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

2022-07-28 11:31: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灯下漫笔》,欢迎阅读!
漫笔
《灯下漫笔》

学习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抓住关键语句品味语言,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3、体会作者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对结构的理清,对重点语句的揣摩,鉴赏把握作者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引入新课——整体感知——品味鉴赏——拓展阅读——小结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提示背景 (一)导入:

1193610月,鲁迅逝世。在鲁迅安葬后的第三天,郁达夫含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一段堪称警世格言的文字: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之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灯下漫笔》这篇文章,就会明白为什么说“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2、林语堂曾这样评价鲁迅:“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亦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是啊,鲁迅的斗争精神可谓无孔不入。那么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灯下漫笔》一文中,他又将矛头指向了哪里呢?

3、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纵横九万里;中国的历史有着漫长而复杂的过去,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国王朝盛衰荣败,多少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厚重的史书演绎了他们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的故事,却很少为普通而平凡的老百姓洒一把同情之泪,有的只是诗人们满含辛酸的描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而作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鲁迅先生不仅关注到了黎民百姓这一生存状态,更对这一状态作了深刻的思考,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灯下漫笔》,走进鲁迅思想深处。 (二)解题:

这是一篇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五四运动以来,随笔十分流行,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 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漫笔,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随笔 (三)背景介绍:

1925年,北洋军阀统治末期,封建势力压迫,帝国主义蹂躏。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无比的毒瘤,长久地机身在国民的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尼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详见优秀教案) 二、诵读与品味 (一)整体感知 1、注意正音:

嗜好shì 兑现 duì 曷丧 hé 编纂 zuǎn 夏桀 jié shuî见不鲜 万姓胪lú欢 lí定 2、学生带着三个引导性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阅读全文 思考: 1、作者从现实生 活中的一件什么小事联想到了重大社会问题? 2、作者对中国历史是怎样进行总结的? 3、作者所号召的第三时代是什么时代?

第一部分(15)由兑钞小事引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这一深刻思想。

第二部分(611)结合史实,回溯中国历史,将中国历史总结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第三部分(1214)讽刺现实,展望未来。发出对第三时代——“人”的时代的召唤。


(二)品味 1、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提示:关于元朝的打死别人奴隶赔一头牛的定律,《蒙古史》二卷第二章中引元太宗窝阔台的话说:“成吉思汗法令,杀一回教徒者罚黄金四十巴里失,而杀一汉人者其偿价仅与一驴相等。(据冯承钧译文)当时汉人的地位与奴隶相等。

作者通过打比方,愤怒抨击封建暴政,暴露国民的奴性人格,讽刺所谓的“太平盛世”,不过就是一个百姓“略等于牛马”的时代,至多是一个“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2、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明确:极容易“说明中国的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成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欢喜”了。 3、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还嫌烦重,则看《历代纪元编》⑥,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⑦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明确:“这一个小玩艺”是指“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已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的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之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种命运之间反复挣扎。 4、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明确:‘人’的价格”的内涵是指老西姓不受强盗官兵的愚弄,不再沦为牛马,甚至不再是奴隶,而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充分享受做人的资格,获得做人的尊严,实现当家作主的梦想。 三、讨论探究(分别对各个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品味鉴赏)

1、鉴赏第一个部分中体现出来的“以小见大,由事入理”的特色。 1、请同学们概括出这是一件什么小事?(以钞兑银) 2、鲁迅由此事联想到了一个什么问题?(我们极易变成奴隶) 3、兑银小事与“极易变成奴隶”之间有何关联?(心理变化类似)

开始:银元装在怀中 将人不当人,不及牛马 沉重累赘 羡慕牛马 后来:尽管打了折扣 给略等于牛马的价格 沉垫垫的觉得 心悦诚服,恭颂 安心,喜欢 太平盛世 揭露出国民的奴性心理。

2、品味鲁迅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复杂而深沉的情感。(找句子,品字词,鉴感情) 1“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在鲁迅看来不过是怎样两个时代? 明确:——所谓“治”世,实质上就是人民“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所谓“治”世实质上就是人民“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2、鲁迅怎样将乱世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请同学找出鲁迅概括乱世的句子,品味字里行间鲁迅所表露出的感情。 明确:关键词语是“中立”“属于”“杀掠”“希望”和“决定” 强盗来了—— 官兵既到——仍被杀 敌他—— 降他——也杀

