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教育随笔1

2022-07-20 21:31: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校长教育随笔1》,欢迎阅读!
校长,随笔,教育


詹校长教育随笔:给孩子的心灵以滋养



孩子们失去了太多太多

旧时一首叫做《秋季远足》的校园歌曲曾经令我浮想联翩:

爱这秋高气爽,爱这风清日朗,远足同把歌儿唱。平田黄稻初熟,小溪绿水澄亮,青山红树,描出好模样。走出一个村庄,又进一个村庄,难为鸡犬迎送忙。村畔牧童高唱,空中野鸟低翔,兴尽归来,落日已昏黄。

这首歌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静态的平田黄稻、小溪绿水、青山红树,看到了动态的鸡犬奔忙、牧童高唱、野鸟低翔,还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快乐的孩子,看到了他们内心的清纯和美好。我反复想:我们有没有、能不能给现今的孩子们以这样的快乐;我们有没有、会不会给他们的心灵注入这样的感受和情趣呢?当我们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考试和分数上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孩子们被剥夺了太多太多的东西?我以为,多年来应试教育盛行导致的急功近利,不仅形成了一种庸俗的价值观,而且直接改变了一些人的思维习惯。这足以使我们自己都对蕴含在身边的美视而不见,更遑论拿什么去熏陶、影响孩子们,让他们懂得什么叫做真善美?教育者的麻木不仁,将带给孩子们些什么? 比“传道授业解惑”更高的境界

每个孩子的心灵中都拥有一片纯净的蓝天,我们的责任是百倍地珍惜它,断地滋养、呵护它,而不是窒息、摧残它。那些郊野小路上的孩子之所以令人羡慕,就是因为他们得到了这样的呵护和滋养。遗憾的是不知从何时起,这一切竟逐渐远离我们。我还记得一次上课铃响了,一群满怀好奇和喜悦聚集在鸟巢下的孩子被老师板着面孔赶回教室的情景,为此我痛心不已,“小题大做”,专门在全体教师大会上呼吁老师们从今多多珍惜孩子们的童真和爱心„„

我一向认为,我们对下一代的责任,不仅仅在于教他们识多少字、掌握多少本领,而是赋予他们一个健全、完美的性格。他们应当有健康的心理,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有适应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能力,有美好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人生追求;他们应当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应当善于明辨是非、心地善良、疾恶如仇,应当善于发现美、感悟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有了这一切,他们就将成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一个快乐而幸福的人;有了这一切,难道我们还要担心他们能识多少字或是学会哪些本领吗?

很久以来我一直对“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定义表示怀疑,我以为,不突出强调教师人格魅力的作用,就不能真正道出教育之三味。曾有一位老师满怀激情,在黑板上给孩子们写了一句话,请同学们读:“我是最棒的!”她说世






界上最稀少、最珍贵的就是“我”,一定要塑造好这个“我”。你们每个人在老师的心中、父母的眼里都是最棒的,请同学们把这句话写在你最能看见的地方,时时提醒自己,时刻保持最佳状态。她让学生写前边同学的优点,作文的形式用具体事例写,教育他们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学会欣赏别人。于是,郭英侠写前边的李薇,题目叫《钻石》,贾蕙写靳茜茜题目叫《跳动的水晶》,段雪菲写郑晔《众人皆醉他独醒》,侯超写孙伟《平凡·伟大》从不同角度写别人的优点。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讲曹禺的《雷雨》片段,他只是简单交代了一下故事的背景然后着重给孩子们挖掘了对话中的潜台词,听得大家兴趣盎然。结果不出几天,几乎全班的孩子都找来《雷雨》通读,有的还读了《日出》和《北京人》。所有这些,没有一个人、一件事是直奔考试那个目标而去的,其结果倒像真的应验了“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这句话。 谁来关心孩子的趣味和价值观

用“欲速则不达”来形容我们当今教育界某些急功近利的做法未必准确,而二者或许可以部分周延。我们教给孩子们这种发挥题怎样做,那类选择题怎样判断,结果是彻底倒了他们学习的胃口;我们靠说教要孩子们这样、那样,口头上教他们学雷锋,而自己却对此毫无兴趣,其结果可想而知。而另一种“潜移默化”倒是影响深远———有检查团要来,老师就教孩子们怎样说、怎样表演,师之间为暗自争斗较量而给孩子们面授这样那样的机宜„„

中央电视台曾报道了三名15岁少年为了寻求刺激,一连三次趁月黑风高之夜在街巷里故意纵火焚烧居民住所,终被送上少年法庭的事件。据说这三个孩子平时表现品学兼优。无独有偶,据说轰动全国的中学生弑母案的凶手平时也是“品学兼优”的。我真不明白,我们的“品学兼优”的标准是什么?一个人连对自己的行为都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能算是学得好吗?我看我们当今教育的可悲之处也恰在于此。

维克多·雨果说过:“我们不能要求人人都成为圣人,因为那是特殊的情形;但是做一个正直的人,那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循的常轨。”有人把这个原则称之为“做人的底线”,可是我们的一些为人师表和为人父母者居然长期无视这条底线,而固执地拿考试分数和“听话”、“上课不做小动作”之类的标准来评价学生,以致人被杀死了,房屋被点燃了,“一贯品学兼优的人”一夜之间成了杀人放火的罪犯,我们还是不肯怀疑自己心目中那个“品学兼优”的标准!试问作为一名教师和家长,我们关心过孩子的趣味和爱好吗?关心过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吗?关心过他们心目中的价值观吗?

哲学家罗素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应当是“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鉴赏能力”,是“促进人们自由无畏的求知勇气和求知过程中慎重而缜密的科学态度,






培养人们的同情心和创造精神”。我相信美好的艺术体验和生活情趣不仅会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还会使人变得聪颖敏锐而富于创见。而趣味和价值观的形成更多地依赖于潜移默化的作用。

要给下一代以“大智慧”和“真修养”

过多的功利主义使我们常常看不见它们之间的关系,使我们无视或降低罗素提出的这一标准,其结果就是“造就”出一批聪明但没有智慧、有知识而没有思想、文化而没有教养的人来。有前者而没有后者,就好像一个人有躯壳而没有灵魂。

我有一个可怕的假设:如果那几个无端点火焚烧民居的孩子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德国,或生在文革时期,他们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他们现在没去放火,比如客观条件没给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他们就可以继续做人们心目中那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他们的性格畸变并不因他们做了哪件事或没做哪件事而存在或不存在。因此即使他们现在没有做,却保不住将来某一天会做;即便有一天他们长大“成熟”了,不会再去做“低级”的蠢事和坏事,却保不住他们不会去做“高级”的蠢事和坏事。

教师之于学生,绝不可以等同于一般的“师傅”之于“学徒”的关系;教育的真正使命应当在于让我们的下一代获得“大智慧”与“真修养”。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必须更多地依赖潜移默化的作用,靠单纯的“传授”和“说教”,其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衷心地期望,我们日后的教育少给孩子的耳朵里灌注硬邦邦的概念,多引些“活水”去滋润他们饥渴的心田。那样,我们的孩子就有福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5c09e4369eae009581becd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