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复习资料.docx

2023-01-09 13:02: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孟子两章》复习资料.docx》,欢迎阅读!
孟子,复习资料,docx


《孟子》两章

一、 文学常识

1、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孙孔倔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 以后儒家学

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孔孟”并称。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和“民 贵君轻”的主张。孟子还主张“性善”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选自《孟子•告子下》 二、 字词解释

1、通假字

不能)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②“曾”通“增”,增加(曾益其所

③“衡”通“横”,梗塞,不顺(困于心,衡于虑)④“拂”通“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三、一词多义

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吠亩之中/版筑之间/鱼盐之小(助词,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代词,代它,城)

亲戚畔之/天下顺之(代词,代他,“失道”者、“寡助Z至”的人) 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动词,至IJ

夭下之所顺/亲戚之所畔(主谓之间,不译)

而:委而去之/闲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承接) 夫环而攻之(表承接,一说修饰) 攻之而不胜/然而不胜者(表转折) 牛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表并列)

于:舜发于I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小,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从) 天将降人任于是人也(到,一说在) 1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在) 牛•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由于,因为) 有:必有得天时者矣(是,一说不译) 故君了有不战(要么)

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家) 四、古今异义

1 迤非不深也:护城河(古);水池,池塘(今)。 2 城非不髙也:内城(古);城市(今)。

3 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古人与家庭冇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及其成员(今)。 4 委而去离开(古入到(今)。

5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古);判断词,是(今)。 6 舜发于吠亩之中:起,被任用(古);出发,发现(今)。

五、翻译全文1、犬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 团结。

2、以犬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 胜利。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常常灭 亡。

5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 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6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怎也。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7 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能施行“仁政,啲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啲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8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Z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六、内容理解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 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天时、地利、人和。 2 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 用“三里”、“七里”的目的是什么? “环而攻Z”说明了什么?

极言城小,容易攻打。“环而攻之”说明了攻势之大。

5 “三里Z城,七里Z郭”,城小易攻,“然而不胜”,说明守城和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攻城一方失利的F1的是什

(说明了什么道理)?

守城方占地利,攻城方占天时。说明“天时不如地利”。

6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以双重否定排比句表明守城一方城高、池深、武器装备精良、粮食 充足,但

“委而去Z”,这说明守城、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守城一方失利的口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 守城一方占地利,攻城一方占人和。说明“地利不如人和”。

7 “域民不以封繼Z界,固国不以山溪Z险,威天下不以兵革Z利”连用双重否定排比,起到什么什么作用?强调了 什么?三

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语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强调地利不足恃,只有“人和”才可以“域民”,“固国”,“威 下”。三句是按照治国顺序排列的,是递进关系,必须将前一个事情做好,才可能做好后面的事。

8 全文的主旨句(结论句)是什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 文中的“君子”指什么样的人?得道(施行仁政)的多助之君。

10 君子“战必胜”的结果说明了什么?人和最重要(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11 本文体现出的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君主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取得民心,巩固天下。 12 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 ? “得道”的结果怎样?

施行“王道”,即仁政。结果是能得人和,取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战必胜”。

13 孟子写本文的目的是讲战争吗?

不是。是借助战争讲民心向背,论实施仁政的重要性,突出君主如何治国。

15 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列举战争中“攻城”、“守城”的事例作为例证。

类比论证——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

16 “人和”与下文屮的哪些词语的意思是相照应的?

即“多助”、“天下顺之”。

17 得:人和”的实质是“多助”,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要点 人画 g,然后能改 @ 田心,圖于虑,而后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内心忧闲,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635fb0f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f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