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第六》读书笔记

2022-05-08 12:04:2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语·雍也第六》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论语,笔记,读书
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笔记】人们对冉雍评价很高,言其仁而不佞,夫子虽不言其仁,但亦见其德。雍也可使南面,夸其有为政之才。为政,以为之,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结合下一章(居简)可以看出冉雍深悟简的道理。以敬居简,不乱自性,以简政安民,正是居其位而众星拱之的为政之思想。 62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笔记】居敬行简,内心有敬,敬是自己对外的,所以居敬行简是怀着对他人,对百姓的敬意而来烦扰其民,合符儒家的为政之道。居简而行简,是从自我本位出发,虽然自己能放下繁扰,但终不能利泽天下,为儒家不取。儒家之真正伟大之处,就是心心念念不忘记修身以安百姓。若仅仅修身而不能利于百姓,孔子是不会同意的。 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记】孔子71见,颜回死。此段或在颜回死后不久,孔子还没从颜回之死的阴影中走出来,所以才说“今也则无亡,未闻有好学者”其实未必是真的一个好学的都没有,而是孔子正处于伤心的情绪之中,随口而说。孔子说自己70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但从颜子之死孔子的反应来看,孔子或并未做到。死生由命,孔子看得很透彻,但对于精神生命,孔子是真放不下。孔子最伟大之处在于其念念不忘救民水火,为天地立心之志,其最悲凉之处也在于其念念不忘为为天地立心之志。有这样的志向,从佛家来说,或等同于菩萨功德,心中最后有一救民之念不能去除故不能成佛,救民之念即是夫子的执着,有执着便不能无挂碍,便难以从心所欲。从夫子的言语、行为,可以感受到夫子把精神生命看得远高于现实生命。颜子死,夫子说:“天丧予,天丧予”,夫子觉得唯有颜子才能接继自己道的生命。颜回何以能接续夫子之道,从好学方面孔子解释为“不迁怒,不贰过” 64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笔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孔子做事,寻求的是最恰当之理。孔子心中的原则,是依理而立的,而不是外在的僵硬形式。 君子周急不继富,是孔子的平民思想的延伸。 65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笔记】上一章言夫子少给粮食,这章则言夫子多给粮食。这正是依理而为的表现,具体问题有具体方法。夫子内心中正,凡所为皆有所出。但窃以为,夫子所说“以与尔邻里乡党乎”非是孔子的原本意思。有原思家贫,孔子多给其俸禄,原思不授,孔子亦不想收回,而有此言。孔子之时人民生活条件还是比较艰苦的,原思与公西华的邻里亦或多有贫困者,否则夫子为什么不多给公西华些粟米,让他分与邻里呢?所以孔子从本意来说,是济原思之贫,而当原思不接受时,夫子很高兴,再让他把多的送给乡民。 66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 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笔记】仲弓之父家境贫寒,以牧业为生,牧业是贱业。父贱不影响子贵,英雄不问出处。孔子在《论语》中,多次赞扬仲弓,说他“可使南面”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能用于祭祀之物,亦是高贵、纯净之物。仲弓有德,堪当大任,有高贵之德兴,故才能言其堪比祭器。把人比作祭祀的还有端木赐,比作瑚琏。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笔记】人皆有善恶之念,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为善去恶或即是仁。 68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笔记】公冶长第五中有孟武伯问仁,夫子言子路、求、赤有其才能而不知其仁。夫子不说他们仁,一则意在让学生们不断自我完善,一则也表明夫子对仁的崇高要求。孔子所教,皆经世之用之学,让学生能一展抱负,安民报国,学习的目的。 69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笔记】朱子说闵子不为费宰,盖季氏不义,又巩取其祸。季氏不义,闵子不欲助之,信然。巩取祸而不为,或有牵强。君子为政,志在安民。孔子也曾有准备投公


