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敲响天堂之门》中的忏悔与反战

2024-02-10 07:48: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敲响天堂之门》中的忏悔与反战》,欢迎阅读!
反战,浅析,敲响,忏悔,天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敲响天堂之门》中的忏悔与反战

作者:石小卉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8

要:本文从Bob Dylan的经典之作《敲响天堂之门》出发,通过对歌曲的认知度和诗歌背后的故事简介、诗歌内容的浅析,以及诗歌含义的争议介绍,以电影《比利小子》和人性中暴力面的探索为立足点,浅谈作品中所表现的忏悔与反战。 关键词:忏悔;反战;暴力面;人性;天堂之门

作者简介:石小卉(1992-),女,蒙古族,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1

有人评价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是三流的吉他手,二流的歌手,一流的作曲者,绝代诗人,他挥笔即佳作,开口即回声,堪称不朽传奇。

《敲响天堂之门》选自鲍勃迪伦在1974年发行的专辑《Before the Flood》,不仅是鲍勃迪伦上世纪七十年代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也是他被翻唱最多的经典作品之一。2004年,《敲响天堂之门》在公告牌单曲榜上排在十二位。同年,音乐产业和新闻界的代表投票選这首歌名列滚石杂志史上最佳500首歌曲的第190名。

绝代诗人的这首世纪之作惹人深思,其背后的真实故事和浓烈的反战思想为诗歌赋予深刻含义。

一、《比利小子》

1973年,随着电影《比利小子》而来的,是参演的鲍勃迪伦和他的《敲响天堂之门》,电影改编自一个名叫Pat Garrett的人,因为村官的许诺,因此告发自己的好友——当时美国的一位侠盗比利小子,并因此得到警长职位的真实事件。鲍勃迪伦在《敲响天堂之门》中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将Pat Garret的心里情绪进行分析和解读,字里行间透露着悔恨和绝望,而他自述的每一个字都是对朋友的忏悔,以及对自己的忏悔。

在西方人眼中,母亲是最温暖的城墙,是最宽容的堡垒,所以在一开始就呼唤母亲,像是在向母亲诉说,也像是在向自己诉说,像是在向母亲忏悔,也像是在向自己忏悔。作者讲到,替我摘下这徽章吧,我再也不需要它,夕日的光辉逐渐消逝,晦暗难辨,徽章是一个军人的标志,但是此刻却不再被需要,这意味着什么?在友情与事业的角力中,鲍勃迪伦用Pat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Garret的口吻在犹豫,甚至在徘徊,光辉在消逝,夕日也难辨。把我的枪埋了吧,我已无力再向他们开枪,那连绵的乌云正一步步逼近我,枪是当时警察权利的象征,由于自己的缚鸡之力无法举起它,所以想要将它埋在地下,与土地为伴。为何与土地为伴?天空的乌云一步步逼近,让人无法呼吸,甚至抬不起头颅。徽章和手枪从何而来,代价是出卖友情,那么这些象征性的物件不要也罢。

忏悔自己的罪过以寻求上帝的宽恕,从而提升自己的现实生活和道德良知,是基督教传统中重要的生活要素。忏悔意味着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罪,弃绝自己,完全回转到另一个正确的方向,即归向上帝,从而获得上帝的救恩。敲响天堂之门这句话正是出自圣经的旧约中的列王篇,作者在诗中赋予了Pat Garret的忏悔新的途径,去敲开上帝的门,让你的忏悔得到释放,得到救赎。诗中,不停重复着的也是敲开上帝之门,正在敲开上帝之门,敲吧,敲吧,去敲吧,上帝一定会给你开门,Pat Garret的内心愧疚让他站在那里,他似乎举起手臂,正在敲响那扇门。

二、人性暴力面的探索

70年代,美国青年不再是社会狂热的反叛者,鲍勃迪伦也厌倦了民歌界的激进分子这样的身份,他放弃了抗争,开始了自我的放逐与回归,歌曲中也呈现出迷人的温情与哲思。《敲响天堂之门》是那时的经典之作。

许多人存在这样的争论:《敲响天堂之门》是一首反战歌曲吗?有人说,这只是一个朋友的忏悔独白,虽然鲍勃迪伦的反战思想无处不在,但这一首必须是例外。

上文提到的比利小子,是杀戮和战争的代名词,虽然林肯县战争的真相完全被比利小子的传说湮没或扭曲,圣徒比利也渐渐取代了魔鬼比利,但1878年发生在新墨西哥领地内林肯县战争才是《比利小子》这部影片的真实背景。去敲开上帝之门仅仅是对朋友的忏悔吗?恐怕不尽然。反复的阅读和聆听后,你会发现,深藏在诗歌背后的意义闪闪发光,等着人们去寻找,而人性中暴力面的探索则尤其耀眼。

有人为了正义去杀戮,有人被生活逼着去杀戮,有人生来就喜欢杀戮,事实上,杀戮本不该存在。奥古斯汀认为,即便是刚出生的婴儿也是有罪的,他在自己的《忏悔录》中说过:婴儿不是缺乏伤害他人的意愿,而是没有能力。这就引出了更深层次的探讨,西方的原罪论和我们中国的人性本恶。在法律上,哪一件卑鄙邪恶的陈诉不可以用娓娓动听的言词掩饰它的罪状?在宗教上,哪一桩罪大罪极的过失不可以引经据典,文过饰非,证明它的确上合天心?在得到与失去的天平上,总有人小心翼翼做着衡量,缓缓挪步,最后放手一搏,潜藏在内心深处的罪恶逐渐显露,得到释放。《敲响天堂之门》是作者对杀戮的恶视和恐惧,是对人性的窥探和揭露,天堂之门会不会打开不得而知,但每一个人都应该放下屠刀虔诚的敲响它,让天堂的美好吞噬暴力的野兽,熄灭杀戮的火焰。人性的探索自古就没有定义,鲍勃迪伦用他敏锐的视角诠释出独特的世界,人性中的暴力面固然存在,但却并非全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鲍勃迪伦用他诗歌中的温情和哲思引发了一系列思考,暴力从何而来?杀戮从何而来?战争中的人性是否是暴力的体现?人性中的暴力又是不是杀戮的附属?当然,暴力并不一定等于杀戮,战争也并不一定等于暴力。

耶和华说,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因为你这样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你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你不可无故杀戮,否则即便你的剑也敲不开天堂之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3b6fea7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c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