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影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进展》,欢迎阅读!
影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针对各类的疾病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如常见病-糖尿病,关于糖尿病患者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已经得到开展,心理和社会因素对患者及其家庭自我管理能力有一定的影响。本次笔者着重探究影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心理社会因素,促进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综述如下。 【关键词】糖尿病;自我管理;心理社会因素;影响
对糖尿病患者开展心理社会因素评估,就要对其整个治疗过程进行观察和跟进,大量研究均表示,心理和社会因素对患者及其家庭自我管理能力有较大影响,间接影响其健康状况。若能全面、深入的改善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相关心理社会因素,对改善及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重点对影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心理社会因素开展如下研究,望能为日后糖尿病研究者们提供有效参考。
1.自我管理及心理社会因素理论概述
自我管理:自我管理能力按照自身的意愿有意识的控制自身行为,其中自我评估、自我完善及自我管理是自我管理的主要内容。自我评价指的就是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且掌握基本的健康等技巧;也表示可接受患者别人的建议和批评。而自我管理则是需要对自己内在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挑战自己已认定的观念,懂得利用自己能利用的资源实施长期有效的管理。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从整体角度分析,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因素分为两大类,一是人口学、生物学和心理社会学因素,前两者不易受到干扰,但心理社会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二是糖尿病患者和健康提供者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分析影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心理社会因素对制定糖尿病患者治疗及护理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2.影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心理社会因素 2.1心理社会因素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进行自我管理,例如饮食管理、血糖控制等。但影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心理社会因素有很多,为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做深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其一,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指能影响患者的一切心理、社会因素。人的感觉、情绪等均表示心理因素,一般称之为内部因素。而事物的发展一般由内因和外因起作用,将前者视为主要原因,将后者则排在其后面[1]。人的心理活动是很复杂、变化万千的。从广义角度分析心理因素包括积极心理因素和消极心理因素,这两者是互为排除的关系,要想发挥积极的心理,就要适时调整心理。社会因素:社会中的制度、群体以及道德法规等,上述事物对个体的态度及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它还包括年龄、性别等基础因素,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影响。
2.2影响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
根据相关文献显示当前影响糖尿病患者心理社会因素包括有自我效能、治疗的有效性信念、情绪压力等。①自我效能。人们对自己制定的计划均一一得到实现,是对自我肯定的一个过程。自我效能是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一个最重要评估指标,可以有效得知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情况,或通过某些有效的策略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②治疗有效信心。治疗有效信心指的是患者对自身管理重要性的认知。治疗有效信心可以纠正患者日常生活的自我管束力,加强自身对饮食、锻炼及血糖的监测,有效改善其自我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患者对治
疗的信心,提高患者对病情治疗积极性。③可预感自身行为。感知行为指的是患者对自身行为进行有效控制,对自身行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评估。例如对生活行为的改变,日常行为是影响糖尿病血糖水平的一个作用因素,患者加强约束日常行为可以有效控制糖尿病病情,一般患者会经过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患者没有自我管理意识,只能被动的接受护理人员提供的服务;到了第二阶段,患者开始意识到需要对自身健康负责,但关于如何开展自我管理还比较迷茫;第三阶段患者开始参与自我管理,但还是没有信心去完成;第四阶段患者开始有方向、有信心的开展自我健康管理,但当患者遇到比较大的困难时还需要外界的帮助。④照护理解。照护理解指糖尿病患者对自身照护进展较为了解,这与健康信念模式类似。照护理解与患者自我管束积极性有密切联系。照护管理水平较高时,对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有积极意义,且对血糖水平管理也有明显效果。由此可见,照护理解也是糖尿病患者一项心理社会因素。⑤情绪压力。情绪压力患者在面对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压力[2]。患者情绪压力的减少有助于提高疗效,患者血糖水平也可以得到良好控制。当患者压力太大时,不利于患者实施管理目标,从而降低自我管理水平,由此可见,开展情绪压力管理对提升患者自我控制能力具有积极意义。⑥社会支持。人生活于社会中,可见社会对个人的影响,糖尿病患者自身及家庭、朋友和同事等可以进行资源交换,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提高患者自我管理。
3.护理过程中针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心理社会因素建议
其一,要严密关注糖尿病患者疾病进展。糖尿病需要患者长期自我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心理因素,因此,护理人员在提供护理过程中要适当给予干预策略,有效促进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其二,积极引导糖尿病患者。护理人员等要积极引导糖尿病患者,鼓励其持续自我管理,引导患者开展完整的自我管理。其三,实施个体教育。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个性化健康指导,住院时给予优质的护理服务及护理指导,待患者出院后,定期给予电话随访、家庭访视等,每个月至少2次电话随访,每季度1次上门访视,给予患者有效健康指导,提高患者遵医行为。其四,集体教育。可专门开展糖尿病讲座,对影响患者心理社会因素进行分析[3-4]。例如,可以采用宣传手册、微视频等形式,让糖尿病及其他人了解糖尿病基础知识,提高他们对糖尿病的认知度,同时还可以节约人力及物力,与上述个体教育对比普及范围更广。其五,小组及同伴教育。可以采用小组形式向患者普及糖尿病知识,小组间也可以相互讨论,提高糖尿病知识知晓率,有效进行信息交流。而同伴教育,对提高患者自我管理具有关键意义,通过同伴的互相督促,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且具有成本低、便捷性高等优势,常用于医院健康指导工作中。其六,综合干预。综合干预组指将上述的策略交替应用,利用各个资源促进患者自我管理,积极为患者开展糖尿病知识讲座,为患者提供健康咨询。 4.小结
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进行自我管束,但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影响心理社会因素。因此,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时,要注意分析影响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为患者制定行之有效的护理策略,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稳定疾病,确保患者的生命及健康不受威胁。 【参考文献】
[1]金学勤,徐桂华,顾小妹,等.个案管理优势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0):42-44+54.
[2]姬云涛,马春芳,王云娥,等.家庭医生式服务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血压联合达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9):2328-2331. [3]王晓燕,张洁,杨文华,等.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及自我管理行为探讨[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6,43(04):675-677.
[4]范润平,龚青霞,王婧,等.疾病认知、自我效能及社会支持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影响的路径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5):1-4.
[5]张辉,侯原平.远程教育对调整糖尿病高危人群生活方式的作用[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7,18(09):715-717.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8a897eb75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