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欢迎阅读!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 原文: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 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 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孟子对曰: “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 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 “不可。直不百步 耳,是亦走也。 ”曰: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 食也。数罟不入?闯兀?惚畈豢墒卞骋病8 ?镆允比肷搅郑?哪静豢墒厂靡病9扔 胗惚畈豢墒卞常?哪静豢墒厂茫?鞘姑裱??二牢藓兑病Q ??二牢藓叮?醯乐?家病 N迥吨???髦?陨# ?迨?呖梢砸虏?印<_喙峰橹?螅?奘?涫保?呤?呖梢允橙庖樱 话倌吨?铮?鸲崞涫保??谥?铱梢晕藜(14)樱唤麾孕蛑?蹋?曛?孕?丁?澹?浒渍卟桓 捍饔诘缆芬印F呤?咭虏?橙猓?杳癫患2•缓??欢?煌跽撸?粗?幸病9峰械橙耸扯? 恢?欤?居卸鲩瓒?恢? iH怂溃?蛟唬骸?俏乙玻?暌病! ?呛我煊诖倘硕?敝??唬 骸?俏乙玻??病! ?跷拮锼辏 ?固煜轮?裰裂伞! 译文:
梁惠王说: “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 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 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
孟子回答说: “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 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 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 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惠王说: “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 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 “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 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 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 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 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分给百姓 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 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 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 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 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 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 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 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
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 ’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 这 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 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赏析 王笑琴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段对话,贯穿全文的线索就是 不加多”,如何 使民加多”的问题。
民
首先,了解一下相关背景: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 大批迁徙
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 自己心目中的乐土。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 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是否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因此,各 个诸侯为了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 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 是尽心
焉耳”,尽心的论据是自己赈灾救民,且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结果 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因此提出疑问。我们先试从梁惠王自己 标榜的尽心于国的表现赈灾救民入手分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赈灾救民是它 最基本的任务,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自然等灾害面前不赈灾不救民的。实 际上光赈灾救民不行,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杜绝或 减少自然等灾害的发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是最大 限度地调动百姓的积极性,使其乐其所为,这当然是仁政的具体表现。梁惠王 自己也许确实是尽心于赈灾救民,但这实际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而已。 而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也许是邻国之政真的没有梁惠王用心,也许是邻 国采取了更好的措施或是运气的作用没有发生太多的自然灾害,因而也就没有 太多的赈灾救民的举动,不管如何,结果是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在梁惠王提出疑问的过程中已将自己 民不加多”的原因揭 示出来了,因此孟子小试牛刀就解决了问题。
第二部分:孟子采用了他善用的 引君入殼”的论辩方式,分析了梁惠王 民不加多”的原因。
所谓引君入殼”,就是在论辩中常用比喻说理,且比喻之后连带反诘句 而向对方
发难,逼其回答,对方不回答则已,答则中其圈套,陷入被动尴尬的 境地的一种论辩方法。孟子面对第一部分梁惠王的提问,不直接回答原因,却 又设了一个圈套。总体上用打仗来比喻治理国家,用战败一方弃甲曳兵而逃来 比喻没有治理好的国家,用逃跑了一百步比喻邻国,用逃跑了五十步比喻梁惠 王。然后提出问题: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怎么样?逼 使梁惠王回答,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这也是逃跑。这样, 梁惠王不知不觉中很快就跳进了孟子设的圈套,承认了自己与邻国之政并无本 质区别,都是没能实行仁政。因此,不能希望民之加多。
第三部分:论述了使民加多的途径 一 行仁政。这部分分三个层次论述 了推行王
道实行仁政而使民加多的基本途径、根本途径及应持的正确态度。
基本途径: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吃穿问题。在这个层次里, 孟子运用
了连锁推理”形式。就是用前边推出来的结论作前提,推出新的结论, 又用这个新的结论作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如是往复。孟子首先从 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推出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 可胜用”的结论。
又用 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这个结论作前提, 推出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新的结论。又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个新的结论 作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 王道之始”。这种 连锁推理”形式强调了实行王道要从 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最基本的吃穿问题入手。论述时,一环接一环, 环环相扣,无懈可击,增强了说服力量,显示了孟子雄辩的艺术。这也许就是 孟子的文章为后世称道效仿的原因之一吧。
根本途径: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进而解决精神文明问题。在解 决了百姓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要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发展丝 织业,让五十岁的人就穿上丝绸衣服;发展畜牧业,让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 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发展教育事业,让孝悌之理深入民心,人人孝顺父母, 敬爱兄长,从而推而广之。这样一个老有所养、民风淳朴、其乐融融的社会不 就是一方净土、一方乐土吗?势必会 使天下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
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而何愁民不加多! 应持的正确态度:梁惠王你的愿望是 使民加多”,而你国家的情况究竟 如何呢?下面孟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人的 饭食,路上饿殍遍地,真可谓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呀!出现这种情况,可 梁惠王你也不打幵粮仓赈民,人饿死了,却说 非我也,岁也”,这和拿着武器杀 死人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在这里,孟子又是运用比喻批 评了梁惠王推卸责任,最后,语重心长地指出 使民加多”的正确态度:不要归罪 年成,要有具体的措施实行仁政。这样,天下的百姓就到你这里来了。
总之,此文运用 引君入殼”的论辩方式,迫使梁惠王承认自己 尽心于国”
之举,只是临时应付,不是真正爱民,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还运用 连锁 推理”形式,强调了实行王道要从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最基本的吃穿 问题入手;还指出要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进而接受教化,懂得 孝 悌之义”,以解决精神文明问题,才能使民心归附,国家兴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2bd267b46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