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 14《山水画的意境》学案 PPT课件》,欢迎阅读!
《山水画的意境》学案
学校: 班级: 姓名: 设计者:
【学习目标】
1.通过默读课文,了解什么是意境以及意境与意匠的关系。 2.通过梳理文章的内容,学习本文出现的论证方法。 3.通过鉴赏练习,能够初步赏析山水画和诗词中的意境。 【学习内容】
一、预习反馈 (一)认识作者: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李可染先生的观点:“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二)朗读课文,预习生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惆怅..( ) 浮光掠.影( ) 渲.染( ) 夔.门( ) 真挚.
( ) 2. 解释词语。 渲染:
身临其境:
(三)知识链接
1. 山水画:以山水等自然风景为题材的中国画。
2. 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以文学艺术领域的某些现象、观念、理论为写作对象发表见解的随笔。文艺随笔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表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评议精辟,议论形象。 3. 常用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有时作者的分析论述也是道理论证;可以增强
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5)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的一种,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使其更具有权威性和大众性,使论证有力;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古典诗词,还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和形象性。
二、课堂探究
环节一:赏画导入,预习反馈
1、师生共赏山水画,概括其意境并配古诗词,由此引入课文。 2、引导学生反馈预习中遇到的字词、作者等知识(课件展示)。 环节二:快乐学习
1、请你从文中找出作者对“意境”的解释,看《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意境”的定义: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然后根据自己的预习,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
2、“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那么意境又该如何获得呢?
自学探究活动:跳读第5-8自然段,组内选择几人扮演李可染先生和他的弟子们,把获得意境的方法用对话的形式表演出来。 3、作者在论述获得意境的方法时都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请组内选取一例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4、胸中有意境是否一定能画出好的山水画?浏览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圈点勾画并概括。
环节三:学以致用
1、我们理解了意境的含义及获得方法,了解了文艺鉴赏的一个途径,就可以试着学以致用了。根据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大家赏析一下李可染的山水画《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七幅同题材画作之一),说一说这幅画的意境是什么?联系背景资料说一说李可染又是如何获得这种意境的?并试着体会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意境。
背景资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
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綴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做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的方法来表现秋色,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沁园春·长沙
【作者】毛泽东 【朝代】现代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山水画与风景摄影作品是否有彼此相通的地方?(讨论、总结)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8dd477b55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