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
课 题 学 科
语文
《伯牙善鼓琴》 主 备 人
颜忧
年 级 审核时间
七年级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音乐导入: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导入。学生听完后,畅谈感受——
师:听完这首古筝曲后,你从这动听的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师:有谁知道这首曲子的由来呢? 2、介绍俞伯牙与钟子期。(故事形式)
春秋时期,伯牙从小就酷热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 师傅带他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 “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
说了出来。
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寓言《伯牙善鼓琴》 ——看看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如何善听琴的。
3、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积累文言字词,探究古文所蕴含的道理。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一)展示预习成果
1、作者简介 (学生举手谈谈作者及其作品,教师补充。)
(ppt展示)列子,名列御寇或称列圉寇(今河南郑州市人),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与郑繻公同时,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2、检查预习,纠正字音。 多媒体课件出示重点字:
峨峨(é) 卒(cù)逢暴雨 更(gēng)造崩山之音 舍(shě)琴 3、老师先范读课文,学生再自由读,再齐读,之后在每小组各找一名学生读。要求读音准确,语速适中,充满感情。
三、小组合作学习,翻译课文,理解语句,整体感知课文。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合作学习翻译课文。把小组内不能解决的
问题上交班级大家一起解决。
2、教师给各小组划分任务(按班内小组划分具体情况,把翻译课文的任务分解给每个小组),各小组上台讲解课文。
3、教师落实重点字词和难理解句子的意思。(多媒体出示重点字词和句子) 4、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故事。可以选择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来讲。 四、联系实际,加深课文理解。探究学习,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多媒体出示下列问题)
1、“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伯牙善鼓琴》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钟子期堪称俞伯牙的“知音”?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2、鲁迅赠给瞿秋白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五、课堂小结(多媒体课件显示以下内容)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伯牙能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而钟子期能领悟琴音传达出的情感意趣,可见两人都有高超的音乐造诣。更重要的是,两人肺腑相通,情投意合,音乐便是他们沟通的媒介。后来,钟子期不幸病逝,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终生不再弹奏。知音难得,知己难求啊。
六、布置作业(多媒体课件出示下列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第三题3、4、5小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2f56a77ae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