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史学观点来看《哈姆莱特》

2023-03-27 17:28: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以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史学观点来看《哈姆莱特》》,欢迎阅读!
哈姆莱特,史学观点,马克思主义,美学,来看
以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史学观点来看《哈姆莱特》

08中文综合班 王文剑 2084050071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基于唯物史观的,是用发展的观点来看文艺作品的,并且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同样遵循文艺本身的艺术性,因此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总原则是美学和史学的观点。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活动既是历史活动,又是审美活动。换言之,历史是审美意义上的历史审美也是不脱离历史的审美。文学就是把历史活动和审美活动融为一体。这种统一不是完全均衡的,而是有所倚重和倾斜的。这种倚重和倾斜也必须是合理的、适度的,如果超越了自身的限制和范围,必然会造成错误。如果脱离审美单纯独立地强调历史因素,能导致庸俗历史学和庸俗社会学的倾向;如果排斥历史不恰当地夸大审美因素,可能导致“审美至上主义”或“纯审美”,这两种极端都是不可取的。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和史学相统一的文艺理论观是科学的、可取的,它对于指导文艺正确发展是有着十分重要作用的。下面就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文艺理论来对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莱特》进行探究。 一. 美学角度

主要从结构、语言、人物形象和剧本的矛盾冲突这四个方面对《哈姆莱特》进行美学解读。

1. 结构复杂有序。全剧共分五幕二十场,更换将近二十个地点,大小人物二十余个,结构可谓纷繁复杂,但是作者却能抓住一条主线——哈姆莱特为父报仇——使整部戏剧条理清晰地层层递进。通过这条主线,将各个人物之间的冲突清清楚楚地展现给观众。

2. 诗歌化的语言。首先是大量运用隐喻。隐喻是莎士比亚的戏剧中运用得比较多的一种语言艺术手段。在莎士比亚剧中,许多台词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易于理解,其实其中暗示的意义却是非常深刻的,这成为莎剧一个显著特征。例如《哈姆莱特》第五幕中有两个丑角在为奥菲利娅掘墓,同时插科打诨,互开玩笑。

小丑甲:要数家世,也再没有比中园子的、挖沟的、掘坟的这三家更古的了。他们都继承着亚当老祖的行业。

小丑乙:亚当老祖也是个世家子弟吗?

小丑甲:自然要算,他在创立家业方面很有两手呢。 小丑乙:他有什么两手?

小丑甲:怎么?你是个异教徒吗?你的《圣经》是怎么念的?《圣经》上说亚当掘地;没有两手,能够掘地吗?„„

埋葬死人,本是一件很沉重的事情,两个掘墓人却在开玩笑,将神圣的“家世”和普通的“两手”联系在一起,其效果绝不仅仅是插科打诨的笑料。这反映了人间冷暖。 其次是合理运用象征手法。莎剧人物常常是用作者的语言形象说话的,因此从人物语言中频频出现的比喻里,会找到很多表现人物心理特征的材料。如第三幕第一场中,奥菲利娅这样形容哈姆莱特:“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象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发疯一事的痛心,就好比以为音乐家听到


不和谐的音乐般痛苦。又如第四幕的第六场,国王对莱欧提斯说:“爱象一盏油灯,灯芯烧枯以后,它的火焰也会由微暗而至于消灭。”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是恒古不变的。但在国王克劳狄斯心目中,它却是如此卑微。难怪他在手足之情和利益的天枰上失衡,残忍地把兄长杀掉。

3. 人物形象。首先是人物有主有次。全剧共有设二十余个人物,但主要人物只有九个,他们是推动故事不断向前发展的主要人物,所以着墨更多,刻画更细致。但是,并不因非主要人物而暗淡无光,其他次要人物对情节发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时甚至有很大的潜在力量,例如两个掘墓小丑的对话暗示黑暗的现实。其次是人物高超的心理描写。这一点集中在哈姆莱特的身上。第三幕第一场中,“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哈姆莱特内心强大的仇恨与自己无力与敌人抗衡时发出的痛苦的哀号;第三幕第三场中,哈姆莱特见到克劳狄斯在祷告的时候试图动手杀掉他,但“不,那还要考虑一下,:一个恶人杀死我的父亲;我,他的独生子,却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啊,这简直是以恩抱怨了。”更加表明了哈姆莱特对敌人的痛恨。同时也使他失去一次很好的机会,预示他的悲惨结局。

4. 尖锐的矛盾冲突。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这部戏剧所设的矛盾冲突表现得十分尖锐,主要是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的矛盾,而与克劳狄斯同党的人物又有许多,所以间接引出哈姆莱特与许多人物的矛盾冲突。在这些矛盾表现最突出的当属最后一场了,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决斗,克劳狄斯利用雷欧提斯杀死哈姆莱特反倒弄巧成拙害了自己最终以哈姆莱特、克劳狄斯、葛特露、雷欧提斯的死亡告终,这是所有矛盾积累的结果,也是哈姆莱特与敌人斗争的结果,但它是一个悲剧的结果,这也是这部戏剧高人所在,因为哈姆莱特的性格以及当时的环境注定他是一个悲剧的人物。 二.史学角度

“史学的观点”是指文艺批评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批评家要把作家及其作品放在特定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作历史的、阶级的具体分析。

首先,主要人物应是一定阶级和倾向的代表,也是他们时代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来源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借用丹麦的一个古老故事来反射英国当时社会环境的一部作品。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冲突其实质是资产阶段人文主义者同新社会邪恶势力,人文主义思想与现实社会尖锐矛盾的反映;同时也反映出人文主义思想在社会的普及,以及哈姆莱特的内心对于自由和理想的渴望。

第二,构成情节基础的矛盾冲突必须体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悲剧实质上是历史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哈姆莱特没有自己的生活,他的活就是为父报仇,可以说是孤身一人与以克劳狄斯为首的敌对势力作斗争,从莎士比亚所要表现的现实来看,是势单力薄的人文主义者与封建顽固势力的斗争,这是一个历史的必然,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们只能作为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有价值的牺牲品。

最后,艺术的展示鲜明的历史背景展示人物生活于其间的极其生动丰富的社会历史境。哈姆莱特极度渴望手刃敌人但却充满着困难,因此内心中充溢无尽的痛苦,使他常常无声的哀号,却又无人倾听;克劳狄斯杀兄娶嫂、篡夺王位的恶劣行径;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为私利帮凶害友;葛特露不念旧情,两月另嫁他人等等这些深刻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黑暗现实与丑陋的人性。

恩格斯称“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此标准将大大有助于我们对一部文学作品的把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4a9e701a6c30c2259019eb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