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王安忆小说中的都市情怀》,欢迎阅读!
论王安忆小说中的都市情怀
作者:白瑶
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11期
摘要: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无论是有关知青的反思,还是新现实主义的寻根文学,王安忆都是特殊的一位,无法忽视。都市情怀是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在城市经济、政治下独特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体验。而上海这座城市是王安忆作品中重要的根基。上海是个商业气息非常浓厚的城市,在王安忆的笔下,对待上海是一种对世俗的眷恋、怀念,是一种对上海女人的欣赏,是一种即使经历孤独、漂泊却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她的作品凝聚着自己对女性与城市关系的契合、“文学是人学”的回归这样特殊的感情。
关键词:上海都市情怀王安忆
一、王安忆小说的都市情怀的特点
王安忆的小说对历史政治进行了有意地疏离与回避,她认为在小说里体现的应是具体、充分的生活场景。她的作品无视外界政局变化、时代变化,只关注自己的生计,与外界的紧张形成对立,从容有余,字里行间中透露着对日常生活的眷恋与怀念,体现出浓浓的人情味。如《妹头》里对上海特有的口头语言的关注,《长恨歌》中不少对服饰的描写。上海的时装潮,是靠了王琦瑶她们来体现的。竞选“上海小姐”时需穿旗袍装、西洋装、结婚礼服三套,王琦瑶用一身红和一身翠来领出最后的那一身白:“白色的婚服终于出场了,康乃馨里白色的一种退进底色,红色的一种跃然纸出,跳上了她的白纱裙。”①可以说衣服也是王琦瑶“三小姐”桂冠的重要底色,处处可见衣服的身影,衣服的变化也能更好体现王琦瑶的性格及其变化过程。用衣服来体现上海从过去到现在的变化,也就反映了上海市民的心理变化。可以说,服饰成就了王琦瑶的一生,见证她的青涩、辉煌与成熟、随遇而安。王安忆用大量笔墨描写王琦瑶们的服饰,执着地写着上海普通事物,倾注着对上海深沉的爱与眷恋。
王安忆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虽然都各有百态,但足以代表了上海这一座独特的城市。而精明、果敢的女性形象让人印象深刻,上海女人务实、精明、会算计,有头脑,有自己的小算盘,这也是社会、经济所造就的。所以,在她的作品中,大多女性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努力生存,她们像带刺的玫瑰,不再只有逆来顺受,而是会创造生活。而上海是个特殊的城市,受商品经济的影响,商业气息浓厚。王琦瑶用金条渡过难关;《富萍》里的老婆婆在困难时期与大姑子大姑夫合伙开铺子、入股,每一季按利润分成;《米尼》里的米尼的外婆是个精明的女人,克扣给孙女的生活费,一辈子都在与金钱的计较中。
读王安忆的小说,你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点:好多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经历漂泊生活,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无所依存,但最终都不抱怨、不放弃,过上了自己想过的生活。这就是王安忆对上海的感情:即使经历伤痛,但仍旧充满希望,苦难只是考验,最终都是温暖的。如《长恨歌》里的王琦瑶,从土生土长的弄堂女儿,到离开父母去同学家住,成为“三小姐”后住“爱丽丝”公寓,到李主任死后到外婆家,最后返回上海与严家师母做邻居度过自己的后半生。似乎王琦瑶居无定所,不知道哪里是她的归宿,事事都要靠自己,没有半点依靠,就连她唯一的女儿最后也要离开她随丈夫去美国。她总是一个人,一个人走,一个人来,所以才会独居时被小偷杀害。她虽是孤独的,但她从不放弃生存,她总是会找出继续下去的路,她总会使自己过得很好,即使再落魄,也要收拾自己,也会从不济的日子里找到一丝温暖。这就是王安忆想要告诉我们的:你所想要的,生活最终都会给你,所以你要心怀希望,不要放弃。王安忆对上海,总是带着热眼的希望,带着豁达的生机。所以,她笔下的上海,大多都有一种包容性。你来或者不来,它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来,它张开双手欢迎你;你走,它就默默站到那里。
富萍就是这样,上海这座城市最终接纳了她,王琦瑶、米尼等主人公都离开过上海,无论回还是不回,上海如母亲般抑或等待归来,抑或接受离家的孩子出走,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二、王安忆小说产生都市情怀的原因
