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贝雷尔森》,欢迎阅读!
伯纳德·贝雷尔森
一、简介。
(1912-1979),美国社会学家,是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在进行伊里县研究时的重要合作者。他曾经做过报纸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并推动了内容分析法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代表作有《没有报纸意味着什么》(1949) 二、贝雷尔森与传播学 (一)传播的定义:
符号说:“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通常称为传播。”——贝雷尔森和塞纳 (二)受众的动机和目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受众研究理论:社会关系论
1、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的效果。通过分析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或这种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它的最大特点是把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最早对广播节目的“使用”开展研究的是赫尔卓格;最早对印刷媒介的效用进行研究的是贝雷尔森。
贝雷尔森对印刷媒介进行“使用与满足”研究,1940年,发表文章《读书为我们带来什么》他指出受众的4种动机分别是: ①实用动机②夸耀动机③休憩动机④逃避动机
1949年,他对纽约8家主要报纸的罢工进行了调查,写成《没有报纸意味着什么?》研究论文。根据调查结果, 他总结了人们对报纸的6种利用形态:
①获得外界消息的新闻来源 ②日常生活的工具 ③休憩的手段
④树立社会威信的手段 ⑤社交的手段 ⑥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他的研究使得使用与满足理论具备了新特点:
①对“使用与满足”的形态进行系统的定量定性研究。有严谨的调查分析程序,排除了研究人员的主观随意性。
②重视对受传者使用动机产生的社会条件的考察。 ③加强了对“使用与满足”过程的理论总结。
其中,贝雷尔森1949年“失去报纸意味着什么?”的研究,把传播效果同社会文化和群体规范联系起来,把基点放在宏观的社 会文化、规范和价值上面,认为在观众、媒介和较大的社会系统间存在着一种整体关系。核 心观点是:观众依靠媒介信息满足需要和达到目标,观众可以不同程度地受媒介影响,其所 受影响由他们对媒介的依赖性决定。它的传播效果表现在讯息传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作 用于受传者,使其有意无意地接受着讯息,并按社会文化规范作出解释 2、社会关系论
社会关系论是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和卡茨等人的研究成果。他们认为,个人差异论和社会分类论都忽视了受众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对于受众研究是极为重要的。受众的社会关系对受众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受众的媒介接触中,社会关系经常既能加强也能削弱媒介的影响。事实上,媒介的效果经常为受众的社会关系所削减。社会关系主要包括人际网络、群体规范和意见领袖等,具体到受众的社会关系则主要有他们所处的工作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各种非正式的群体等。社会关系论为大众传播和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结合点,而结合的桥梁就是社会关系。
此外,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等人对1940年美国俄亥俄州伊利县的总统选举进行的调查,发表调查报告《人民的选择》,提出了“两级传播”、“舆论领袖”等理论。在报告中指出:①来自媒介的信息首先抵达舆论领袖,然后由舆论领袖通过人际传播传递给受其影响的 追随者。这个过程被称为两级传播(两级流动传播)。 ②在影响选民的投票决定方面,人际传播的影响似乎不仅比大众媒介更经常,而且更有效。认为传播主要是维护或强化,而不是轻易地改变受众的原有态度。当只有一种观点垄断了媒介,或其他中介因素不起作用或也起促进作用是,媒介才可能有重要的社会效果。
(三)传播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最早产生于传播学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学者H.D.拉斯韦尔等人组织了一项名为“战时通讯研究”的工作,以德国公开出版的报纸为分析对象,获取了许多军政机密情报,这项工作不仅使内容分析法显示出明显的实际效果,而且在方法上取得一套模式。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发表《传播研究的内容分析》一书,确立了内容分析法的地位。真正使内容分析方法系统化的是J.奈斯比特,他主持出版的“趋势报告”就是运用内容分析法,享誉全球的《大趋势》一书就是以这些报告为基础写成的。 1、定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54dbbdff5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