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丧葬风俗

2023-03-13 05:18: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川南地区丧葬风俗》,欢迎阅读!
川南,丧葬,风俗,地区
川南地区丧葬风俗简介

历史文化学院2010级师范1

222010313011002 余枭

说起老家的风土人情,我觉得从小到大给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老家的丧葬习俗,我出生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个不太起眼的小地方,但正是在这么一个小小地方,却是号称中国人口第一大县(上个世纪的数据),以及数一数二的穷县。我从小在这片养育我的地方长大,见过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其中经历过不少葬礼的我一直以来对老家的葬礼的一些风俗很感兴趣,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老家的丧葬习俗,以管窥豹,借以描述川南地区的丧葬风俗。

为此我到网上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发现其实川南地区的风俗其实大同小异:“丧葬旧俗,旧时,民间人死时,要放“落气泡”、烧“落气钱”。请阴阳先生看期做道场、将死者背到正堂入棺。背死者时要打伞遮人,即死者不能见到天,死者穿戴为衣双、裤单,一般是六件衣服,三条裤子。入棺内要给死者装钱口袋,内装纸钱,内有打狗馍馍入棺。做道场按经济状况的不同为3天、5天、7天、10天。道场要插招魂幡,做几天插几根。白天是念晚上拜唱(唱孝歌),晚上大开路,招亡破狱(男),破血河(女),放河灯(高粱杆做的船,点蜡);蜡烛供天,点地灯(盏形灯),劝函(戏鬼神走),坐高台,打鬼弹子(34张大桌重叠到一起,米豆腐切小块为弹子),发丧时,将死者用8个人从堂屋抬到地坝,放在凳子上,死者的后人即跪下给帮忙的金头。并跪着吃丧饭,然后起灵摔碗。起灵时,16人用白布拉棺,送葬上山时沿途放鞭炮给土地“买路钱”,入土时,要接良米,阴阳先生边撒边说死者的好话,后人接米,接米后立即往家里跑,意即走得快发得快,先到家先发。而后帮忙的推土,烧火场(纸房子等陪品)。阴阳先生要按死者的死期推算回刹时间(死者回家,由鸡脚神,无二爷押回来)家中要摆酒菜,洒地灰(正屋或死亡房间)。而后烧七(即七天烧一次纸钱,点香错)

其实繁琐的丧葬习俗对于现如今的农村地区而言却都是已经过于老旧了,曾在成都看见过这样的葬礼,葬礼一点都不显得很悲伤,反而热热闹闹的,整个小区从门口到灵堂摆了一百多个花圈,门口桌旁有人在登记、签名、送钱,旁边就会有人写一个名条贴在花圈上,并举着花圈引导你到灵堂去烧香纸以示念怀,然后就有人引导您到旁边的会场上的桌子上去打牌、吃饭,晚上还在广场上摆堂会唱川剧,人很多,很热闹,一直闹一个通宵,第二天火化,几十辆车浩浩荡荡,凡去的人,每人给一个红包,在给一条毛巾和一块肥皂,然后到大酒店在摆20桌酒席,还有好多人竟穿着红衣服去,很多人会问,这不是葬礼吗?为什么还要搞得这么不伦不类,曾经一度我也摸不到头脑,只是偶然间我在《四川当代实录》一书中看到了一个老人这样的回答:四川人生性乐观,对生死看得淡。一个人去了,无论他生前有多少痛苦、欢乐,死了都一了百了了。于是亲朋好友一起送他一场,一起为他热闹热闹,葬礼是他人生最后也必然是最后一场演出与盛宴。亲人而言,悲他的离去,孝子孝女自会到灵前痛哭,受了他的恩德的人自会到灵前焚香以示敬意,于他有仇有怨的也到灵前说几句作个了断。但是活人之间大可不必互相悲悲戚戚,所以大家该打麻将打麻将,该喝酒喝酒,该说笑说笑。送火葬场是最后一程,能去的都去,但比他年长的有辈份的不必去,再闹热一次嘛。


