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扬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古诗十九首》(2)

2022-05-03 06:12: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白扬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古诗十九首》(2)》,欢迎阅读!
白扬,古诗十九首,悲风,萧萧,杀人
白扬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古诗十九首》

(2)



当然,同是探索,同是悲歌,手法也还有不同。由于《十九首》作者的每一篇作品的思维定势不同,因而表现这一种自我反思的核心观念的建构也各有不同:有的是着意含情,有绵邈取胜;有的是一气贯注,而不以曲折见长;有的运用一层深似一层的布局而环环套紧;有的是发为挥洒的笔势,历落颠倒,表面看来,好像各自游离,而却又分明是在深层次中蕴藏着内在脉络。而《去者日以疏》这一首,就思维定势说来,则更有其异守崛起之势。请看,开头的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 ,起笔之人生高度概括,就已经笼罩全诗,和另外十八首迥然不同。另外十八首,大都是用比兴手法,由自然物形象之表层的揭示,逐步转为景物的社会内涵的纵深掘发。这种审美心态与其艺术处理,蔚为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因而古人说,诗有了 这神理全具 (李重华《贞一斋诗话》。确有至理。但话又说回来了,诗的得力之处并不能局限于比兴。哪怕开门见,只要处理得好,也未尝不可成为佳作。开门见山,可以用叙事手法,如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由 涉长道 而转入四顾茫茫,展开人生如寄的怅触;也还可以用足以笼罩全文、富于形象的哲理性警句作为序幕,那就是接下来要谈的《去者日以疏》的开头两句了。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 互为错综的这两句,既是由因而果,

1




也是相辅相成。天地,犹如万物的逆旅;人生,犹如百代的过客,本来就短促万分,更何况又是处于那一个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操《蒿里行》)的灾难重重的时代。死去的人岁月长了,印象不免由模糊而转为空虚、幻灭。新生下来的一辈,原来自己不熟悉他们,可经过一次次接触,就会印象加深。去的去了,来的来了。今日之 曾有过往昔之 ;而今日之 ,当然也会有来日之 。这不仅和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说的 昔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相似,此外也更说明一点:东汉末年以至魏晋文人,他们的心理空间的确宽广。他们喜爱对人生进行探索,对命运进行思考。按照这首诗的时间的逻辑顺序看来,作者应该是先写走出郭门,看到遍野古墓,油然怆恻,萌起了生死存亡之痛、人天廖廓之想,然后再推开一笔,发挥世事代谢、岁月无常的哲理。可是作者偏不这样写,而是猛挥其雷霆万钧之笔,乍一开头,就写下了这样苍苍莽莽、跨越古今、隐含着人世间无限悲欢离合之情的两句。从技巧上说是以虚带实,以虚涵实;从作者的思维定势说,则是在诗篇开头,已经凭宏观纵目,指向了人事代谢的流动性,从而针对这一 进行洞察性的观照和内窥性的反思。

足见开头意象的如此崛起,决非偶然。说明作者在目累累邱坟时被激直的对人生的悟发有其焦灼性。作者确是为眼前图景百触目惊心。也正因为这种悟发和焦灼来自眼前的严峻生活图景以及由此而联到的、长期埋葬在诗人记忆仓库中的决象,所以这开头的涵盖性就异常广阔,气势异常充沛,思维触角轩翥不群。这正是唐代诗僧皎然说

2




的: 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 《诗式》)作者出了郭门以后,其所见所想,几乎无一而不与一 、一生一死有关。埋葬死人的 古墓 是人生的最后归宿了,然而死人也还是难保。他们的墓被平成耕地了,墓边的松柏也被摧毁而化为禾薪。人生,连同他们的坟墓,与时日而俱逝,而新的田野,却又随岁月而俱增。面对着这样的凄凉现象,面对着那一个 ,却又偏偏是 世积乱离 《文心雕龙 明诗》大地兵戈、生民涂炭之时,诗人对眼前一 的鱼龙变幻,不由引起更深的体会,而愁惨也就愈甚了。既然 的大难一步逼近一步,他不能不为古今代谢而沉思;既然看到和听到白扬为劲风所吹,他不能不深感白扬之 从而自伤身世。历来形容悲风,都是突出其 萧萧 声。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75ec0c8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4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