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林黛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深印人心最具艺术魅力的女》,欢迎阅读!
浅谈林黛玉形象
林黛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深印人心最具艺术魅力的女性形象之一,多少读者为之失去平静, 为之一掬同情之泪;批评家则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着这个让人动情让人无法忘怀的文学典型, 只要一提起她的名字, 就仿佛嗅到一股芳香, 并立刻在心里引起琴弦一般的回响。林黛玉象高悬在艺术天空里的一轮明月, 跟随着每一个《红楼梦》的读者走过了他们的一生。人们永远在它的清辉里低徊沉思, 升起感情的旋律。古往今来,文学作品中多愁善感的女子数不胜数,却很难找到可以同林黛玉相提并论的人物。林黛玉不仅是《红楼梦》的第一女主人公,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第一女主人公。她的身上体现着本民族文化的内涵,凝聚着本民族文化的精髓。透过这个艺术形象,会使我们对生活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们简单探析一下林黛玉形象的文化蕴涵。 一 传统的价值观念 1.花的灵魂
同《红楼梦》的人物形象是以女儿为轴心的情况相对应, 作家创造了一个以花为中心的意象群。只要稍为熟悉《红楼梦》的读者,随口就可以举出一串:牡丹———宝钗,玫瑰———探春,海棠———湘云,老梅———李纨, 桃花———袭人, 荼縻———麝月,莲藕———香菱, 蔷薇———龄官, 兰花———睛雯,榴花———元春,芙蓉———黛玉„„这里要着重探讨的是,象征着林黛玉形象的芙蓉花。芙蓉花是曹雪芹最爱的花。因为芙蓉花,清姿雅质,妩媚娇嫩恍若仙子,它们娇羞中有几分英气,富丽又蕴藏些许幽雅,给周围的环境抹上一派温暖的色调。古来有很多咏芙蓉的名诗,宋代诗人郑域十分喜爱芙蓉花,曾写道“ 若遇春时占春榜,牡丹未必做花”( 见郑域《木芙蓉》) ,认为芙蓉要比牡丹美艳。元代也有一个爱芙蓉的诗人蒲道源,他笔下的芙蓉娇羞可爱:“ 午醉未醒全带艳,晨妆初罢尚含羞”( 见蒲道源《转观芙蓉》) 。从这几句诗便可以看出芙蓉的美和古人对芙蓉的推崇。曹雪芹把黛玉与“ 风露清愁”的芙蓉并称,这是赞赏她不入俗眼的花中逸品,遗世独立、满怀幽怨、高洁而又有风骨。通过芙蓉丰满的形象和蕴意,曹雪芹再把芙蓉与黛玉并称,我们脑中便有了一个衣袂飘然,眼波流转,灵动独立的实实在在的黛玉,黛玉拥有了所有芙蓉的品德,并有了更高的升华。芙蓉在世人眼中已是绝世仙葩,曹雪芹利用“ 以花喻人”,不多费一笔一墨就达到了写黛玉为绝世仙葩的艺术目的。在林黛玉形象的背后是荟萃了花的精英和寄寓着美的理想。“ 花的灵魂”林黛玉当之无愧。 2.诗的意蕴
历来有钗黛并举的看法,有人说,宝钗做人,黛玉作诗。确实在大观园众多富有才华的少女中,林黛玉是最具诗人气质的。一个优秀的诗人,创作自觉、感悟力和才华缺一不可。薛宝钗缺少创作自觉,湘云感悟力不强,宝玉才华方面虽高于世人,但伏首于众裙钗。由此看来,只有林黛玉既有敏锐的感悟力,又具备足够的才气与创作自觉,因而她最具诗人气质。她把作诗作为抒发情怀、寄托理想的唯一手段。林黛玉的诗词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她的那些诗作与那些传世佳作一样具有感人的魅力。其中最著名的是《葬花辞》。第二十八回宝玉听到了她的《葬花辞》“ 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可以看到这首诗带给贾宝玉的震撼以及黛玉流露出的真挚情感。如果说宝玉的反应中还包含着他的欣赏习惯即不言炼字炼句词藻工拙,只想景想情想理,那么黛玉的葬花和她“ 一面低吟,一面哽咽”而作的葬花诗,都表现了这个少女的不同流俗的内心世界。如:“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1]133一腔愁绪,是黛玉的特殊处境和孤单生活织成的,咏花是为了喻人,落花的遭遇也是她自己的遭遇,如:“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这些诗句的魅力不是来自遣词造句, 而是来自诗中所表达的那种摧人肺腑的情感, 来自对生命无常青春不再这种人类普遍存在的失落感的高度概括。可见,林黛玉形象的文化蕴涵,不单是她名下的诗词最多,而在作家写出了她的诗人气质,用诗的方法展现她的内心世界,使林黛玉与诗同为一体。 (二)现代的价值观念
1.对人格尊严和爱情尊严的追求