他们认为死去之人看到大家这样闹热,也会高兴。

相比去成都地区热热闹闹的风俗而言,老家的葬礼可是要严肃很多。老人在去世之前大多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所以,召集了儿孙在床前,老人一断气,马上到院子里把早已准备好的鞭炮放出去。让周围邻居知道,老人已经走了,通常,会在第二天设上灵堂。灵堂的布置也是很考究的,要把老人穿戴整齐上身穿三件,下身穿三件。把老人生前最喜欢的东西放到棺材里。棺材停放于堂屋正门,对着门口。棺尾出放上老人的照片,摆上果品、香烛之类。门口一大火盆,用于给老人烧纸钱。然后院子里就是招待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摆上十几桌酒席。亲朋好友们就在院子里休息。等到中午十分,做道场的道士就会在门旁开始通知老人的亲属按亲疏远近依次来给老人上香。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大事。只是亲朋好友们吃吃喝喝,道士在灵堂前念叨一些听不太清楚的经。

到了第二天,道士就要“哭丧”,就是以老人亲属的角色带着哭腔念叨老人生前的事迹,比如,老人生前如何爱自己的子女,老人如何伟大之类的。比如念到老人对儿子如何关爱的时候就会唱到:“我的爸爸呀~(拖得很长),你走得太早啦~想起你前些年涩~对我好好哦~那年子我没得钱上学~你都砸锅卖铁都要让我读书啊~”诸如此类的一些表示念想老人生前的好的语句,通常都是由道士带着哭腔唱出来。让儿女听。在唱的这个过程中,儿女们要披戴孝服跪在灵堂前。

到了大概第三天的时候就是要把老人的棺材送入坟地的时候了,俗称“上山”。这一天,儿女们要起得很早,来到灵堂前,道士会带领儿女们进入灵堂,揭开棺盖,让儿女们围着棺材来回走三圈,走走停停,见老人的遗容。最后盖棺,由抬匠起棺,起棺的时候要放鞭炮,而且如果周围有同岁的老年人都要避开,之“避冲”。儿女们这时候要哭。不管你这时候想不想哭。都得哭。然后抬匠们开始抬着棺材走向墓地。在这个过程中,老人的孙子或者外孙要抬着老人的遗像走在最前面,儿子女儿一辈的则走在稍后一点的位置。抬匠就抬着棺材绕着走其实墓地离灵堂的位置并不远,但是就是要绕着走,走很远,然后再绕回来,边走边喊号子,据老一辈的人们说这是“太公号子”,具体喊的是什么不知道,据说只有那些抬匠自己才清楚,不过很有节奏感,很有粗犷豪迈的气势。走走停停,抬匠会停下来休息,这时候还是要放鞭炮。而且子女们要转过身来朝着棺材跪下(不过有的地方是向着棺材的前方跪下),意思是要要让老人看见子女们。来到坟地后,由抬匠们打开“山门”(坟地的入口),由道士念经然后送入棺材,这里又有一个仪式,就是送入棺材后要把给老人的纸钱以及纸做的“灵物”烧掉,子女们要脱下孝服也一并烧掉。烧的时候不能一下子就丢进去烧掉,要由一群人围在火堆旁,一个人从这边丢过去另一个人接住,往返两三次之后再丢尽火堆里烧掉。这个过程完了以后子女们就来到坟地前跪下,最后由道士念经,洒五谷。仪式结束,子女们回家。

这就是家乡丧葬的风俗了,从这些繁琐的仪式中,我们或许能看到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影子,比如道士们第二天唱“哭经”的时候会在前面提到“卒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多少多少年····其父为前朝什么什么显贵······”前朝就是指民国。还有一些我们看不太懂的习俗,比如抬匠们喊的气势磅礴的号子,为什么要走那么远的绕路。这些习俗慢慢地都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只剩下繁琐的仪式。或许我们追寻这些习俗的真正意义,就是要还原这些繁琐仪式中我们残存的传统文化吧。

注:引用自《眉山地区风土人情旧闻》一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7c3832dc1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9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