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中国传统乡土社会——读《乡土中国》

2022-04-25 21:27: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重温中国传统乡土社会——读《乡土中国》》,欢迎阅读!
乡土,中国,重温,传统,社会
重温中国传统乡土社会

——读《乡土中国》

李伯亮

1937214日,一个清华研究院走出去求学的学生写下了一部在中国社会学界极有影响力的书,这个对于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具有里程碑式的清华留英研究生就是费孝通,而这本书就是《乡土中国》,它和《江村经济》一道成了费老先生的代表性著作,或许对于现在的人,《乡土中国》的影响力要更大。别看它只有薄薄的不足百页,但它却讲出了两千年来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主要形态,大师功力之深,令我等后辈颇为敬仰。而我这个在乡村里长大的孩子也借这个读书的机会重温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情况,从一个更深的角度去看那些我们平时看似平常无奇的现象。

而重温中国传统的社会对于我们今日有何作用呢?我想这是大有裨益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可以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中国社会,李老师在这门中国新闻社会史的课上曾说过“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推理一下,今日的历史就是昨日的新闻,重温中国传社会,有助于我们学习昨日新闻时了解发生那段新闻的大背景,换句话说,学中国新闻社会史怎能不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社会?这是理所应当的。刚才是从个人小的方面出发的,大而言之,重温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人的传统心态,而且这种心态至今在许多乡村还发挥着一定的作用,重温昨日的社会,可以使我们更好的发展今日,规划明日。

在费老先生这本《乡土中国》里,“土气”“差序格局”“礼治”是费老书中描述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几个关键性的词语,下面就让我们顺着费老的思路看看中国的传统社会是怎样的。

中国在两千多年里都是一个农业国家,时至今日,中国的农民的比例还有70%左右,长期生活在乡村的人口还占总数的一半以上,而这一特点使中国的传统社会呈现“乡土性”,中国的乡下人具有“土气”的特点,他们聚居在村落里,很少流动,世世代代深深扎根在他们耕种的土地上,由于相对的孤立和隔膜,他们一直生活在熟人的社会里,接触着熟悉的环境,反复陶炼着礼俗和周围的事物,却很少学那些他们陌生的新东西,这些就构成了“土气”的特点,但是,在这个快速变迁、充斥着新事物的时代,由于代表以上这些内容,所以“土气”变成了一个贬义词,一个城里人对乡下人或对农民的蔑称。然而,费老却并不赞同对乡下人的鄙视,他从时、空两个方面通过“文字下乡”论证了其实乡下人一点也不愚,只不过是他


们所处的那个“熟人的”“定型的”“封闭的”环境使他们没有学习文字或新事物的需要或者条件。费老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包括自身在内的城里人的批判,和对乡下人的敬意。读到这里,我感触颇深,我就是个京郊农村来的孩子,来到市区上高中时,我确实原来的基础知识、接触的新事物要比城市里的孩子少一些,但这并不能说明我的智力水平怎样,后来我还不是考上了大学?而且还是清华,虽然比不上个别去哈佛或普林斯顿的,但在一般孩子里,这也算很好的了。而像我爷爷奶奶这样的村里的老人,这辈子不识几个字,但也平平静静的在村里过得很好,因为他们没有学那些新事物的需求,而我们也不能因为我们会了点新东西就去鄙视他们,这肯定是不对的。当然,在现在,这个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我们不能再不学新事物,但我们决不能拿这些后世今日的标准去鄙薄前人,这种做法无异于钱穆先生所批判的一些人学习了西方的制度后就用“专制黑暗”一笔抹煞了我历史的做法。

由于有了“土气”的特点,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相应的有别于西方的“团体格局”,是一种被费老先生称作“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而何为“团体格局”,何为“差序格局”呢?费老在《乡土中国》一书中给出了两个相当经典的比喻,“团体格局”就像在田里捆柴,“每一根柴在整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差序格局”就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得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两个比喻给人以画面感,确实生动易懂,时至今日,当孙立平教授在中国社会的课上讲这两个格局区别时,依然会沿用这两个比喻来解释。而费老对人伦的解释更是经典,伦“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得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而《中庸》中的五伦在费老先生看来,就是从己到天下一圈圈推出去。而根据这个从己出发的波纹理论,可想而知,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已“私利”为中心的,那么这就导致了我们的古人缺乏现代国家的概念、缺乏现代法治的概念,那么这个社会如何维系呢?靠道德,费老认为在传统社会中最基本的概念是那个有差等的伦,而“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正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所有的价值标准都超脱不了人伦;于是,符合等差人伦的长老统治就顺理成章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统治方式,而这种统治所形成的秩序便是符合传统(也就是社会积累的经验的礼治秩序,当然,礼也包含差等这一特点,在我国封建社会(指按照郭沫若先生的划分的封建社会)长期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中,这一特点便显得最明显,尤其是在《论语》中。从


“土气或者说乡土性”到“差序格局”及“人伦”概念再到“礼治秩序与长老统治”可以说,费孝通老先生眼里的乡土社会并没有“现代逻辑意识”,但是他的文章却是逻辑结构清晰的,令我等初窥社会学之人亦可理清其脉络,理解中国传统社会背后隐藏的东西。

然而,费老先生所讲的那个“定型的、孤独、隔膜”的社会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显然不是,历史的车轮在前行,乡土社会也会随之改变,于是熟人间的人情交易转向生人间商业交易,血缘的基础转向了地缘的基础,长老的命令与下层的理解、行动开始分离,人们本能的欲望开始变成了有计划的需要,乡土性的中国传统社会开始走向现代社会,吾以为,这个转变的过程早已开始,而时至今日这一转变过程都没有完成。长老权威或人情在许多地方都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及前文所举中国乡村人口比重都很好的证明了我们的社会依然处在社会转型期。而在这个变化转型的过程中,我们今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呢?我想这正是在我们了解传统社会后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思考的。我认为对于社会层面来讲,我们最不应该做的就是一股脑否定传统,过度的飞跃式发展,然后出了问题就把错误的根源都丢给前人。比如,目前为了小集团私利的贪腐现象日益泛滥成灾,网上竟有学者把最重要的因素归到中国传统社会以己为中心上来,说我国有贪腐的传统,我认为确实有以己为中心的因素,但说关键于此是不妥的,因为我认为首先贪腐是无国籍的,另外传统的乡土社会还存在着长老统治的礼治秩序,而道德也起着很重要的“克己”作用,我认为正是今日我们快速的抛弃了传统的礼治和传统道德观,而又没有及时建立完善的现代法治,出现许多真空和漏洞,才导致像贪腐这种现象的出现。而我们该做的便是保留中华民族历史上那些好的传统特色,汲取传社会的养料,配之西方先进的现代思想、制度,稳步地向前发展。

这就是我读了《乡土中国》之后,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理解的一些内容,以及针对相关现象的思考。不妥之处还望李老师和师兄多多指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4308abea0116c175e0e481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