黛玉对自己的价值似乎并不取决于自身的美质,而是取决于别人读自己的尊重程度。她的多疑善妒,常常含针带刺,以此表达她对平等尊重的强烈要求。周瑞家的分送宫花,别人都谢过收下,唯独黛玉发问:“ 是单送我一人的, 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呢? ”“ 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粗粗看去,黛玉确实挑剔、小器,透过表象,但可以感到她时时处处看重作为一个独立个性的自我,追求自由、自尊和平等。在这里,“ 惟恐被人耻笑去了”的自尊,已经变成了“ 惟恐被人小看了他去”的自卫。这种自卫,是环境变迁与门第差异在黛玉心灵深处的细微折射。从情景看,不是单冲着周瑞家的,实质上也是冲着薛姨妈与贾府的,她要借送宫花这件小事,称一称自己在皇室与侯门家庭称盘上的份量,这就是问题的实质。等到史湘云说唱小旦的戏子有点像她的时候,林姑娘的微嗔薄讥就变成了雷霆震怒。不过,她这一次注意到了身份,当时并没有发作出来,回到住处才连珠炮式地向情人倾泄:“ 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 ”“ 这一节还忍得。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 你安得什么心? 莫不是她和我玩,她就自轻自贱了? 她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平民的丫头,她和我玩,若我回了口,岂不是她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是你的好心,只是那个偏又不领你的这个好情,一般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你又怕她得罪了我,我恼她,与你何干? 她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 ”在这里,林姑娘把人格价值与门第价值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说得再也清楚不过了。比作戏子犹可忍,而把湘云看得比她高贵则是不可忍的。虽然这只是她的分析,宝玉并非此意。不过我们不要被黛玉的强词夺理所迷惑,其实最不可忍的还是把她比作戏子。她觉得自己的身份受到了侮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才如此发泄,这也正是她维护自尊心的一种鲜明的表现。黛玉在心中极力追求着自由、自尊和平等。林黛玉唯恐失去了宝玉,她不能容忍宝玉朝秦暮楚,拼命斩割宝玉与其他女性的依依情愫。然而,寄人篱下的林黛玉的爱是压抑的,沉重的,她的自尊不允许她主动向爱情的圈子迈进半步,甚至连宝玉借《西厢记》中“ 我就是那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而曲折的向她表白爱情时,她也“ 带腮连耳地通红”,指责宝玉“ 说这些混帐话”是欺负她。她自尊得给人一种空灵超脱之感,而正是这种自尊成了她在“ 一个个不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贾府洁身自立的保命伞。她的这种自尊又是脆弱的。母亲的早逝,父亲的新亡,把她孤苦伶仃地遗弃在这个世界上,仅靠了贾母的一丝血缘纽带的维系, 她才没有步英莲或妙玉的后尘。这种“ 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凄苦处境,怎不使她更加用自尊保护自己。她的敏感正是在这种自尊的基础上形成的。她敏感地注视着贾宝玉周围的天地,她怕宝玉“ 见了姐姐,便忘了妹妹”,她预感到宝玉的心有被宝钗白皙的脖子上的那把锁套去的危险,她不得不以各种方式去测试宝玉的情感变化。这是对感情的煎熬与试探。我们不能以“ 多疑”、“ 小心眼”等词去对处境艰难的林黛玉横加指责。因为正是由于黛玉这种自尊的性格,不时会出现一些误会和冲突。她怕失去,所以才格外敏感,她寄人篱下,所以她一直担忧自己的命运。一切的误会和眼泪,一半是因为儿女情长,一半是因为对自己的不确定,对宝玉的不确定以及对贾府的不确定。宝玉吐露衷肠固然使她温暖,但她又觉得不能用这种简单的方法接受。同时林黛玉的爱是深沉的,是发自内心最底层的。她爱贾宝玉是为了自己的心,为了这颗心,往往无暇顾及人言物议、庭训闺范。她不象宝钗那样刻意求工地把自己修养成封建文明的典范,也不象探春那小心翼翼地维持宗法家庭的主子威仪,自然更不必象凤姐那样为了权欲财势而机关算尽。“ 我为的是我的心”,何等单纯又何等执著,这就是林黛玉式的自尊,是不屈就社会规范不附带任何条件的真正的自我意愿。正因此,她比大观园中任何一个女儿都更加珍惜自身的价值并为维护爱情尊严和实现自身的价值而竭尽整个生命。 2.缺乏独立的生命意识与人格意识
曹雪芹尽管最爱林黛玉 但是对她也有委婉的批评 主要表现在六十三回黛玉抽到的那支诗签上 莫怨东风当自嗟 “东风 ”这个意向在中国传统诗词中往往用来代替家长, 最著名的就是陆游的《钗头凤》 “东风恶, 欢情薄” 用东风来代表他母亲,她不喜欢陆游的表妹唐婉逼迫他俩离婚 。在《红楼梦》 中有好几处“东风” 都代表家长 ,林黛玉父母双亡 ,感到自己年龄渐渐大了。埋怨外婆贾母,舅妈王夫人不大关心自己的婚事。曹雪芹在这里对黛玉有点批评的意思 不要埋怨家长 要叹息自己。 女人不能把自己的命运完全寄托在男人身上这就是黛玉的最大悲剧 而且也最具有现代意义。 由于她总把宝玉看作是自己的一切, 她的生活与命运就进入了非良性循环 她本来身体就不好由于担心 ,有时多疑 ,结果反而添病 ,反而离自己本来想得到的东西越来越远 所以一旦失去了宝玉她的生命之水就枯竭了 ,这个问题如果从林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45dc1aef46527d3250ce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