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春风化雨 雁过无痕 (王崧舟课观后感)》,欢迎阅读!
春风化雨,雁过无痕
——观摩王崧舟执教《孔子游春》有感
3月28日上午,我们来到沈空俱乐部观摩王崧舟老师执教《孔子游春》,整堂课听起来就是一种艺术享受,让人流连忘返。王老师把语言的感悟跟积累、应用整合,使语言的积累化成了在语用视野下的一种无痕积累。 “春风化雨,雁过无痕”。
《孔子游春》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从写景入手,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表现了孔子的育人智慧和对弟子的关爱,以及师生间真挚的情谊。课文不但巧妙地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描述了春天到来时泗水河畔的美景,而且把孔子带弟子们游赏,与他对弟子的循循善诱交融在一起作为重点进行描述,以水为话题,叙物明理,内涵十分丰富、厚重,这有利于激发学生了解其深层的人生哲理。课文的教学难点就是启发学生对孔子所说的一段饱含哲理的论水的话语的理解。
对于这类具有较强情节性的说理文章,许多教师会以“赏春、品水、言志”为思路展开教学活动,拘泥于对道理的理解,把“理解”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忽视了对文本语言特色的分析与借鉴,忽视了对人物个性特征的感悟与提升。
王老师的这节课出人意料地让学生去寻找、比较孔子的课堂、课文与我们现在的课堂、课文的不同,以此作为各个板块的主抓点。他紧紧抓住课文中描写“课堂”和“课文”两个部分,依托课文的重点句段,极富创意地将“看到的”与“想到的”对应起来,设计成课堂练习,通过自己跌宕磁性的声音,一遍又一遍地带着同学们引读、和着优美的古典乐曲品读,把孩子们带到了孔子的课堂上、书本中,从熟读成诵中感受和理解水的品格,进而感受和理解君子的品格,感受到孔子这位老师的伟大形象。
孔子作为课文的灵魂人物,他的君子形象和教师形象,在王老师一次次的引导中,在学生的心灵上高大地竖立起来。整堂课,王老师没有过多的对字词的理解,没有太多的朗读指导,这一节课就在王老师创设的语境渲染之下,孩子们学会了太多太多„„也让所有在场听课的老师感受到太多太多„„
听王崧舟老师的课,我们总能借着美妙而恰当的背景音乐,循着他跌宕起伏的语调,在回环复沓、余音绕梁的诵读中,体验着王老师人如其课、课如其人的境界。王老师的课堂体现出来了整体的“诗意”的享受。无论是授课者还是听课者,都完全沉浸在了课文文本所营造的氛围之中,每一个细节,都能够给我们带动无穷的信息和思考。王老师的课堂不矫揉造作,没有煽情和绚丽的画面,所有的只有语言和文字的表述。王老师给我们展示的就是语言的魅力,诗意的教学。
课后,王老师指出,课的定位决定教学方向,我们的教学应体现人文性与语文性。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孩子能运用好语言文字,但是语用教学应从表层到深层,将感悟、积累与应用进行系统设计,不可割裂,同时要将语言的积累与情感的陶冶、学法的指导融合在一起,只有在语用视野下的积累才是积极、灵活有效的语言学习活动。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许多老师都曾发出这样的追问。王崧舟老师这样回答:“‘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说来,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在听、说、读、写、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涵养学生的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润泽学生的情感。
是啊!语文课区别于品德课和简单的故事课,必须透过语言文字,习得表达方法。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文章写了什么,更要知道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课的尾声部分,王老师感叹道:“我多么向往成为孔子一样的老师!”而听课的老师们也在心中默默感叹着:我多么向往成为您这样的老师。我想,一位教师的进步与发展,究竟是怎样的内驱力在作用着呢?借用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话,便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指向文本秘妙的阅读好课—— 评王崧舟老师的《孔子游春》
曾听人说过:“一节好课,就如一部电影,一首曲子,一本小说,有序幕,有高潮,有结尾,看过听过之后,能引起强烈的共鸣,又留给你无限的深思。”王崧舟老师的课犹如这些精美的艺术品------“美”不胜收。
一、美在慧眼发现文本秘妙,串织独特课脉
王崧舟老师说:“语文老师要有两只眼睛,听说只是肉眼,看到文字本身,还要有一只天眼,看到文字背后的深层结构,在字里行间,在空白处,在文字的倒影深处。”