不服役纳粮—— 服役纳粮——还要杀

举例:五胡十六国、黄巢、五代、宋末元末、张献忠的事例 1)有关黄巢的记载: 8795月,黄巢暴怒之下攻占并洗劫了广州,使这一大港口变成了废墟。有的材料估计死者高达12万人,其中大多数是来自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地区的外国商人,而当时广州全部人口才20万。882年春


天,有人在尚节省大门上题了一首诗,嘲笑这个政权。尚让(黄巢手下大臣——编者注)大发雷霆,杀死了该省任职的官员们,并挖出眼睛,倒挂尸体;他还将把守大门的卫兵处死,杀死京师每一个能做诗的人;将其他识字的人罚做仆役,这一事件的结果是三千余人被杀。(摘自《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版社1990年版)

2)有关张献忠的记载。

壬子,献忠复陷六安,将州民尽断一臂,男左女右。十六年(癸未,1643年)正月辛酉,张献忠以二百人夜袭,陷新州。明日,令荐绅、孝廉、文学各冠带自东门入,西门出,尽斩之,遂屠蓟州。留妇女毁城,稍不力,即被杀。(张献忠攻武昌)„„屠戮士民数万,投尸于江。尚余数万人,纵之出城,以铁骑围而蹙之江中。浮尸蔽江而下,武昌鱼儿不可食。其遗民数万,多刖断手足,凿毁目鼻,无一全形者。 (张献忠攻陷岳州后)尽杀所掠妇女,投尸江中。焚其舟,火延四十里,江水夜明如昼。八月,张献忠尽陷成都,蜀王阖官被难,巡抚龙文光暨道府各官皆死之。献忠大索全蜀绅士至成都,皆杀之。既面悬榜试士,诸生远近争赴。献忠以兵围之,击杀数千人,咸挟笔握策以死,蜀中士类俱尽。复大杀蜀民,全蜀数千里萧条无人迹。

——表现了鲁迅对封建暴政的憎恨,对老百姓受官兵蹂躏的同情,讽刺国民的麻木不仁,批判国民缺少反抗精神。(排比、举例子)

在乱世中百姓产生了何种心理?请同学找出表现乱世百姓心理的句子。抓住重点字词,认真揣摩字面背后鲁迅蕴藏其中的感情。 明确:“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假使真„„自然就‘皇恩浩荡’了。

“较为顾及„„奴隶规则,可使他们上奴隶的轨道。 ——表现了鲁迅对中国百姓奴性人格的悲哀。(形象、讽刺的语言) 3、鲁迅怎样将治世概括为“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请同学找出鲁迅描述治世的句子,品味鲁迅辛辣的讽刺艺术 明确:“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形象、讽刺的语言)

找出表现治世百姓心理的句子,品味鲁迅对治世百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情。 明确:“不象乱世那样朝三暮四,只要厘定规则,便‘万姓胪欢 天下太平’ 4、从结尾两段可以看出鲁迅希望中国出现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为何说是现代青年的使命?

明确:即不是人民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也不是人民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他希望创造一个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第三样时代”

“第三样时代”是指一个走出了“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怪圈,从而迈向民主与自由的时代;是一个老百姓告别“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而成为社会主人的时代。鲁迅先生认为当时的社会现实,正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而人们丝毫没有彻底“走出奴隶时代”的要求与愿望。现实生活中尽管人们都“不满”于现状,但无论是知识分子(国学家、文学家、道学家),还是普通百姓,所走的路却或是“复古”,或是“避难”,其实质都是在“神往”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面对这样的现实,面对这样的国民,鲁迅先生无法掩饰内心的绝望与悲凉。终于发出震天一吼——“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四、拓展延伸 让学生就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不是鲁迅所期望的第三时代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五、小结:本文由日常生活小事引出谈论的话题——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由个人经历推及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深刻剖析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不过是广大人民“想做奴隶而不得”“暂时做稳了奴隶”两种时代的循环更替。作者热烈召唤“现在的青年”立即行动起来。文中至少浸透着作者四种感情①对封建专制和封建暴君的愤懑抨击之情;②对中国苦难百姓的深切同情;③对“神往于三百年太平盛世”思想的讽刺批评之情;④对“创造谋三样时代’鼓舞、希望之情。 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2b8ef572cc58bd63086bd6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