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将相和》教学随笔》,欢迎阅读!
《将相和》教学随笔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而这三个小故事虽然各有中心,各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有紧密的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和铺垫,它即为将相不和埋下了伏笔,又交代了将相在保卫赵国中的各自的作用,从而强调了将相和好的必要性,紧紧扣住了文章的主题。 《将相和》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而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在反复读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于是,我就采用抓住文章重点,灵活运用多种读书方法。课堂上组织学生有重点的读,抓住人物形象的关键部分要细读,让学生呢个去体味,去思考,去发现。这样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同学们的阅读分析能力,又时他们受到感染教育,教学效果较佳。 一、抓课题,理脉络
因为课题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课题可以窥视文章的中心。《将相和》一文写的是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这一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因此,“和”是课题的题眼,它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教学时我紧紧地扣住了“和”字,质疑:“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围绕“和”文中会讲些什么内容?生反馈师归纳:第一,将相不和的原因;第二,将相和好的经过;第三将相和好的目的。前两点是文章的思想线,后一点则是文章的中心线。这样,通过对课题的分析,就理清了全文的脉络,使学生能够按一定的思路阅读全文,以便迅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 二、抓重点,多质疑
将相之间的矛盾集中体现在第三个故事中。通过描写两人之间的冲突,进一步展示人物性格、特点,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这是全文的高潮,又是故事的结局,是全文的重点段。所以,在教学时,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后,立即转读第三个故事,让学生细读品味,把这段的教学放在整体位置上,运用逆向思维,联系全篇,抓住重点句段进行对比,以便使学生更好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优秀品质。 1.抓人物语言对比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 质疑:谁能看出廉颇的什么弱点?蔺相如有什么特点? 2.抓人物行动对比
蔺相如听到廉颇的话,“就请假不上朝,避开廉颇,免得跟他见面。” 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话,“就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质疑:蔺相如为什么要回避廉颇?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 3.抓人物特点对比
A: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
质疑:蔺相如不怕秦王,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找出读一读,体会一下自己的感受。
B:“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质疑:廉颇在赵国的作用,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找出来读一读,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廉颇,谈谈自己的体会。 4.抓首尾对比
“战国时,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开头这一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历史时期和时代背景,同时也是三个小故事的总起因。
“从此以后,他们两个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这一结尾紧扣了课题,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读并说明这样的开头和结尾各自的作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抓词句,揭中心
《将相和》一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同时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文章的这一主题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活动表现出来的,因此,教学时要紧紧抓住重点词句,边阅读,边思考,边感知。如:抓住“上前一步说、理直气壮、大大方方”等词语,深刻理解蔺相如在秦王面前那种成竹在胸,从容不迫,大智大勇的斗争精神,抓住“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一句,使学生明白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尊严,置生死于度外的高尚品质,抓住“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一句,体会到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识大体,顾大局的政治远见;抓住“负荆请罪”一词,深刻理解廉颇坦率、直爽的性格和勇于改错的好品质。 四、作业设计,总结全文。
课文内容学完之后,我精心设计一项课堂作业让学生练习: 用学过的成语填空:
1.蔺相如能( )地对付秦国,( )之后被封为上大夫,( )之后被封为上卿,因而引起廉颇不满。蔺相如能( ),( ),终于使廉颇( ),( )。
2.廉颇( )、( ),立下大功,是一个( )的大将军,但他( )。在蔺相如的帮助下,他能( )。将相和好,( )保卫赵国。
以上练习是文中三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通过学生讨论,既锻炼了他们的概括综合能力,又总结了全文,使中心得到了升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76fc8336a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