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扎根基层主战场,增强宣传亲和力》,欢迎阅读!
扎根基层主战场,增强宣传亲和力
中共中央宣传部近期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为期百天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是提高记者业务能力,增强新闻报道针对性,提升新闻媒体亲和力、公信力的治本之策,而如何才能“切实转变作风”“有效改进文风”?可以说自觉地、经常不断地“走基层”,就是我们的不二法宝。现就自己的采访经历谈一些心得和体会。
“走基层”是记者把握大政方针的金钥匙。 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必须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及时有效地传播党的声音。而要想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变成人民群众的实践行动,就必须把它变成大家喜闻乐见的东西,这就要求记者本身得先吃透,真领会。比如我们整天讲“科学发展观”,提倡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的发展,作为一个概念、一种理论和说教,广大受众不一定能真懂。2007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关停一批小火电,甚至关停了两台3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很多人包括我开始对此不甚理解。我在对平顶山鸿翔电厂、信阳平桥电厂、济源沁北电厂、淇县电厂、安阳大唐发电厂等近一个月的走访中,在不断震惊中感受到了高耗能、高污染、“伪科学”和不科学的危害性,感受到发展经济,不讲科学不中,小火电不关停不中!如:小电厂发1度电用的煤,大电厂能发2度电,这样,我国小火电一年就多消耗1亿多吨原煤,相当于用30节的火车3万多列才能拉完,同时,每发1度电要产生1斤的二氧化碳,15克的二氧化硫,光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有200多亿元,更不要说导致的地球气候变暖,引起的极端天气、物种灭绝等后果,由此我提炼出“反对杀鸡取卵,禁止饮鸩止渴”的独家新闻主题,深入浅出地对我省关停小火电的成功经验进行系列报道,报道中一次也没有提“科学发展观”这几个字,却使更多的听众认识到“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行为必须停止,这应该比空洞无物地说“节能减排好,又快又好地科学发展好”,要好的多。 “走基层”是记者聆悟时代脉动的听诊器。 记者是时代前沿的了望者,要把握住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动向,就必须不畏艰辛,深入基层。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作为“世界工厂”的我国沿海地区经济萧条,出现了可怕的“农民工返乡潮”。河南在我国农民工最多,他们的生产、生活究竟受到了怎样的冲击,返乡后处境如何?出路何在?带着这样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我到开封、信阳、濮阳、安阳等地农民工的家里,感受他们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很多细节让我难忘,如采访黄浦江救人的英雄、全国优秀农民工濮阳人崔运宗,他母亲的话道出了农民工返乡的无奈和苦闷:“打电话,他说妈叫我回家不?我说怎么了,还顾不住吃?他说我没挣钱,怕我爸吵我,我说不吵,吵啥吵?能不叫你回家哦。”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我采写的《返乡潮中的农民工》系列报道,给更多的农民工朋友指明就业和创业的出路,该报道当年被评为河南省委省政府特别好新闻一等奖。
“走基层”是记者注视社情民意的了望台。 作为社会的记录者,记者还必须置身社会洪流中,置身社会最底层,密切关注社会舆情,深入了解、即时反映民意民生。樊书生是被温家宝总理问政于民、请进中南海的唯一一个农民工,“头越磕越少,人越磕越老,今年只磕了5个头。”我在大年初一采访这个家境一般的泥瓦匠时,这句朴实的话,让人感慨颇多:解决农民工养老问题,不但让总理也让每个有这样阅历和感受的人感到迫不及待!后来,作为关注樊书生最多的记者,我又跑到北京对这个内黄老乡进行采访,创作的新闻专题《樊书生的大小事》获得当年中国新闻奖。
那么,如何才能让“走基层”成为记者的自觉行为,进而转变新闻战线赶会场串活动的浮夸作风,改进假话空话套话连篇的死板文风呢?
一、奖勤罚懒,用制度和体制扭转局面,鼓励多啃“骨头”。记者之所以不走基层,没说真话,大致有两个客观原因:一个是几乎所有媒体都会给记者分口分线,即围绕现行的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单位,对记者进行工作分工,然后围绕这些单位和部门的日常工作会议和活动,进行简单、机械地宣传报道,由于须“听号令”,疲于应付,记者没有过多的可支配时间“下基层”;二是和这种用人机制相配套的薪金和提拔制度。这种短、平、快的工作状态只能让人庸怠、浮躁,而吃力不讨好、费时费力费财费物麻烦人见效慢收入低的“下基层”,被越来越多的看成是傻帽行为,并变得越来越稀少罕见。因此,要想扭转记者的工作作风、改进记者的
文风,让新闻报道喜闻乐见,让政策措施深入民心,第一要务不是媒体口头上的鼓励记者下基层,也不是强行安排记者轮流到农村去做样子、搞形式,而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记者的岗位职责和薪金制度,奖勤罚懒、多劳多得,大力鼓励能吃苦、肯干活的啃骨头精神,打击和孤立投机取巧的懒汉行为,从根本上让记者同志认清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的目标,用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机制来彻底改变目前的陋习和诟病。
二、悲天悯人,用心灵和生命体验感受生活,传播感动。记者,作为一种职业,本身就不是跟屁虫和传声筒,要想采写出“紧跟时代潮流、反映新闻规律、产生社会影响、领导高兴、群众喜欢”的新闻报道,必须到大众中去,真正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和农民、农民工、市民交友交心,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来书写对社会的感动。2010年我有一个普通的关于弃婴的采访,没有引起什么轰动,却让我感动得流泪!一个65岁的市民老太太,前后收养5个弃婴,她住在妹妹家里,贫寒得食不果腹,但每周都要买2斤猪皮给孩子补养身体,这种人间真爱催人向善向上,我带头捐了款,平时鄙视老太太的邻居也跟着捐款。
三、去浮戒躁,用信仰和责任不辱使命,尽职尽责。下基层走访,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有来自事件本身的危险,比如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也有人为的被恐吓、被骚扰等,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记者和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正义感、事业心、忠于职守,勇于牺牲,甘于奉献,敢肯硬骨头,不追名逐利,不患得患失,这些品质都是必须时刻具有,必须不断加强的。2005年,河南省政府响应党中央号召,从政府部门入手,清欠建筑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我接到某建筑队反映,我省某市建委作为监督清欠主体,自身竟拖欠着建筑工程款,针对这个“灯下黑”现象,在当时大背景下,作为新闻媒体,是可以而且必须履行自己的监督职责的。部门领导批准后,我对此事进行了深入严谨的采访,走访中发现有3个建筑公司的工程款被拖欠,金额达1100多万元,问题在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了及时报道,并在几十家网站转播,之后3周内该建委清还了建筑工程款900多万元,上千名农民工领到了应得的工钱,问题得到解决,在整个采访报道中我没喝双方的一口水,抽他们一支烟。这篇报道《清欠工作为何遭遇尴尬》曾获河南政府新闻奖。
总之,基层采访,有太多的震撼,太多感动,太多感慨、太多收获。要转变和避免
“假”“大”“空”的浮夸作风和套话废话连篇的死板文风,就必须忠于职守,勇于牺牲,甘于奉献,到郊区去,到山区去,到大众中去,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来感受生活,在共鸣共振中宣传政策,报道社会人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299507d8b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