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中的“啸”

2022-07-21 07:19: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文中的“啸”》,欢迎阅读!
古诗,文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古诗文中的

作者:张斗和

来源:《中学语文(学生版)2013年第06

是人撮口发出的一种悠长而清脆的声音。东汉许慎在《说文》中这样解释:啸,吹声也。从口,肃声。他认为,是吹气之声,类似于今天的吹口哨。西晋成公绥《啸赋》描述道:动唇有曲,发口成音。

吟啸之风俗较为古老,最早可追溯于《诗经》。《诗经·召南·江有汜》: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诗经·小雅·白华》:啸歌伤怀,念彼硕人。这两首诗中,女主人公都是借抒发遭遇遗弃后的痛苦和愤懑之情。

魏晋时期,进入一个黄金时代。魏晋文人提倡放达,风流倜傥,崇尚虚无,消极避世,雅好长啸。

据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谢安隐居东山时,曾携友临海观潮,风气潮涌之际,友人们非常恐惧,唯有谢安吟啸自若,凸显出魏晋那种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名士风范。 《晋书》记载,王羲之之子王徽之喜好竹,听说吴中一士人家有一片好竹林,便专程驰车前往观赏,进入竹林,他先是一番吟咏,继而就长啸不已。王徽之在大庭广众下长啸当歌,反映出了魏晋名士超凡脱俗的孤傲清高情怀。

孙登和阮籍是东晋时期最有名的长啸手,《世说新语》云:阮步兵啸,闻数百步。玄龄《阮籍传》也说(阮籍)嗜酒能啸,并形象地描述另一隐者孙登之啸声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可以说,这时的,成为文人隐士最有特色、最让人回味的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其声忽高忽低,或讽或怨,情态万状,变化不一。美妙神奇的,成了一种既可泄愤又不会招祸的特技。

出现在魏晋以后的诗词中,自然就能承载诗人的情感。变化多端的啸声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感情。

能抒愁苦、悲愤之情。

曹植《杂诗六首(其三)》:西北有织妇,绮镐何缤纷!明晨秉机杼,日晷不成文。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这首思妇诗写得缠绵凄恻,哀怨动人。由于思夫心切,手巧的织妇不成文夜不成寐。孤独、寂寞、相思、离愁,一齐袭来,不禁发出太息悲啸。一声入青云悲啸,极尽夸张之能事,突出了思妇内心难以遏制的痛苦和悲愁。

陆游的《霜风》中身老啸歌悲永夜,家贫撑住过凶年一句,营造出一种悲伤的气氛。诗人身已老,家境衰败又遇凶年,只能无可奈何永夜啸歌,真可谓长啸当哭,催人泪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4cf6bb6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f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