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边沁的功利主义法学的思想渊源》,欢迎阅读!
边沁的功利主义法学的思想渊源
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一方面与当时英国社会状况息息相关,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也是对当时的英国社会现状的一个鲜明的反映,所以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前文中也提到,边沁对于先前法学家理论及思想进行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思想、爱尔维修的利益哲学以及贝卡利亚的功利主义思想,这些思想都都对边沁的功利主义立法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思想
伊壁鸠鲁,诞生于公元前341年,卒于前270年。古希腊哲学家、无神论者,被认为是西方第一个无神论哲学家,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伊壁鸠鲁及其学派所主张的无神论思想,认为人的个体在生命结束之后,个体的灵魂也会完全消失,他认为人要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并要学会快乐,并提出了“幸福就是快乐”的理论并加以倡导。伊壁鸠鲁的主张是将快乐转化为一个评价人的行为的一个标准,用此标准去衡量某条法律在调节人们行为的正确与否。在一个社会中,无论是哪一制度,其被制定的根本目的是满足每个个体的利益需要,人的本性正是每个人对于个人利益的追求,也是出于每个人对于自身利益的这种追求,所制定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才能得以平稳的运行。简而言之,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个体的自身利益都得到了满足,都能感到幸福快乐,则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就是正确且合理的,是可以被公民所接受的。相反,则就是有缺陷的制度,不能被社会所接受。
伊壁鸠鲁的理论具有较强的原则,虽然他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是他也认为享乐和快乐不应该放在一起来讨论。在他的思想范畴中,快乐与享乐都可以表达幸福的感觉,但是两者的实质却是天差地别。从人的本性的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分析幸福这一概念。 第一个方面是人在感官上体会到的幸福,人在感官上感受到的幸福是一种快乐的直观的表达。第二个方面就是人在肉体上表现的幸福,这种幸福更多由享乐这一形式体现。每个不同的个体在选择什么是幸福时都有自己的选择标准,都会有追求的,有丢弃的。人们如果选择肉体上的感受是幸福,那么人们的行为会被贪欲所支配,只注重过程的享受,不考虑结果的好坏,而心中过多的贪欲可能会造成人性的逐渐扭曲。而如果人们选择是感官上的快乐是幸福,那么人们在做一件事或者完成一个行为时,会完成后的结果为导向,不考虑过程中的享乐与否,只注重结果的好坏。伊壁鸠鲁将这一幸福的选择概括为人的德行。伊壁鸠鲁认为,人的德性源自于人心中的本质,也就是本性。而人的本性就是每天不断在追求快乐的感受,因此,人的德性的本质也是不断的追求快乐。简单来说,用一句话俩总结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最为合适,就是“追求快乐的行为是出自于人的本性”结合边沁的功利主义立法思想中的“苦乐原理”以及“最大幸福原则”来看,二者有着较大的相似之处。 二、爱尔维修的利益哲学
爱尔维修,全名克洛德·阿德里安·爱尔维修,出生于1715年1月16日(也有学者研究称出生为1715年2月26日) ,卒于公元1771年12月26日,法国哲学家、启蒙思想家。十八世纪的法国,和英国的情况相类似,处于一个混乱的斗争时期,资产阶级刚刚兴起,腐朽的封建主义不甘于让权,试图压制资产阶级发展,维护自身的权利地位。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作为资产阶级的支持者,希望通过新思想,带动群众反抗腐朽的封建主义专政,他提出了利益论,也可称之为利益哲学。爱尔维修的理论核心源于约翰·洛克的经验主义哲学,约翰·洛克被认为是自由意志主义的奠基人之一,其理论思想对于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意义重大。洛克的经验主义思想对于爱尔维修的影响深刻,爱尔维修将这一理论进一步发展,他认为所有的知识的认知源头,都是有感官引起的。如果想获得认知的经验,第一步都是通过感官产生感觉,所以感觉才是世界上所有知识的原始出发点。我们想做任何事的欲望,不想做某件事的克制,对一个人的情感,都源自于感官上的主观感受,感官上的快乐和痛苦对于人们的行为和想法有着最根本上的指引,主观上的感受不断推动着我们的行动,当感觉与经验相符合时,则达成了对待一件
