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闻立鹏》,欢迎阅读!
浅淡闻立鹏
闻立鹏,1931年10月5日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闻一多故居(闻家新屋,今张家塘村陈家岭)。闻一多先生小儿子。受其影响,闻立鹏从小喜欢文艺作品被国内外众多美术馆收藏。闻立鹏画风讲究精练和谐,向往宁静的崇高,追求悲剧性的英雄主义。
1人物经历
1947年入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 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干部训练班。
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入油画研究班。 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留校任教。
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教授、油画系主任,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中国美协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2001年在台湾山艺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出版画册:《大陆美术选—闻立鹏》、《闻立鹏油画选集》、《闻立鹏油画风景写生选集》等。[1]
2主要作品
主要著作有《艺术求索录》、《追寻至美——闻一多的美术》等。
发表美术论文50余篇,出版有《大陆美术家选集·闻立鹏卷》、《闻立鹏油画选》。 另外,闻立鹏教授还有其他不少作品获全国美展大奖,并被海内外一些权威美术馆、博物馆所收藏。闻立鹏的名字现已收录于英国剑桥名人传记中心出版的《远东名人录》中。
3成就荣誉
油画《红烛颂》1979年获建国三十周年全国美术展览优秀作品奖、第五届全国美展三等奖、北京美展二等奖,该画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大火》获北京美展二等奖、壁画《红烛序曲》获首届全国壁画展大奖、中国闻一多研究学会荣誉奖。
《雪色山岩》获1991年中国油画年展荣誉奖。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北京市美协、日本福山博物馆、台湾高雄炎黄艺术馆等单位收藏。多次出国展出。 1989年在巴黎国际艺术城举办个人画展。
2014年3月19日,中国文联在京举行第11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颁奖典礼,闻立鹏获造型艺术奖。[2]
4作品赏析
《红烛颂》这件作品曾经多次展出,但是在庆祝建党90周年的氛围里展出,它显示出特殊的意义。这件作品刻画了一位集学者与革命者于一身,宁死不屈的勇士的崇高形象。这件作
品表达了闻立鹏对父亲闻一多的崇敬与缅怀之情。同时也是闻立鹏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对党、对革命烈士的崇拜与感激之情。 在青海的一次写生中,闻立鹏发现烛的燃烧与流淌就像革命者的生涯一样有意味,于是进一步确定了以蜡烛这种形式来衬托画面中人物的品格,在烛光变为红旗的过程中,人物精神得到体现。在作品的创作中,闻立鹏始终被情感所包围,就像一种原始冲动的激荡贯穿在创作的始末,这与一般历史题材的创作有所不同,因为那是闻立鹏真实情感的流露。 画面仰视视角的灵感来源于闻立鹏参观黄山立马峰巨石壁时的感受,当闻立鹏仰视巨大的岩石时,那种对自然的崇敬油然而生,正是闻立鹏对革命烈士要表达的崇敬之心。画面背景上红色的天空则是闻立鹏在临摹敦煌壁画时受到的启发,红色是革命的颜色。可以说,这件作品是一种与闻立鹏当时的生活和所处环境紧密相关的情感外化。当时很多创作反映的都是一种特殊时期的真切的情感,画家希望用壮美的语言来表达内心对革命、对党的咏怀。
5评价
水天中——闻立鹏的作品在当代中国绘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意义。
6自己认识
父亲的爱国精神,毅然被闻立鹏继承之后,逐渐构成闻一多式的中国精神,使他的视野更为扩大,思维向度开拓出新的境界。他以含混的黑色隐喻野蛮暴力,揭露对生命的摧残,以醒目的红色象征烈士的热血,纯静的白色表达毫无杂质的崇高精神,意图明确地造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达肉体的痛苦,灵魂的焦虑,体现出国家命运主题的博大交织。这种大情怀和大悲悯,足以表征他所追求的崇高和壮美的持久性,要比红色经典的独特性更为重要。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闻立鹏的艺术探索和超越,与其说是来自先决的文化符号和人性密码,不如说是来自闻一多、刘胡兰和江姐等先烈的崇高品质在罗工柳的《前赴后继》,王式廓的《血衣》,闻立鹏的《国际歌》,詹建俊《狼牙山五壮士》中,都具有革命现实主义艺术的美学特征,正如鲁迅发出的中国声音,为被压迫、损害和侮辱的中国人呐喊,激发中国人的反抗精神。这样气势恢宏的作品,应该得到全人类的喜爱,应该以华夏大地的壮观,使所有中国人心醉神迷,应该使人民心怀敬意。
一个伟大的画家,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检验标准,人们首先对充满个性的画作感兴趣,其实才对充满个性的画家感兴趣。事实上,闻立鹏在双重意义上面对艺术创作,他既面对艺术既定的文化制度力量,又面对正在变动的中国现实。因而他的艺术创作有其历史真实性,他所追求的艺术姿态,他所表现的中国精神和价值认同,他对崇高和壮美的标榜,都以主流意识形态为基础和导向,以其令人惊异的创造力,对高贵而独特的艺术理念的坚守,保持着极高的写实主义创作水准,成为当下中国油画界的重要议题。他在理想主义维度上寻求的艺术创新,在处理色彩语言和存在世界的复杂关系方面,以及对英雄人物进行符号化的表现方面,显示出他特有的理想主义表象策略。显然,他从雄伟壮丽的群山峰峦中,体悟出壮美和崇高的境界,把宏伟、庄严、伟大、崇高、永恒等视觉感受,转化为创作规范与艺术功能之中,力求探索形式美的多重性和可能性。他以“山”字的形态,构筑群英形象,淡化叙述化和概念化,以色彩语言为基,突出国家意义的颂歌力量,在思想协奏与情感交响中,追求一种悲怆壮美的人格魅力,一种崇高永恒的中国精神。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7ca4f28dd3383c4ba4cd2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