《孔子游春》一文,王崧舟老师解读文本独到精深,他首先抓住文本中的三句话,①老师在看什么呢?②老师能和我们说说您的志向吗?③颜回呀,你把自己的志向写进了一首歌里,何不唱给老师听听?从中提挈一个关键信息——孔子是一个老师,然后明确老师的任务是上课,进而追问孔子上课的课堂在哪里、课文在哪里、课题是什么,以此作为教学的线索,一一展开教学,抓住文本的重点段落——第2自然段,第8自然段引导学生浓墨重彩地品读,课脉清晰,环环相扣,别具匠心。
二、美在慧眼发现文本秘妙,层层丰厚课魂
于永正老师说,精读课文要“始于披文、至于得意”。王崧舟老师善于把重点语段进行层层解读,用他如行云流水般的诗性、排比导语,用他惯有的复沓回环手段,不断把教学层层引向深处。
第2自然段描写了泗水河畔的美景,但王老师却以“孔子的课堂在哪里”为问,拿当下我们的课堂与孔子的课堂课堂比较,先抑后扬,让学生体会不同,从“没有黑板、没有桌椅、没有教室等”走向“有阳光、有桃花、有柳树、有绿草、有春风、有大地、有森林……”,然后由词语不断丰厚至句子,第一组出示“广袤的大地——、茂密的森林、温暖的太阳、和煦的春风”,第三组将几个比喻的本体、喻体对应出示——“大自然”——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甜蜜的絮语“,最后将整个段落诗行呈现,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体会、朗读、背诵,运用优美的古典音乐渲染,把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强烈到这样的课堂令人陶醉、令人向往。
第8自然段写孔子向弟子讲述水的4个特点。这段文字原本比较理性、抽象,王老师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立体、形象地感悟。针对水有“德行“的特点,反问学生:如果没有水,后果会怎样?让学生感悟水哺育万物的作用并与第2自然段巧妙联系——没有水,就没有桃红柳绿,没有广袤的大地、茂密的森林……针对水有“情义”的特点,巧妙地引用了4句写水的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引导学生体会水“或方或直”,既丰富了学生的理解,又起到了积累语言的作用。针对水“有志向”的特点,抓住句子中“钻山岩、凿石壁,永远向前奔流不息”“钻、凿”来体会。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如用水洗净毛巾、用水洗净碗等实力体会水“荡涤污垢”的作用、善施教化的特点,这样的处理方式让学生理解得很深刻、很到位。在这基础上,王老师又进一步把学生的理解往前推—步——孔子其实要讲的不是水,而是谁?学生悟出是真君子。王老师再次引用复沓式的串联、引读,强化“真君子”的内涵,彰显了文本的魂、课文的眼,使“真君子“像一粒种子在听课老师心里、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三、美在慧眼发现文本秘妙,三创语用实践
王崧舟老师曾提出语用学习的三个维度:语用知识的渗透;语用能力的锤炼;语用态度的涵养。语用学习的三个层次:显性层次,直接之用——写话、习作;柔性层次,准备之用——背诵、积累;隐形层次,无为之用——阅读,文化。语境视野下的语用教学三个融合:语用学习和内容理解相融合;语用学习和情感陶冶相融合;语用学习和学法指导相融合。
课堂上王老师要把“语用”从山顶请下来,走到山脚。他设计了三次写话练习:
教学第2自然段,针对一组比喻句,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第一次,王老师设计了填空练习:“看到习习的春风,想到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想到宽广的胸怀……”让学生写话,体会语言的特色。这体现了语用教学显性层次。第二次,教学第8自然段,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针对水的四个特点,王老师又设计了填空练习:“看到水奔流不息,哺育生灵,想到____________:看到水或方或长,和顺温柔,想到____________”,以此强化水的特性。学生在反复填白、诵读中已经学会背诵,为以后的运用打下了基础,这正是语用教学的柔性层次。第三次,针对省略号,王老师引导学生想像、补白——水还有什么特点。这里,王老师用水_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的格式,让学生在前面层次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向前推想。结果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些语言。生1:水善于帮助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功夺利它好像无私奉献。生2:水淡泊宁静、总是处在最低的地方,它好像很谦虚。生3:水包罗万象、不分贵贱,它好像有包容的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7e8fe847c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