事或一个事物的认识。爱尔维修指出,对于所有事物的认识的最初始都是通过感觉而来,继而和历史经验相结合,达到统一后便得到了最后的认识,这也是最为正确的唯物主义观念。在此基础上,我们的行动具体收到什么驱使,快乐的背后是什么,什么能让人们感受到快乐进而推动人们行动呢?答案就是利益。爱尔维修认为,人们的行为,都是源于肉体上的感受,感官上的快乐和伤痛对人们的行动有着根本的支配力。获得想要的东西,达到某一目的,也就是利益,利益的增加会使人们的快乐增加,也会使痛苦减少,所以,利益是人们对做出的行为的判断的最根本标准,人们的选择和做法都会被利益左右。这一说法不仅仅针对每个个体,社会、国家也都是如此,都是利益至上。爱尔维修同样认为,追求个人利益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唯一而且普遍的标准,没有人不是为了利益而活着,这是人性中最根本的一点,不可改变,也不可消除、而人都是有双面性的,是魔鬼与天使的结合体,一个人既可以做善事,也可以成为恶人,这取决于人的受教育情况以及社会的具体情况,为了使大部分人的人性能够更多的向善良发展,还要在维护个人利益的同时不抛弃国家利益,想达到这一目的,需要让人们意识到个人利益是与公共利益相互照应的,人们不应该只考虑自身利益的得失,在做出任何行为时还应该将公共利益考虑到思考范围中,更不可以因为盲目追求个人而造成公共利益的损害
爱尔维修意识到,如果社会上每个个体都只为自身利益考虑,对于公共利益这一概念毫无意识,那么公共利益则不能实现。反正亦是如此。只有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结合起来,才能使社会进步,国家富强,个人与国家都能获利,爱尔维修的这一从个人利益角度出发,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相结合的理论思想,为边沁的功利主义立法思想的核心内容“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上的前导。 三、贝卡利亚的功利主义思想
贝卡利亚,全名切萨雷·贝卡利亚。生于1738年,卒于1794年。是意大利著名的经济学家、法理学家和刑罚改革者,被后人冠以近代资产阶级刑法学鼻祖的称号。其于1764年完成的传世之作《论犯罪与刑罚》 ,震惊了当时的欧洲法学界,对后世法学的发展都也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边沁谈到自己的功利主义立法思想时曾说道: “我记得非常清楚,最初我是从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那篇论文中得到计算快乐与幸福的原理的。” 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惩罚》中首次提出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一观念,这一观念也被边沁继承并发展。法学界的学者们最开始对于贝卡利亚的研究,都是研究其刑法思想,后来在其刑法思想中找到了功利主义思想的一些论述。贝卡利亚的观点认为,人做任何事都是在避苦求乐,因此,人的本性才是衡量善恶的最根本。当多个个体还没形成为社会,国家还没成立,也没有成文的具体的法律约束时,那世界上的每个个体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去进行活动的。随着时代发展,人类的思想不断进化,人们对于自身及社会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人们发现如果每个个体都孤立的生存,那么生活将无法延续,必须要联合各个个体共同发展才能长久的生存下去,所以每个个体在放弃了自身的一部分利益后,社会便形成了,国家也成立了,法律也被制定出来,法律的出现既保证的个人利益的合理性,也保障了社会利益的实现,既可以维系社会稳定,也可以促进社会发展。为了追求最大多数人利益的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一旦实现,更多的人体会到了幸福,犯罪的动机就会减少,犯罪数量也会大幅降低。从贝卡利亚在其著作《犯罪与刑罚》中对人性的理解来分析,他坚持的功利主义思想是以人性为出发点进行考虑的,他认为人性的最根本原则就是避苦求乐。总体来说,他认为人之所以会犯罪,是因为犯罪是人受本性中的避苦求乐原则所驱使,而制定刑法则是阻止这种导向的最有效手段。贝卡利亚作为一名著名的刑法学家,其功利主义思想主要是从人性角度出发,以刑法量刑为侧重点寻求维系社会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对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的形成起到了积极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8204617f5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