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鉴赏:《登飞来峰》.doc

2022-09-28 23:17: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语文古诗鉴赏:《登飞来峰》.doc》,欢迎阅读!
飞来峰,古诗,鉴赏,语文,小学
小学语文古诗鉴赏:《登飞来峰》



小学语文古诗鉴赏:《登飞来峰》 【鉴赏】

在杭州西湖西畔,有一座千年古刹,名叫灵隐寺,是神僧济公出家之地。面对着灵隐寺,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山峰,名叫飞来峰。此山峰洞穴众多,奇幻多变。山上古树攀藤,怪石林立。而又由于依傍着灵隐寺,山上遍布着五代以来的石窟造像,是我国古代少见的古代石艺术瑰宝。自古以来,游览者不计其数。公元1050年,一位年轻人慕名来到了飞来峰,有感而发,写作了一首七绝——《登飞来峰》此位年轻人是谁?他就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诗人,被列宁成为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的王安石。

登飞来峰时的王安石仅仅30岁,而立之年的他早已成家。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的任上刚好期满,要回江西临川故里。临川在鄞县的西北,杭州在鄞县的西南,按道理,王安石经杭州回家是绕远了。但他为什么要经过杭州呢?慕名而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美景美不胜收,在浙江为官三年,鄞县离杭州又不算远,怎能不去呢?于是王安石乘舟西行,来到杭州,游览完西湖美景,又到访灵隐寺。一番游乐后,在香烟袅袅,钟声飘荡中走出灵隐寺时,一座大山横在眼前,它就是传说中的飞来峰。远观此山,奇峻秀美,迥异之石像立于山峰各处,抬头仰望,一座高塔傲然耸立于云端之间,这就是传说中的千寻塔吗?年轻的王安石定是被吸引了,信步之间,他走进了山林深处。我们且不去揣想王安石登山的艰辛,


攀塔时涔涔渗出的汗水。这些,都不主要了,最重要的是,他在千寻塔的最高层吟诵出来的千古名篇——《登飞来峰》已经成为了我国灿如星河的古诗词中一颗耀眼的佳作。

佳作,的确是佳作。二十八字的一首七绝,语言简短,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只要是读过此首诗的,都会产生欲罢不能之感。现在,让我们细细地品,细细地品诗中语言和情感的魅力。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峰并不高,据说海拔只有209米,但却有千寻塔,怎么塔还比山要高呢?因为古时八尺为一寻,塔高八千尺可就是2600多米,比山高十倍还有余,能吗?不能,这是诗人在写作时采用的夸张的手法,目的在言塔之高。通过正面描写山之高,塔之高,为引出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做了铺垫。而说鸡鸣见日升一句,其实也从侧面写出了塔之高,闻说是听说,鸣见日升出自于《玄中记》的典故。《玄中记》中记载桃都山有大树,树上有一天鸡,日出照树,天鸡即鸣。而诗中却颠倒了顺序,说鸣见日升,颇有雄鸡一声天下白的意蕴,王安石写此句意欲何为?是否在喻指自己即雄鸡,当自己一鸣之时,天下会变得朗朗乾坤,太平盛世呢?

诗歌讲求卒章显志。在一二句层层铺垫的基础上,结尾的两句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既是用典,也是写景,也是议论。畏浮云遮望眼隐隐地描写了诗人登上千寻塔顶时云雾缭绕,尽在脚下,举目远眺,万千风景尽收眼底的景象。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而王安石此时写出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是否有所指呢?当时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长期受到契丹和西夏的侵扰,而国内经济的滞步不前也让百姓苦不堪言。年轻的王安石是想改变北宋王朝的现状的,也做了一些努力。在鄞县知县的任上时,筑堤坝,决坡塘,立湖界,治理东钱湖;灾年低息贷谷于民,秋收之时交公;拨善款、修校舍、请名师、办乡学。他的这些努力,都为他日后的变法做了准备。但一个固定的模式的改变是困难的,年轻时的王安石也认识到了,要改变北宋的现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定会受到阻挠。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写出了王安石做为一名有抱负的政治家的坚定的信念。浮云能蔽日我也不怕,我不会被眼前的假象蒙蔽双眼,因为我身在最高层,我的思想。我的见识,我的认识事物的能力达到了你们无法企及的高度身在顶峰,迎风独立的王安石此时定是有着这样的心声,此时的王安石定是激情满怀,豪情万丈。而阅读此诗时的读者也定会看到一个具有高瞻远瞩的胸怀和无所畏惧的王安石生动地立于纸上。

八年后,王安石给宋仁宗上了一篇万言书,请求变法。1070年,王安石升任宰相,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开始了。而距写作此诗时的时间,恰好是二十年。虽然最后变法失败了,但身在塔顶,凛然独立的王安石的形象却在后人品读《登飞来峰》时,在脑海中放大了,不朽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6897012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5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