王安忆是一位小说数量颇丰、风格流派多变的作家,其小说的根基大多都在上海这座城市,她写上海普通人物的千姿百态,她写承载上海市民情感的载体——弄堂里的上海人的衣食住行,她写上海从过去到现在的方方面面的变化,她写有独特风韵的上海女人。从文字中不难看出她处处流露出对上海的眷恋,对上海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情感,本文从王安忆自身经历、社会环境变化和文学自身传统的继承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其实王安忆并不是出生于上海的,她是周岁后随父母迁居于上海的。其父王啸平曾被授予少校军衔,是剧作家,在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任导演,其母是中国现代著名短篇小说家——茹志鹃。可以说家庭环境对王安忆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她是周岁后迁居上海,难免会有“外乡人”的感觉,而且年龄小,父母因忙于各自的工作而对她的照顾不是很细致,所以她有一种孤独、陌生,甚至自卑的感觉,但她并不因此对上海排斥,而是以一种积极的姿态,热眼观察上海的一草一木、一人一情。再者,也与其自身的性别有关,身为女性,自然关注女性,并且比男性观察得更仔细,情感更细腻,也观察到男性不太注意到的地方。
可以说王安忆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中国动荡不安、千变万化的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并不是一帆风顺地走上繁荣,其间也经历种种磨难与考验。而对王安忆影响大的莫过于1955年的上山下乡,在毛主席的“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下,王安忆十五岁去安徽下乡,这对她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作品《69届初中生》用雯雯的眼光看世界,经历了反右派、“文化大革命”等几次重大事件,表现出知青在返城的浪潮中回到上海之后的苦闷与无所适从;掀开知青文学篇章的《本次列车终点》中道不尽的是“上海是回来了,然而失去的,却仍失去了”的无可奈何与伤痛。再到之后,随着国家政局稳定、政策的支持,上海人的各方面有了很大发展,服饰、生活习惯、出行、思想观念等的变化也出现在王安忆的小说中。
上海一直都是文人描写的对象。19世纪末韩庆邦的《海上花列传》写清末上海妓女生活,包含了当时各界的社会层面,掀开了海派小说的序幕。接着由清末民初言情小说发展而来,20世纪初在上海形成的,得名于“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的写才子佳人的爱情小说的鸳鸯蝴蝶派、第一代“海派”代表人物张资平等,到40年代茅盾的《子夜》,也是用阶级分析法描写了上海各个阶层不同人的生活等,再到“孤岛文学”的顶峰——“海上传奇”女子——张爱玲的“冷眼看世界”,将自己隔绝于世界之外的着重表现上海里的两性心理,尤其是女性心理,不动声色描写港沪人物的变态扭曲,触目惊心。再到王安忆的笔下,上海又成了另一番场景,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普通人情的细枝末节,用女性写一座城,女性对生存的坚韧,写上海的变迁及它的包容,令人佩服。
三、王安忆小说都市情怀的意义
研究王安忆小说的都市情怀,有女性与城市关系的契合、“文学是人学”的回归两方面的意义。似乎是每个城市都有它的记录者。西安有陈忠实,北京有老舍,天津有冯骥才……而在描写上海这座商品化城市中,王安忆无疑是最突出的。但王安忆写城市,和别人是不一样的。她用一个女人的一生来写城市的变化,但多以女性生活为主,淡化政治、经济,她以女性视角为切入点,塑造了一批批虽表面柔弱但骨子里勇敢、不屈于命运、不甘心的女性形象。她证明了女性在城市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这些人物包括无论怎样都会让自己生存下去的王琦瑶,飞蛾扑火式的勇于追求自己爱情的阿三,就算生活对自己再不济也永怀初心而使自己获得幸福的郁晓秋,努力使自己成为真正上海人的富萍,还有米尼、妹头……她们爱
就爱了,不会后悔,可以被人骂,但不会放弃生活;而在王安忆的作品中男性角色似乎被弱化或是反面角色,而父母形象也不是那么出彩,唯独女性形象光彩照人,使人印象深刻。她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女人可以靠一己之力在城市中过得很好!感谢王安忆,塑造了充满顽强生命力的女性形象。
王安忆虽然写普通人在生存过程中遇到的不幸与伤害,如郁晓秋的不受人待见、遭人抛弃,富萍在开始到上海时受到的白眼,阿三执着却无望的爱情,王琦瑶的孤单,这些似乎就在你我他的身边,但经过个人的不断努力,郁晓秋最终获得幸福,富萍最终成为上海人,阿三得到了自己热烈的爱情,王琦瑶将人生酸甜苦辣都尝个遍,也不枉来这一遭。这些故事,结局都是圆满的,可见王安忆看待上海的眼光是温暖的,笔下的上海是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这些故事,其实给我们带来生活的启示,带来继续生活的动力,带给我们希望。这或许也就是文学的力量!并且,王安忆在描写自己笔下的主人公时,无论她们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她都不予评判,是好是坏都自己承受,从而使“文学是人学”迈入更深层次。
①王安忆:《长恨歌》,海口出版社2004年版,第231页。
参考文献
[1]孙琨.洞见海上繁华,写就都市精髓[D].山东大学,2012.
作者:白瑶,陕西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769d4e1f8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