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欢迎阅读!
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不断得到增强。为了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降低经营成本,增强竞争力,企业纷纷采取合作性竞争的手段,以获得协同效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有超越你死我活的传统竞争模式,使合作与竞争这两个通常被看作不相容的行为,成功地携手结伴而行,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新变化而持续健康的发展。
1.从水桶原理阐释企业合作性竞争的概念
企业传统经营理念中遵循的就是水桶原理。所谓“水桶原理”,即一个水桶所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是因为企业间的竞争力往往取决于其价值链上最薄弱的环节,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企业不断地根据市场要求加强自己的薄弱环节,人们形象地称之为企业在努力加高最短的那块木板。当企业加高最短的那块木板取得成功后,不久就会发现又将面临着加高次短木板的循环问题,也就是说,如果要水盛到最高的那块木板,就必须使所有的木板同样高。此过程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来完成,往往需要的周期比较长,效果也未必理想。其实这样思考问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始终着眼于自己的企业,修补自己的水桶,是一种典型的“竞争第一”的观念,必然会导致恶性竞争。市场如战场,战胜竞争对手,甚至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这是以往相当一部分企业长期形成的竞争思维定势。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企业传统的思维方式己难以适应,甚至威胁到其生存。这就要求企业不再仅仅考虑自己的“水桶”,不再仅仅着眼于修补自己的短木板,而应按照价值链的观点,用自己价值链中的强势部分与其他企业的链相结合,即将自己水桶中最长的那块乃至几块木板拿出去和别人合作,去做一个更大的水桶,以便盛更多的水,进而从新的大水桶中得到自己的一份收获。这种思维方式体现的就是“新水桶原理”,具体到企业则是大力开展合作性竞争。根据新水桶原理,我们认为所谓企业合作性竞争,就是企业摒弃单纯竞争的运营观念,通过有意识的相互合作去求得单纯竞争所得不到的经营效果的方式。由于水桶的每一块板都是最长的,也就使容积有着比较明显的增加。因此,企业间进行的这种合作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也就是说,合作生产的不仅仅是物理变化,更多的是化学变化,即要素的互补,能量的聚合。这种互补和聚合,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创造了更大的新竞争优势,达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我们也可以将新水桶原理表明的企业合作性竞争之运作方式比喻为分蛋糕,假如企业愿意与一些产品供应商、销售商、顾客乃至同行竞争对手联手同做蛋糕,市场这个蛋糕才能做得比以前大,大家都会从中得到比以前更多的利益,参与者都会从市场中摘到满意的果实;假如大家分散竞争,严重内耗,导致市场这块蛋糕越做越小,乃至无法举刀分下去,参与者将得不到满意的结果。鉴于此,时下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企业家开始寻求和尝试以合作求竞争,以合作促使竞争,力争共同将市场这个蛋糕做大,使参与合作的各方通过拓展市场最终实现“双赢”或“多赢”。
对照新水桶原理关于企业合作性竞争概念的阐释,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存在的劣势。我国许多企业家往往着眼于“竞争第一”的观念,动辄就要搞商品大战和价格大战,一味地热衷于挖掘价格盆底,制造所谓的轰动效应,不仅导致许多商品贬值,而且使一些商品的商誉受损。这种此起彼伏、接连不断的商品战和价格战所引发的过度竞争,往往使企业无法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企业家也无法集中精力去改善企业的产品和提高服务水准。长此以往,企业原有的规模优势不但未能带来较多的利益,而且还会因为科技含量的不足或服务水准的降低,变成约束与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必须要改变这种“竞争第一”的观念,特别是入世后更应如此。这是因为入世后,相关的经济规则、市场环境以及竞争对手都发生了变化,在国际跨国企业集团纷纷在我国攻城掠地、竭力扩张市场份额的背景下,如果我国企业不重新审视自己,采取灵活多样的合作性竞争战略,就会被市
场淘汰。
2.以经济合作理论揭示企业合作性竞争的实质
新水桶原理对企业合作性竞争的概念作了较为形象的阐释。与此相结合,下面我们将以经济合作理论(主要包括企业合作的交易成本理论、互补性原理、组织效率原则以及生态经济体系原理)进一步揭示企业合作性竞争的实质。
(1)合作的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科斯提出的。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主要是研究企业与市场两种组织的效率和成本结构相比较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在分析外部性对企业经营效果的影响方面有独到之处。但是由于科斯交易成本理论忽视了企业间转移成本的影响,因而难以将其用于现代企业间合作成本问题分析。该理论认为,要消除外部性就必须通过企业购并所有权关系将共同利益行为内部化。这样一来,虽然将两个或多个企业融合在一起,使企业对信息的控制更为全面,效益更为提高,但这种以内部交易成本置换外部交易成本的方式在信息网络时代未必合算,并且刚性的一体化使企业无法灵活应对可能出现的复杂局面。因为企业的这种融合旨在始终加长自己的短木板,未能从根本上摆脱“竞争第一”的羁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威廉斯顿开始用交易成本理论研究信息系统与企业间的协调成本,开创了用交易成本理论分析企业合作成本的先河。进入90年代以来,人们进一步将交易成本理论作为分析信息社会中企业的合理组织的工具引进管理信息系统领域,在跨组织信息系统IOS基础上实现企业间合作成本以及与非合作状况下的比较,从而揭示了企业合作性竞争本质上是低成本的。
(2)合作的互补性原理
与科斯理论聚焦于成本结构相区别,企业合作的互补性原理主要是研究企业间互补性合作的协同效应。包括哈佛商学院的布兰登伯格在内的不少研究者指出,企业间建立较稳定的互补性合作关系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成果是资源依赖理论在信息网络环境分析中的应用。资源依赖理论主要被用来研究合作性竞争中合作伙伴的相互依赖性和结构稳定性。当然,成功的合作并不一定要发展成一种依赖关系,因为过分的依赖关系往往对合作有害。合作应被视为克服竞争局限和实现复杂产品互补性生产的一种方式。一些学者还建立了企业间联合的三维模型,将企业间的合作现象放到由报酬维(客户和供应商的回报)、价值维(供应商和用户的价值)和链接维(客户和供应商的一切工作)组成的环境空间去分析,认为合作关系的稳固在于三维之间的互补和平衡。这些关于企业合作的互补性原理,都揭示了企业合作性竞争本质上是协同互利的。
(3)合作的组织效率原则
企业间的合作总是在一定的层面上运作和完成的,也就是说,企业间的合作经营需要一个组织媒介。企业合作的组织效率原则主要是研究企业间合作组织媒介的效率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间合作的组织媒介已显示越来越丰富的多样性,如增值伙伴、战略联盟、虚拟组织等。组织媒介的多样性,使许多企业成为增值伙伴、战略联盟、虚拟组织等,而不是简单的买卖竞争关系。企业间合作的组织媒介的营造,只能通过重新定义经营和竞争的实质、重新塑造跨组织流程、重新建立组织结构、合作个体的再定位及再创伙伴导向的文化等步骤来实现。这就揭示了企业合作性竞争本质上是有效率的。
(4)合作的生态经济体系原理
近年来得到较大发展的生态经济学认为,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合作是经济作为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的内在要求。摩尔指出,很多自然界中的互惠共生群体(这个群落中,物种相互依赖,共同生存)在对抗关系中自然进化。虽然原始森林中随处可见一味往高处生长的树木而毫不顾忌它在丛林中的生存死亡,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有共同利害关系的成长物之间存在着理性的合作。和谐的生态系统有着自然生态系统类似的特征,正如布兰登伯格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2e4cea36b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