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马太效应的典型案例》,欢迎阅读!
马太效应的典型案例
网络旅游业的马太效应是非常明显的。
在“搭便车杀人事件”爆发后,许多网民谴责滴滴。王传军也在微博上删除了滴滴。转发微博的网友们充满了愤怒,并掀起了一波卸滴滴的风潮。但如今,滴滴仍占据着旅游市场90%以上的份额,其地位不可动摇。
出行这事儿分为供给端和需求端。供给端就是出行服务的提供者,比如司机,比如单车;需求端就是我们这些用户,或是打快车,或是坐专车。 先从供给端来说,无论是快车司机,还是专车司机,他留存在一个平台上相关性最大的指标是“接单数量”,也就是他最看重的是能从这个平台上赚到多少钱。至于需求端,乘客留存的最关键指标是“完单数量”,也就是能不能打到车。 马太效应例子
我们按照这两个指标分析一下。对于司机来说,他的最优策略是同时下载几个互联网出行平台的APP,但不久之后就会发现大平台的单子多,也愈发地依赖像是滴滴这样的巨头平台。如果他懒一点,怕麻烦或者是嫌手机费电,那他直接用一个滴滴就好了,反正对收入也不会产生什么大的影响。 马太效应例子
对乘客来讲,他可以下载几个出行APP,如果有出行需求时,他可以同时开启几个APP下单,最终哪个APP有人接了就用哪个。慢慢他就会发现,滴滴这样的大平台总是可以满足他的出行需求(毕竟司机都依赖滴
滴),那他就会从其他平台流失,成为滴滴的忠诚用户。 马太效应例子
也即,司机依赖滴滴,因为它单子多;乘客也依赖滴滴,因为它能叫到车。所以在互联网出行行业,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非常明显。 当然出行行业的马太效应也不是不能突破,国外就有uber和lyft的例子。但这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uber也是因为杀人事件遭到了人们的口诛笔伐,又因为一些策略上的失误丢失了不少市场份额,使lyft崛起。
而对于滴滴而言,一方面它具有“后发优势”,可以尽量避免踩uber踩过的坑,另一方面中美商业环境不同,人们的出行习惯也不一样。可能国外的人更喜欢提前预约,而预约到出发之前较长的时间可以给小平台更多的策略空间,使乘客在小平台打车也有很好的体验。也有可能国外的用户对待垄断企业的反感程度比国内用户更强烈,甚至可以让他们忍受叫不到车的恶劣体验。
神州专车应该算是小规模突破了出行行业的马太效应。它的客单价很高,将市场限定在一部分高端用户中,给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很好地平衡了司机的“接单数量”和乘客的“完单数量”。不过,专车市场规模毕竟小,很难挑战滴滴的霸主地位。
对于国内出行市场而言,滴滴的强大不见得是件坏事儿。以前只有出租车的时候,打车难、打车体验差确实是个常见的问题。但是有了滴滴之后,这个问题确实改善了许多。法律、行政监管可以节制这个出行行业的巨头,让整个市场更良性,更健康。真正在破坏这个市场的,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5c3ba20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