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佛教文化》,欢迎阅读!
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历2000多年在我国的发展、演化,与儒、道并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东方艺术与思维观念的典型代表。探讨佛教文化,是探讨我们的民族特色、设计特色的途径之一。感悟思辨的禅理、挖掘艺术表现的手段、提炼传统文化的符号,用以升华设计的价值,是设计对其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所在。
佛教文化的意义内涵
“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含意,是随着时代的不断推移而变化发展的。即使在同一时代,不同的学者,对之也有不近相同的看法。当代我国哲学界和文化学界学者一般认为,“文化是一定的民族根据其物质生活和社会实践而形成的反映其思维方法、认知模式、价值观念、民族性格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及流变。”这一观点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文化属于人的精神成果;其次,这种精神成果的精神内容是主要从“思维方法,认知模式,价值观念,民族性格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反映出来的;第三,这种精神成果分为两类,一类是已经凝结下来的成果的“总和”,另一类是正在形成之中的“流变”;第四,精神成果的形成是有条件的,最根本的两个条件即是“物质生活和社会实践”。
当然,“文化”还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 我们可以给“佛教文化”作出这样的定义: 广义:佛教文化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反映佛教思维方法、认知模式、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等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狭义:佛教文化即作为文化具体形式的佛教。从狭义上所谓佛教文化,按其具体表现形态大致可分为教义、佛教活动、佛教设施三个部分。教义包括博大精深的佛教思想体系和名目繁多的戒律仪轨内容;佛教活动包括佛教界一切代表宗教的活动;佛教设施不仅包括佛教的建筑和门庭设施,还包括法物、法器、佛教典籍等。
从设计意义上来说,对佛教文化的理解不仅要从狭义上来把握,也要从广义上来认识。因为佛教的存在与发展,其价值在于对民族精神、气质的影响,并取决于它对于佛教文化(狭义)以外的文化的影响。唯其如此,佛教才显示出其广度和深度,才能为设计提供更深意义内涵上的指导作用。如佛教文化特质的本体论思想、思维模式等对我国传统诗歌、书画、工艺品,直至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的影响,无不对设计从思想到形式上进行引导。设计正是要探讨这种东方文化独具魅力的根源所在。
佛教文化的各种艺术形式,如造像,从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可以看出,从早期的印度犍陀罗艺术和笈多艺术风格转向修长秀丽、衣带飘逸的中国传统风格特色;本土化的佛教造像表情自然活泼,富有生活气息。所以说佛教艺术是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一种融合,儒、释、道的统一融合性是其典型特征之一。
以上分析佛教文化中艺术形式的基本特征,由特征可以探讨对设计而言,有三个方面的美感体现可供借鉴:①象征美。所谓象征美,简而言之,即在日常生活和艺术创造中,借用一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或符号,传达表现一种概括的思想、情感、意境或抽象的概念、哲理时产生的一种审美属性。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如观音像“慈悲、雍荣” 蕴含着救世的宗教情感,四大天王所持法器喻义“风调雨顺”等。合理的象征性造成设计的深层语义,增加了创作的意味。②意境美。佛教寺院香烟缭绕、佛相庄严,本身构成了一种宗教的信仰意境。木鱼、梆子、晨钟暮鼓,更增加了悠远静谧的神奇美感。密宗的宗教仪规,禅宗的“顿悟”、“不可言”都蕴涵着这种神秘的深邃意境。意境“这个范畴源出于佛学,乃是无庸讳言的”[3]。宗白华认为意境是以万物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
反映”。[4]意境引导人生的感悟。象诗词一样,佛教的意境营造也具有净化心灵、激发情感思绪的作用。对设计而言,象征美可界定为“物境”的较低层次的美的感受方式,而意境美强调的是“心境”的更深层次的美。③融摄美。这种美表现在佛教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调和性方面,即儒道释“三教合一”。佛教的文学艺术、书画艺术、造像艺术并非独树一帜,而是与其他文化形式相融合,如王维等人的禅味山水诗、怀素的草书,八大山人的画等等。融摄美是文化的和谐美观,也是突破文化定势的一种美学思路。借鉴传统,设计要从佛教文化的融摄美中,兼修并蓄传统文化的精神涵义,寻求人们共通的情感需要。
设计中的佛教文化要素
“设计”是一个大范围的概念,作为一门要探求生活中“美”的存在的艺术,设计不仅要从构成、法则等手段上寻求,同时对文化、对其它艺术形式的理解与认识也是不可或缺的重心之所在。作为设计师,不仅要有在专业技术方面的权威,同样也要有人类社会学的理解力。按梁思成“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艺术的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5]。我们提炼文化的质素,通过人文研究不断生发对美的新感知,并用以驾驭技术方法,而创造特殊的富于风格情趣的产品、动漫或环境,是设计创作的根本途径。
佛教文化讲求的是“明心见性”,即去恶、扬善、净化心灵,认为认识最大难度在于了解“名相”背后隐含的实相。所谓“名相”,指用耳朵能听到的为“名”,用眼睛能见到的是“相”,概指一切事物给人留下的印象以及人们对一切事物的感性认识。可以比拟为认识的观念层次,规范化而言就是“概念”。当然这种“名相”所表现的不仅是听觉和视觉的,它也包括嗅觉、味觉、触觉和意识所能感知的对象,用佛学概括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六个方面统称“六境”。
佛学认为“概念”是不确切的。如“人参”,我们的思想里会联想到一种滋补物品,但人参同样也是毒药,如它同中药五灵脂相混时。所以概念随情况变化有其不可靠的一面,认识事物不能被表面的、有条件的情态所迷惑。设计过程中,从调查到构思,所接触与考察的都是这“六境”,如何不为这“六境”所惑,探讨设计的根本所在,就是设计所不可避免的问题。就象座椅的设计,各人的座姿不同,很难去定义什么是“舒适”与“不舒适”,设计就只能以规范人的特定行为来进行。设计中有很多的调查结论与思考结果是很吸引人的,但如果与设计的本意及目的性无关都是不能采用的,就是说不能为其所惑。更重要的,是一般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固定、机械的方面,如钢铁就是冷冰冰的、坚硬的,塑料就是有易碎、易折的缺陷。但对设计师而言,正是要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事物。钢铁可以做成柔软的东西吗?塑料能耐压吗?回答是肯定的。设计工作是一创造性活动,决不能被事物表面的“名相”所惑,导致思维僵化、呆板。
佛教的人生态度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也就是与世间保持“不即不离”的中道思想,将“出世”与“入世”相结合,单纯“出世”的思想,本身是不可取的。从设计而言,作为大众艺术的一种,不仅要“媚俗”,也要“出俗”,在多数人可欣赏、可接受的条件下,营造美的境界,引导人的精神状态、思想认识及观念形态。
佛教中的人文思想充满思辨性,历史上对文学、艺术都有深刻的影响,如意境、顿悟的美学理论。在当代条件下,设计的应用艺术形式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更多的发展理论。
佛教器物佛教仪礼中的器物很多,如木鱼、钟、磬、蒲团、香炉等等,难以尽述,只能以木鱼为代表进行探讨。
木鱼是僧尼诵经化缘时敲击的法器,中间镂空,刻木为鱼形。木鱼为什么要刻成鱼形呢?这是因为“鱼昼夜常醒,刻木象形击之,所以警昏惰也。”(《百丈清规·法器章》),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623cf1efad6195f312ba6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