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如何防疫

2023-03-06 03:30: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如何防疫》,欢迎阅读!
防疫,中国,古代,如何
中国古代如何防疫

作者:岳劲松 唐淑楠

来源:《新传奇》2020年第10



秦汉时期,人们已意识到将疫病患者隔离;到了宋元时期,对各种疫病的理论和防治有了很大提升;而明代的人痘接种法则被一些外国使臣带回欧洲……中国古代的防疫理论和手段对我们今天的抗仍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秦汉时期已有隔离措施

疾病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同样久远,而防控则是人与疾病作斗争的重要手段。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认识到了疫病的可怕。古代对疫病的概念,和现代的传染病有相似之处。疫病传染性强,常突然来袭,大面积流行,人群普遍易感,不论性别年龄,起病急、危害大。

例如,瘟疫使人病弱甚至死亡,使人惊慌。《周礼》《礼记》中都有相关记载。 根据甲骨文和出土文物,夏商时期的人们就有洗手、洗脚等卫生习惯,有利于防止疾病。 《礼记·内则》载: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表明当时已经有起床之后洒扫的习惯。 除了卫生防疫,先秦时期人们还会思考:疫病怎么产生,又如何传播。虽然当时没有病毒、细菌等概念,但人们已察觉,疫病的发生和季节有关系。《周礼·天官·疾医》有记载: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漱上气疾。


殷商时期,我们已能看到早期对疫病的记载和所采取回避等措施。在殷墟还发掘出了完善的下水道,说明城市已有公共卫生设施,有利于减少疫病产生。

周王室定期举行驱逐瘟疫的仪式活动,还设立了负责处理疫情的官员。《山海经》载有熏草等7种治疗瘟疫的药物。

秦汉以后,中医药学趋于成熟,《黄帝内经》中有完整的疫病防治思想,提出人们应该在发病之前加强预防,或者在发病早期及早治疗,治疗后防止复发。其他中医经典如《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则提供了防治疾病的辨证处方与药物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秦汉时期,人们已意识到,将疫病患者隔离,能有效防止传播。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上,有对麻风病隔离院的记载:甲有完城旦罪,未断,今甲疠,问甲何以论?当迁疠所处之。意为,甲在接受刑罚,还没有结束,如今患麻风病,如何处置呢?应把他迁移到疠所再处理。疠所即专门隔离麻风病人的地方。

西汉元始二年,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旱灾,疫病也随之而来。汉平帝下诏:民疾疫者,空舍邸第,为置医药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公立临时疫病隔离医院的记载。

东汉延熹五年,名将皇甫规率军出征陇右地区,军中发生疫情,皇甫规亲入庵庐巡视这里的庵庐,就是军队所建临时的疫病隔离医院。 不断进步的防治思想和手段

到了隋朝,人们已认识到传染病是感乖戾之气得病,有其特殊病因。

明代吴又可敏锐地指出气即是物,物即是气,病因可能是某种不可见的物质,这是非常接近于微生物病原学的假说。

到了宋元时期,对各种疫病的理论和防治有了很大提升,尤其是对疫病的预防和治疗。 两宋时期,发生过多次疫病流行,朝廷专门派医官到地方诊视并发放药物。到了南宋,还订立了为军队配置防疫药品的制度。夏秋是疫病高发期,太医局常拟定药方,配置药品,再由惠民局、和剂局支付,分发给各地军队作为常备药物。

明代防疫史上最值得记述的是推广人痘接种术。人痘接种术预防的是天花。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患者皮肤上出现大片斑疹、丘疹、疮疹、脓疤等皮疹,最后会结痂留疤。天花的传染性极强,病情重且病死率高。但患过天花后的存活者,会拥有终生免疫力。 人痘接种法就是将天花患者的痘痴研成粉,将粉末让健康人吸入鼻孔,使其感染进而获得对天花的免疫力。人痘接种法应用的初期,由于种痘术不够成熟,失败率较高甚至危及生命。


到了明末清初,人痘接种术有所改进,成功率提高,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推行。后来,一些外国使臣也来学习,并把这一技术带回欧洲,英国医学家贞纳在此基础上发明牛痘接种术,为最终全球消灭烈性傳染病天花奠定了基础。

清代中后期,霍乱、猩红热等烈性传染病传入中国,因此,在医学领域也出现了一批防治这些传染病的著作。如郑肖岩的《鼠疫约编》以及上罗芷园增辑的《鼠疫汇编》,金德鉴的《烂喉丹痧辑要》,王孟英的《随息居重订霍乱论》等。 疫情中的仁心大医

防疫与治疫,都离不开医生。中国古代,有一批批的大医,在大疫中挺身而出,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治疗经验

东汉末年,瘟疫肆虐。名医张仲景宗族原本有200多人,10年间死亡了2/3,他在哀伤之余写就《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典范之作。他强调医生要有上以济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的担当精神,在研究医学中贯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严谨态度,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唐代名医孙思邈,收治被社会歧视的慢性传染病麻风患者600多人,要求医生在救治病人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树立了中医的医德规范,其医德医术深为后世敬仰,有药王之称。

1232年,汴梁暴发大疫,死者九十余万人。当时名医李杲创制了普济消毒饮全活甚众,人们将药方刻在石碑上以流传。他的学生罗天益也成为善于救疫的名医,在元代军队中救治了许多染疫的官兵。

其实,许多现在仍然在应用的中医救疫名方,都是一代代名医在实战中总结出来的。如吴又可的达原饮、叶天士与吴鞠通的银翘散、余师愚的清瘟败毒饮、杨栗山的升降散和王清任创制的解毒活血汤等。

面对各种疫情,中国古代一批批仁心名医毫不退缩,不避艰险,反复在实践中研究治法,得出非常有价值的经验,挽救了无数生命,为古代社会防疫抗疫作出了巨大贡献。 (《求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282f43695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a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