山不狃之意,希望能用利于百姓,而不计较仕于谁。闵子不是孔子,没有足够的自信在季氏属下坚持并推进利天下之道,故去之。 610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笔记】弟子生病,老师自然担心,但“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听之尤为悲凉。伯牛有德,与闵子,颜回同列。有德而早亡,夫子痛之,同痛颜子之死。弟子是夫子晚年的精神支撑,是孔子理想的延续,夫子不仅痛优秀的弟子去世,更担心道之不传。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笔记】 安贫乐道。 612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笔记】冉求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从几件事可以重新认识冉求,做季氏家臣时,帮助季氏敛财;季氏出兵颛臾,求参与谋划。冉求做事或能尽心,能很好地完成,但在原则是非上则常不能很好把握。对比“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夫,我未见力不足者”,知冉求内心不够坚定。 613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笔记】儒,在此或应该指读书人。孔子希望弟子能为君子,而有利于天下。读书人读书,不是得一术一技,而是学为经世。于自身见修身,于外则利人。 614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笔记】行不由径,不走捷径,内心有原则有定见。非公事不至上级之室,言其不以私事而干公事。夫子问人,子游以两件小事而说得人,于小处亦见人之人之品节。 615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笔记】不夸耀自己,以事实而言之,这样的人确实很难得。人太容易陷入得失之念,有得失之心,语言行为自然也难免不受其累,所以无论是古时还是今时,夸耀自己的人太常见。此条当谨行之。 616 子曰:“不有祝鲩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笔记】人有喜好,但喜好常常于正事无益。如喜欢外表的美貌。 617 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笔记】佛家说人人皆有佛性,但是为外事所迷,故不明自性。若放诸于生死大事,或许诸多事情会更加明了,但是人生在世,容易被自己的欲望,惰性所迷,常常误入歧途。孔子这是在叹息,也是惋惜吧。 618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笔记】有朴素的内心,又有好的表现形式方为最好。君子是二者相互为用的综合。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笔记】万事有不平,何尔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笔记】一个人追求、态度高于现实。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笔记】此中见夫子因材施教之态度。教人当量其材,根据其理解能力而教之以适当的内容,否则作用未必好。《老子》中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622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笔记】鬼神虽敬,但不迷信,孔子对鬼神的态度是敬,但不为鬼神所累,凡事以人为本。仁者待人,不是一味付出,仁者所为,是安人,立人。 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笔记】知者参悟事物的变化规律,能取其势。仁者内心坚定,有自己一以贯之的道与追求。知者动,或许应该理解为为外事所动。知者若内心没有定见,则容易为外物所动所累。仁者内心坚定,固外界事物也不能扰乱其内心。知者追求让自己喜欢的东西,仁者追求一贯之道。仁者是大知,其所追求之快乐是大快乐,是超越情绪之快乐的大快乐。 624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笔记】或可见孔子为政,步步为进。亦见孔子之道,或为治国安人之道。 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笔记】名称不能代表实质。名实之分,亦须有察鉴。 626 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笔记】宰我思维活跃,孔子多次批评他。若以知仁而分,宰我是知而不仁者,把一个价值观方面的问题转换为一个技术性的问题,足见其信道不


笃。有其才而不得夫子这德性与天道。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亦可以弗畔矣夫! 【笔记】此外君子,应指世身,或泛指一般人,而不是从德性来讲。此句或为夫子之教育观。人的材器不同,以此两种方法教育之,亦可使不误入歧途。 628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笔记】此章夫子发誓,大见夫子之可爱。南子虽有淫行,夫子若见,或有损于名。但夫子不以为意,足见夫子之气量,无可无不可,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贤人治国行事,常殚精竭虑,忍辱负重,令人敬佩。此句我应该还是没读懂) 629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记】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笔记】夫之子仁,在修已立人,在利众生。子贡言“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在孔子看来即是圣人才能达到的,这也是鼓励弟子们身体力行。能近取譬,人同此心,若能以自己之心为天下之心,推已及人,亦是大成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332b4f5ccbff121dc36836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