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中国典籍外译》,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中国典籍外译
作者:郭娇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5期
摘 要:今天的中国典籍外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发挥了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也存在诸多不足和挑战。本文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寻求切实有效的策略,期望能给典籍外译工作的进步带来帮助。 关键词:典籍外译;作用;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1 1.引言
据《辞海》和《孟子》的阐释,“典籍”主要有两个义项:一是古代的法典制度;二是重要的文献书籍。最早译介到西方的中国典籍是孔子和老子的著作,但中国典籍远不只儒家和道家的作品。从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到元剧散曲、明清小说等,都有大量值得翻译的内容。 2.中国典籍外译的作用 2.1 传播中国文化
做好中国典籍外译,是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的必由之路。以古代戏剧为例,上世纪末《牡丹亭》引起了西方的注意,演出《牡丹亭》的剧种昆曲被列入联合国公布的第一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来奄奄一息的昆曲又一次在国内外振兴起来。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丰富的文化。赫哲族《伊玛堪史诗》、壮族《麽经布洛陀》、达斡尔族《少郎和岱夫》等都已开始逐渐被译成英语。少数民族典籍外译俨然也已成为中国典籍外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2丰富世界文化
典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结晶,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是各国人民都能共享的财富。但由于语言障碍以及意识形态差异,长期以来西方对中国古代文化知之甚少,因此有计划地把中国典籍翻译成英语需要不懈努力、长期积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尤其是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中译英”越发重要和迫切。中国典籍,浩瀚如海,灿似珍珠,把中华民族富有特色的文化精髓译成英语,让世界更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参与全球文化交流对充实人类文化极其重要。 3.中国典籍外译的发展现状
中国典籍外译本来是个冷门方向,但近年来该领域的翻译实践者、理论研究者、学科教学者层出不穷,古典散文、诗歌、戏剧、小说外译等各领域齐头并进。
2009年,王宏印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一书问世,这是国内第一部全面训练中国文化典籍外译的教材,为英语翻译硕士和中国典籍外译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为翻译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然而,反观文学翻译作品的发行数量、出版种类等指标,不难发现中国文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仍是任重而道远。 4.中国典籍外译的原则和措施 4.1中国典籍外译的原则
中国典籍外译,应由中国译者还是海外译者来做呢?有人认为应由译入语国家的译者来做。按照读者接受论,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英语国家的译者在构思上更符合当前读者的思维习惯,在语言上也更贴近他们的使用习惯。不过,翻译的好坏不能以国籍一概而论,最终是译者的语言和文学素养决定了作品的成败,只有大师才能译出佳作。
当然,衡量翻译作品的标准各有不同:从译文更贴近原文的意境来看,中国人翻译中国的典籍也许更加自如;以译文更符合读者的习惯来讲,由英语国家的人翻译也许更加地道。因此,培养本土翻译人才固然重要,而发挥外籍译者的作用同样关键。无论如何,典籍外译都应该保留民族文化的特性,我们必须保护好自己的语言,切忌“扬眉崇外”。 4.2中国典籍外译的措施
典籍外譯既需国家的政策扶植,又要译者的辛勤耕耘。“中译外”翻译人才是决定中国典籍走出去成败的关键。清末民初以来,西方著作被大量引入中国,但中国自己译出的作品却寥寥无几。因此,中国需要更多的许渊冲、杨宪益这样的“中译外”大家。
海外学者译介中国文化的历史由来已久。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不能忽视瑞典翻译家陈安娜的功劳,她把《红高粱》《生死疲劳》等翻译成了瑞典语,架起了中瑞文学之间的桥梁。
近年来,国内出现了一股“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声音,我国在各国举办“孔子学院”,出现了一阵汉译英的热潮,其中不乏民族主义的情怀和输出中国文化的期望;从温家宝总理到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近平主席引经据典之语频出,更是证明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典籍外译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长期的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5.结语
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渴望了解中国,包括中国的典籍,“汉译英”成为了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我们要抓住机遇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元素。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典籍外译自然成为文化传播和交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已是国内外翻译界所达成的共识。当前的中国典籍外译工作亟需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放眼世界,立足本土”精神的指导下,各方应该共同努力把中国典籍外译的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陈梅, 文军. 中国典籍外译国外阅读市场研究及启示[J]. 外语教学, 2011(4):96-100. [2]黄中习. 中国典籍外译事业: 机遇与挑战[J]. 宁夏社会科学, 2008(5).
[3]王宏. 中国典籍外译: 成绩、问题与对策[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2(3):9-14 [4]汪榕培. 为中国典籍外译呐喊[J]. 中国外语: 中英文版, 2006, 3(1): 66-66. [5]汪榕培. 中国典籍外译[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6]姚婧. 近五年中国典籍外译研究概况[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 28(1):123-12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50ee40c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