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伯牙鼓琴》原文》,欢迎阅读!
《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海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翻译: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的是高山。钟子期高兴地说:“弹得真好啊! 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泰山!” 过了一会儿,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 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 钟子期患病死了,伯牙心里非常悲伤,他把琴打破了,把琴弦也扯断了,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认为世上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
《伯牙鼓琴》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段感人至深的音乐故事,以其深邃的情感、独特的人物形象和富有哲理的内涵,长久地吸引着读者。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和相互的理解,正是“知音”一词的最好诠释。
文章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听之”总领全文,将两人的关系定位于音乐和听众的关系。俞伯牙的琴声,其实就是他内心世界的直接反映,而钟子期则以他敏锐的感知和理解,听出了琴音中的情感和意趣。这种深入的理解和共享的情感,无疑使他们的关系超越了一般的音乐和听众的关系。
在故事中,俞伯牙的琴声充满了丰富的情感和意趣。他的琴音不仅仅是音乐,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而钟子期则以其敏锐的感知能力,听出了琴音中的情感和意趣,从而与俞伯牙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共鸣。这种深入的理解和共享的情感,正是“知音”一词的最好诠释。
故事中的两人都拥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形象。俞伯牙的形象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他的琴声充满了情感和意趣。而钟子期的形象则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他能够深入地理解和感知俞伯牙的琴声。这种独特的形象塑造,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感人。
此外,《伯牙鼓琴》还包含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内涵。比如,“人生最大的寂寞就是对牛弹琴”,这句话既表达了人们对找不到知音的无奈和孤独,也揭示了
人们对真正理解自己的朋友的渴望。而钟子期与俞伯牙之间的友情,正是这种渴望的最好体现。他们的友情超越了阶层、身份的差异,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友谊。
总的来说,《伯牙鼓琴》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和相互理解。故事中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他们的形象鲜明、独特,他们的友情深邃、纯粹。而他们之间的理解和共鸣,正是“知音”一词的最好诠释。《伯牙鼓琴》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真正的友情和相互理解是很难得的,需要我们去珍惜和呵护。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4be69f832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