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印象

2022-04-23 01:27: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农村印象》,欢迎阅读!
印象,农村
农村印象

——再谈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收集了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有关乡村社会学的14篇文章。乡土中国虽然是一百余页的小册子,但文字简洁,道理深刻,所阐述的理论无不是费老先生身体力行,实地考察的结果。这本书也是一版再版,第一版距今已有57年。然这近六十余载里,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4年的农村较之费先生笔下的农村,发生哪些变化,又仍旧保存着哪些特质,这就是晚辈在这篇文章中所要阐述的。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不能像费老先生一样在农村进行考察,只能凭借现有资料和有限的农村生活经历,在此略谈感想,还望各位见谅。

文字下乡。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中国有5.5亿人口,而其中80%是文盲,在农村这一比例更是达到95%之高。乡下人在城市人眼里是“愚”的。(引用)乡下人不识字,没有见过世面,在路上见到小汽车会害怕。费先生对于农村人的愚却有着自己深刻而独到的简介。农村人的愚只是因为他们不识字,但识不识字并不是愚不愚的标准。农村人和城市人的能力是一样的,只是表现的方面不一样。农村的孩子在读书识字方面比不过那些教授们的孩子,姑且说农村人是愚的,而教授们的孩子在捉蚱蜢是却比不过农村孩子,那我们是不是能说城市人是愚的呢?归根而言,只是环境和条件的不同导致的,而农村人是不愚的。

1952524日,中国开始大规模扫盲运动19531124日,政务院制订了《关于扫盲标准、扫盲毕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通知》中更是对农民扫盲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农民一般订为能识1000个常用字,大体上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常用的便条、收据;这场扫盲运动给那些整日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村人带来了极好的学习机会和条件。在这十几年中,有将近一亿人不再是文盲,这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极大的成功。

而后,随着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农村人凭借其刻苦认真的品质,可以说农村人表现的比城市人更好。无数农村人通过教育使自己脱离大山和土地,能够进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在我身边的同学中有不少来自农村,在我看来,他们比城市人更加珍惜自己接受教育的机会。经常见他们勤奋学习的身影。在如今的高校似乎越来越难以区分城市人与农村人了,但农村人显得更加沉稳和勤奋,也许教育能改变他们的命运,但却无法改变农村人世代相传的品质。

人与土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与土地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土地制度的变革愈演愈烈。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农民阶级,《天朝田亩制度》资产阶级:提出“民生”主张,主张核定全国地价,平均地权,国民共享中国共产党: 1927-1937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内容)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1937-1945: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1945-1949: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实行耕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里,土地制度的改革更是一波三折。1950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运动正式开始。到1952年土改已基本完成,标志着土地由地主所有完全变成农民所有。1953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进行农业合作生运动,土地由农民所有转为集体所有。1958年,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中央有展开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土地公有化程度走向极端。改革开放以后,才改变了过去的土地经营模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每一次土地制度的变革都会极大地影响到以土地为生的农村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费孝通老先生在《乡土本色》一篇中这样说:“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里的。”在那个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年达,农业的发展状况是完全取决于土地的。而农业的收成则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活,大而言之会影响人口的增长,衰减,流动以及稳定情况。所以以农业为生的人们只有扎根在土地上,伺候后那些庄稼,并形成一种近乎稳定的生活状态,才能谋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虽然战争,灾害,也会扰乱这种稳态,使农民背进离乡。但费老先生认为这种影响对于农村基层人口流动的影响是极其微小的。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似乎会觉得这些“黏着在土地里的人”是越来越少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经济也更加的多元化。更多的农村人愿意从土地里抽身出来,去工厂上班也好,去做一些小


生意也罢。而那些仍旧种地的人们也不再是“直接“以农业为生,更不是整天黏着在土地里,他们现在可以使用现代化的机械来辅助农业生产。另外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来自农村,可能从未真正意义上在土地里扎过根,却直接的走出农村走进城市,他们大多出生在80年代中期以后,他们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我姑且称之为“现代化的农村人”,这一代的农村人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们更为活泼,没有土气,思想活跃,他们热爱农村,有乡土情结,但却从未真正才参加过农业生产活动。

家与家族。组成中国乡土社会的最基元单位便是“家”。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国家的概念是比较宽泛的,自古便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俗话,而西方的家则限定于丈夫,妻子与孩子。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形成于传统农业生产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常常依傍农田河流群居,形成一定的村落,而其中的男女双方的结合,繁衍后代,便形成了家的概念。而家族则是以家为单位形成的,家族可大可小,由一个家庭也可以形成家族。我们可以用树的年轮来作比,那一圈年轮可以一个家庭,随着时间的增长树轮一圈一圈的向外扩张蔓延,便可以形成家族。在家族中格外重视维系整个家族秩序的伦理道德——长幼有别,家族中的年长者往往有着很高的声望,掌握着维持整个家族秩序的大权,家族中的幼者则必须充分尊重长者。

在如今,家族的概念依旧存在,却很少见到其形态。想过去那样兄弟姐妹都住在一起,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场面很少见到。一方面,人们不满足于安定的生活,都选择外出打拼,多年以后也许就在他乡生了根发了芽。另一方面,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很多人都是没有兄弟姐妹的,家族也就更向着家庭缩减。也就是在每年的春节期间,随着家族成员的团聚,我们才能感觉到家族的存在感。虽然如此,但维系整个家族的伦理道德是没有变的,孝亲敬长依旧是我们每个人恪守的准则,也是我们在教育子女时必须提及的一个重要话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7f83555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1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