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韩信始为布衣时》翻译

2022-07-11 04:05:2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中语文-文言文《韩信始为布衣时》翻译》,欢迎阅读!
韩信,文言文,布衣,语文,初中
初中语文-文言文《韩信始为布衣时》翻译

原文:

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乞食,人多厌之者。尝从下乡亭长乞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床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怒,竟绝去。数年后,信封淮阴侯,见下乡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

译文:

韩信,是淮阴人。最初是普通百姓的时候,生活贫穷,没有突出的品性,不能被人推举担任官吏;又不能作买卖为生,经常向人乞讨食物,很多人都十分讨厌他。曾经向亭长(官吏名称)乞讨食物好几个月,亭长的妻子对这件事很担心,于是每天就早早做好了饭,躲在房间里吃,等吃饭的时间到了,韩信来了之后,也不给他吃的食物。韩信很生气,于是决然离开。多年后,韩信被封为淮阴侯,见到下乡亭长,赏赐百钱,说:你,是一个没有见识的人,积德行善之事未能一贯做下去。

注解:

1.布衣:平民

2.亭长妻患之:亭长的妻子(对这件事)非常担忧

3.推择:推举挑选(推选出来去做官的意思如果要分开,那么:推:推举,择:挑选)

4.具:准备(不为韩信准备饭的意思)

5.无行:没突出的品行。

6.治生商贾:做买卖谋生。

7.下乡亭长:下乡地方的亭长。下乡,淮阴县的属相;亭长,古代十里一亭,设亭长,负责地方治安等。

8.竟绝去:于是决然离开


9.为德不卒:积德行善之事未能一贯做下去

10.始:最初

11.得:能够

12.为;成为

13从;相当于向

14为:是

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一说山西河津,一说陕西韩城)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做了郎中。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受了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于是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52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和有名的《报任安书》(即《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悲


士不遇赋》也是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没世无闻的愤激情绪。

韩信简介

韩信(约前231-前196,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劳,但后来却遭到刘邦的疑忌,最后被安上谋反的罪名而遭处死。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86df5f235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1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