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鹅诗词——第一讲:浅谈“诗言志”与“诗缘情”》,欢迎阅读!
第一讲:浅谈“诗言志”与“诗缘情” 文/放歌的鹅 定场诗:
夜静瑶台月正圆,清风淅沥满诗班。轻敲欲引相思调,不是知音不与弹! 啪!
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在星光诗校相逢! 我是诗校里的一个小学生,我叫大鹅。
如果诗词天地是一条大河,我便是河里的一只白鹅,我游啊游,我多快乐!
在我们五班里,有很多都是我的前辈,有的甚至是亲自教过我的老师,感谢你们一直以来的教诲,受之于师,授之于众,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尽自己的努力帮助新同学进步,请老师和大家多指导,多批评!谢谢! 有人问我,什么是诗呢?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称为诗。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到,打到小松鼠。”就不是诗? 为什么呢?
曾有师者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吾曾听而无动,动而不思,人云亦云,何哉?盖因学而不求甚解也。 故今天我们来专门谈一谈“诗言志”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此语出自《毛诗序》,这一经典文献为“诗言志”一说的系统的阐发和总结。
《毛诗序》原文: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译文】《关雎》这首诗,咏叹的是后妃之德,为《国风》的开篇,是有关劝告天下之民而端正男女之事的诗篇,所以用之于人民,用之于国家,(供劝告教化之用)。风,就是“讽”,就是“教”。“讽”是委婉劝告以打动人,“教”是光明正大以化育人。诗,是人情感的所在,在心里是“志”,发出来成为优美的言语就是“诗”。情感鼓荡在人心中,就会通过言语表达出来;如果言语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嗟叹来表达;如果嗟叹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歌唱来表达;如果歌唱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情不自禁地通过手舞足蹈来表达。 《关雎》原文不再赘述。
从以上可以看出,诗,即人的情感的言语表达。即:“诗言志”
“诗言志”始出《尚书·尧典》。朱自清先生在《诗言志辨》一书中指出:历代诗家以“诗言志”为“开山纲领”。
意也,从心之声。志者,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可见“诗言志”广义上为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也就是说诗歌的本源是在于抒情。而在历史上,所有的韵文都被称为诗。其实不仅仅是诗,从广义上来看,一切以文字为载体的艺术形式都是反映生活和人的情感的。
但《尚书·尧典》亦提出“命女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谓教育子弟,使其成长,正直而温和、宽弘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已显教育之初象。
后有孔子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意向,虽不否认“志”中有“情”但使“诗言志”与“情”逐渐对立。 两汉以来,由于汉武帝对儒家文艺思想的“专尊”,使得儒家思想在整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儒家学派论诗,十分讲究、重视诗的教化作用,他们着重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毛诗序》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曹丕也在《典论》中把文章看作“经国之大业”。 这样以来,使得“止乎礼仪”成为“诗言志”的主要内容,直至成为正统儒家对文艺追求的核心观点。
而这些思想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过多的强调了诗的社会作用,而相对地忽视了诗作为文艺的艺术特点。、
举二个言志诗的例子,只为证明“诗言志”中的“止乎礼义”对后世的影响。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此诗反映了诗人廉洁正直的高尚情操而脍炙人口。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注意:浑,要,二字。 《题竹石画》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者在赞美竹子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还表达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注意:咬,还,任。
这二首托物言志诗,以物自喻,常常作为例诗去鼓励引导人们,这便是诗的教化作用。 那么是不是把心中的“志”通过文字这个载体写出来,便可以称为“诗”了么? 答案是否定的。“诗”所表达的情感不仅仅是“言志”,而且还要有诗的语言。
汉魏六朝时,陆机《文赋》开宗明义云:“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便是指出文学创作的前提是怀抱高洁。 并提出:文,意,物的概念,有了“感物”的情感再进行艺术的想象,使感情更加浓烈鲜明,物象更加清晰,以至“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故能:“情曈曨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也。
于是诗便不仅仅是“诗言志”,更有了“诗缘情而绮靡”。开始摆脱“止乎礼义”的“诗言志”的束缚,关注诗人本身的思想感情。
“绮靡”一词原指丝织品的华美,引申为文彩的美丽。王运熙云:以绮靡言诗,应指诗歌的美好动人。
也就是说诗应是由情而发,语言美好动人。
昨夜天冷风高无眠,窗外有猫叫似小儿啼哭,小区门口的路灯把树影打在窗前摇曳,便想起晚上读到《随园诗话》里记有王葑亭进士《平沟早发》云:“怪禽声类鬼,暗树影疑人。”这里的物有“怪禽,声,鬼,暗树,影,人。”与我此时所遇所感,何其相似,十字写下,物,境,意,全出。特别是疑,一字如画龙点睛,何其妙哉!
又在微信里的每晚读首诗里读到《今夜我爱你》一首现代诗,便想起: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细读来,美好动人。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道尽人生多少故事多少辛酸! 所以这里陆机所云:“诗缘情而绮靡”还是与“诗言志”有区别的。即在于要不要“止乎于礼”。
其实这些观点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认识,很多以“言志”为己任的诗人不承认“诗缘情”的价值,但是却明白“诗缘情”的作用。
“诗缘情而绮靡”还多了对文体上的要求,指既要缘于高洁的情操,又要有文学上自觉的审美特证的深入认识。
时有诗评者动辄以言志,载道论诗之高低,开口必言志,真真无趣。
诗有是非,却无古今,在我看来,言志仅为诗的一部分,人不可无志,亦不可无情,我们除了注意诗的教化作用,还应该注重诗本身的由情感而产生的自觉的艺术美。 那么回过头来再看上面的问题: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请大家注意:“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到,打到小松鼠。”
这首朗朗上口,既数数,又认识了小动物,便是儿歌了,易懂易学。但不能称为诗。
综上:上言志,下体己,文、境、物俱美,意兴与风骨同在的文字,是为诗。 其实不仅仅诗有“言志”和“缘情”,词也是这样: 如豪放派代表作:
《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如婉约派代表作: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以上为个人浅见,请众师友批评指正!附小诗一首,是为结。
《为诗》 文/放歌的鹅
诗读应明志,酒酣当问情。 搜肠无叠绮,一咏快平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27bc185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