殿的门槛,道理还是讲个不完。刽子手用力拉朱云,朱云就是不放门槛,结果把殿槛扮断了,刽子手和朱云都倒在地上,皇帝被朱云的忠心和不怕强权的精神感动得醒悟过来,释放并奖励了朱云,把张禹交大理寺查办。过后大臣要派工人修理殿槛,皇帝意味深长地说:"别修了!留着他可以使我时刻检讨自己,也勉励大家都要象朱云一样敢于向我提意见。"
朱氏还以"凤阳"为堂号。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了有关朱姓的几条迁徙分布,也很有可能是我的祖先的迁徙分布。
朱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间地及江苏省境。西汉朱质有二子:朱禹、朱卓。朱禹在东汉后期的党锢之祸中被杀,子孙避难逃到丹阳(今属安徽)。朱卓的后裔由于任官的原因,主要是在今陕西、河南、湖北等省境内发展繁衍。魏晋以前,朱姓已繁衍到北方河南、山东、安徽等主要地区。唐末有朱葆光迁居湖南。东晋时有朱玮自河南南阳徙居南康(今属江西),其后朱熹侨寓建阳(今属福建)。朱熹之孙朱铨回迁庐陵*今江西吉安),朱铨的5世孙朱章甫于南宋末年避乱徙居吉安府安福县(今属江西),后又迁至广东兴宁宁中乡竹丝湖立业,成为朱氏兴宁竹丝派一世祖。朱章甫的三儿子朱泗于元代徙居罗浮(今广西东兴各族自治县东)徐田,此后,子孙繁衍,分布于今广西、广东的许多地方。居住在闽、粤等沿海地区的朱氏,从明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朱姓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南方的大姓之一。
我看完手中的资料,对“姓氏”以及我自己的“姓”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我感叹于中国姓氏的历史悠久。我觉得,姓氏其实为我们揭示了一种血缘关系,一种家族关系,可谓为“传宗接代”;它表示姓氏的继承,又表示家族成员之间血脉相连,同时表明生命基因的延续,把人的个体生命延续意识和家族亲缘关系传承下去,形成家族坚不可摧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中国的“姓氏”发展可真不简单,可谓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8f912c68bd63186bcebbc3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