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敕勒歌》,欢迎阅读!
《敕
勒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首著名的民歌。这首诗描绘了苍莽辽阔的北方草原,歌唱了大草原的丰美。浓郁的诗意,如画的
境界,令人赏心悦目。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读这首诗,仿佛走进了繁花似锦、无边无际的大草原,饱览了草原迷人的风光。诗一开始,便点明了草原所在的位置。敕勒川是古代地名,不过现在已不容易准确说明它在什么地方,大约是在当时敕勒族居住的草原上,在阴山山脉一带。接下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两句,写出草原天地的特点。大草原坦荡无限,向四周沿地平线望去,只见天地边缘相接,放佛穹庐即巨大而圆的蒙古包笼罩着大地一样。这样描写是很有草原特色的。只有在广袤的草原上生活和观察过,才有可能产生这样真切而独特的感受。之后两句“天苍苍,野茫茫”,是表现天地空阔辽远的佳句,天高而蓝,因而有“苍苍”之感;牧野广漠无边,于是呈现“茫茫”的色彩。然而,诗的最精彩之笔是结句。它没有把草原上多少牛羊全部写出,但读者从草浪起伏的画面中,从隐约处、细微处,却仿佛看见遍布在草原上星星点点数不清的牛羊。这句诗的构思是非常别致新巧的。整首诗独到的构思,也落脚在这里。茂草丰美的草原,加上牛羊的点缀画面更加生动,更具风姿和诗情。
从艺术表现来说,“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描写,是采用欲露故藏的手法。艺术表现上的藏与露,这是艺术的辩证法。掌握和运用这个辩证法,在艺术表现上就能达到以小见大,以有限见无限的效果。所谓“景愈藏,境愈大”,就是这个道理。这是艺术表现的客观规律。就这首诗来说,如果把结尾一句换成“无数的牛羊密布在草原上”,这样的意思虽相同,但失之太露,缺乏风致和神采,形象也大为逊色了。所以,艺术表现要善于“藏”,要藏之深深。同时也要善于“露”,不然,艺术形象及其思想内蕴就难以捉摸。不仅诗歌艺术如此,其他艺术也是如此。“善露者未始不藏,善藏者未始不露,„„若主露而不藏便浅而薄。”(唐志契《绘事微言》)《敕勒歌》这首诗,就妙在很好地处理了表现上“藏”与“露”的关系。风吹草浪起伏时,隐约可见牛羊,这无疑是“露”。但茂密的牧草必然遮掩着许许多多牛羊。虽然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按照诗的艺术逻辑是不难体味到这种“藏”的内容的。这里“藏”是为了“露”,“露”则更加深了“藏”,因而使这首诗境界宏阔,味外有味,耐人咀嚼。
《敕勒歌》是首抒情短诗,气势豪宕,激越奔放。七行诗中,句式略有参差,三言、四言、七言,错杂相间,形成明快、雄健、跳荡的节奏。就一二、三四、五六,三组诗句来看,各自又是整齐的。尤其“天苍苍,野茫茫”两句,叠字叠韵,对偶工整,音韵悠扬、粗犷,韵味深长。千百年来,这首诗博得读者的喜爱和传颂。金代诗人元好问写道:“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对《敕勒歌》可谓备极称赞。今天,他仍能给人以美得享受,对诗歌创作也还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3971a6227d3240c8447efe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