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良性融合》,欢迎阅读!
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良性融合
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如何将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成了人们越来越多热议的话题。在我国原有教育体制下,如何选择孩子的发展方向成了家长们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是争取考试成绩的提高,注重应试教育,还是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着重其素质教育。对于家长和教育者来说,很难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关键词: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融合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做的,更多的应该是摒弃偏见及固有的思维定势,博众家之长,在现有应试教育模式下,努力探索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不断地为学生寻找一种较为有效的教育模式。
一、与现行教育模式相结合
与现行教育模式的结合,需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实行多样化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对学龄较低的学生的教育,学生通常在入学初期形成最初的看待问题、认知世界的思维模式,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形成固有的模式接收信息,所以,如何在此时提供合理的教育模式颇为重要。低学龄学生普遍好奇心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不仅学不好,还有可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和恐惧。同样的知识,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灌输方式,能满足学龄较小的孩子对于知识接收多样性的需求。因为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受到的社会固定行为模式影响较少,所以对于接收知识和认识世界的方式被塑造的机会较大。根据以往实践研究,在此类学生中培养良好的认知习惯,成功率较高。然而,国内教育往往在此阶段采取的是较为保守的知识灌输模式,即采取大量的基础知识的灌输手段进行教育,所以不难预测,此种欠妥的教育手段会大大抹杀孩子的自主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此时最应优先发展的创新能力培养大打折扣。
而相对于低学龄学生,中学学生往往已经形成了具有自主判断的价值观、世界观意识,他们在经过小学六年的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后,已初步形成较为稳定的认知世界的模式,且心智方面已发展较为完善。他们所需要的,应该是对于在形成初步世界观和价值观后的理论知识的储备。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在我国教育背景下,为不同学龄段学生提供较为相适宜的教育模式,才会最有效的培养学生。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国外教育同行会对我国中学学生的知识能力赞不绝口,而对个别学生发出创新能力不够的疑问。不是所有的哈弗毕业生都一定能创办微软公司,也不是每个中途辍学的学生就不能创办微软公司。
二、将日常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我国的教育制度具有制度较为稳定、衔接连贯的特点,学生的教育过程较为稳定,且我国有较为成熟的高考制度,这就使得尤其在中学教育阶段,各地具有相对统一的日常教育模式。
“书呆子”是相当一部分人对于中国学生较为深刻的印象。智商与情商之间哪个更重要,一直没有定论,然而在面对国际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时,人们发现,单一的技术派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对于一个公关难题的团队来说,不仅要有好的技术人才,更多的要有一个好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更多的创新人才,所以光有智商是不够的。
以小学日常教育来说,一堂生动的生物实验课收到反馈要比一节单纯的生物理论更加重要,这并不是在灌输“实验至上论”,只是需要提醒每一个从事低龄教育的工作者们反思,是不是通过记忆得来的知识就对本年龄段的学童更加有益,因为作为教育者,我们考虑更多的不仅应是怎样提高升学率,还应是思考在我们的教育下,会对每一个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将以往以考核测试为主要手段的检验方式,转变为将测试手段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比如,在加大学校实验器材投资的前提下,加大开放性教学环节的安排比例;在课程设计上体现更多的互动和讨论环节;改革小学考试环节,通过记录学生在日常活动中的表现来进行评分,并将评分指标多样化等等。通过采用可行办法改革老模式,使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逐渐融合。
对于中学阶段的教学模式,改革方法有待讨论,因为从近年来中国学生在国际各类学术竞赛上屡创佳绩的情况来看,原有的应试教育模式还是有相当多可圈可点之处,而应试教育的具体实施环节则是日常教学,这就说明原有日常教育模式在学生知识体系的建设上方面还是卓有成效的。
然而面对我国的实际国情,各个地区的发展状况失衡,东部地区教育投资远高于中西部地区,我们也应考虑到公平性的原则,在没有进行完善的考核制度一味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可能会造成原本依赖于应试考核方式取得教育机会的欠发达地区学生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
三、利用好课余时间教学
孩子在学龄期间,平均有65%的时间是处在课堂之外的,那么利用好这段时间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课余实践的教学不单单仅局限在对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方面上,还在于对于社会新鲜事物的探索与认知上,如何使孩子在课余生活中学到与课堂上较为古板知识相互补的知识,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应考虑的。
课余时间是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时间,一个不经意间的学习行为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举个例子:当所有的在校学生都在选取看起来更有活力的公开课时,比尔盖茨在校却辅修了一门冷门课程,字体的历史,没有哪一位圣人告诉他,你应该去做什么,然而,在十年后,正是凭借着在学校学到的字体知识,比尔盖茨将它运用到了微软的操作系统中,极大的简化和方便了人们对计算机的使用。
课余时间的具体活动安排中,还应该注重一些有组织、有目的的能力培养活动。美国孩子在11至15岁都要参与一个叫“童子军”的组织,在形式上类似于我国学生的军训,但是“童子军”教会孩子的大多是怎样在野外独自生存或是在野外与伙伴如何生活下去的本领,相对于我们的“军训”,可以看出,美国孩子注重培养的是我怎么去做才能达到目的,而中国学生注重于培养的是我怎样更好的服从才能达到目的,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中国的大学校园,许多学生在失去原有的严厉的学校、家庭管教后,变得迷茫,没有目标。我们应该尝试改变对于课余生活安排的固有思维模式。
近段时间,在北京的一些中学,出现了一些较为创新的教育探索,比如,在规定学生所必须学习的课程后,让学生自助选择自己认为需要的课程,所以就在学校出现了这样一幅场面,不再有同样的同学坐在你的旁边,校园里到处都是赶往另外一个课堂的学生。这样的创新和探索,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真正的需要。
总之,针对我国较为庞大的学生数量,复杂的地域特征,多民族文化相融的情况,发现适合地域及民族特征的教育方法尤为重要,一味照搬欧美成功的教育模式不可取,然而,紧紧抓住我国国情的借口,不进行教育改革更不是我们中国教育的出路,我们应该做的,是加强学术领域的对外交流,加强中外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在和外国学生的交流中发现我们的需要,对症下药。
李力,女,1970年8月31日出生,籍贯甘肃兰州市,汉族,毕业于兰州师范大学,本科,学士学位,讲师,在兰州市卫生学校任德育课教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819ee31b4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