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刘小枫神学研究的文化学视野》,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刘小枫神学研究的文化学视野
作者:李钟秀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11期
摘要:文化理论是刘小枫学术研究中不可忽视的要素,本文试图从生存论的角度入手,发掘其文化神学的独特内涵和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神学研究,文化视野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1-0129-01
据说,文化学是“关于文化的科学,它所研究的是全人类和各民族文化进程的客观规律,以及人类物质及精神生活的遗产、现象和事件”,而“文化学研究者最重要的任务是分析当代社会文化氛围的形成过程与发展趋势”。{1}玛尔科娃首先把文化学这一人文学科定义为一门科学,并认为它是具有可分析的客观规律性的,而其研究者正是要通过对客观规律的分析来论证出它将来的可能性。坚持做生存论学术的刘小枫对科学理性和历史理性颇为反感,自然不会认同这样的“文化学”论断。他认为“文化研究有两种不同的层次,要么考察文化的历史事实,要么寻访文化历史事实中所蕴含着的对现世个体生命的意义”。而前一种层次只是单纯地把历史事实作为科学对象来考察,显然缺乏某种精神高度,后者则更为根本。“探寻文化的生存意义、重新建构文化形态的精神活动,始终与人的现时处境有关,要求的恰恰不是把历史中的精神还原为历史事实,而是使历史的事实中精神的意义透显出来。意义追寻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本质。人正是通过精神的建构活动来超越给定的现实,修正无目的的世界,确立自身在历史中的生存意义”。
文化学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及其自我身份的认同。这自是没错,但深受布尔特曼生存论神学影响的刘小枫,其个人视野显然并不仅止于斯。做学问为何?当然为了求真。在布尔特曼看来,“人与真实的相遇,须从本己的生存论的自我理解出发”。作为个体的我们与历史、文化的对话,首先是出于超越自我生存困境的要求。“在我个人的存在之中,我既没有脱离我的环境,也没有脱离我的过去和将来”,“我”只是“我”,“我”只能凭借自己的生存体验来理解世界。那些历史流传下来的、教条的文化不经过“我”的生存经验的体察——换句话说,这些文化与我到底有何相干,就无法被“我”所真实接受。一旦“我”被迫接受,那么我将离“真”越来越远。
在把生存作为本体论的前提之下,文化的真实意义只有在眼前的“生存时间”中才能浮现出来。刘小枫正是在这个认知基础上做他的文化神学的,不弄清这一点,就很难接近他的学术,更难以真实理解他的“文化基督徒”概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化基督徒”本非刘小枫原创,乃是起自“香港教会界对大陆文化界研究基督教的知识分子的一个称呼”。在西方要想做神学研究,大致可以在两条路线中选择一条:一是教会性质更强的经院神学(神学院神学),一是人文性质更强的大学神学(神学系神学)。在中国,由于缺乏这样一个传统,神学研究的任务主要还是落在了大学哲学院名下的宗教学系,另外还有一些其他人文专业学者和社会学人。这些人大多并不是受洗的基督教徒,甚至有的人声称自己是无神论者,只是因着对基督教信仰的兴趣和对自身生存处境的思索而迈向神学之路。他们虽多非师出正统(像刘小枫这样拥有欧洲神学博士文凭的极少),但现在看来却是学术界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但在这些人当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被称之为“文化基督徒”。刘小枫认为,不是在大学或社会中从事基督教文化研究的人士就可以被称作“文化基督徒”,它专指那些没有受洗过,又不属于某个特定教会或宗派,但却“经历过个体信仰转变的知识—文化人”。在这其中,信仰是构成这一名称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刘小枫曾直言自己的学术基础是“宗教—文化理论”。文化学意义上的神学研究,无法回避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伦理学、艺术学这些人文学科,而且可以说,其天生的人文气质就是在这些学科的熏染之下养成的。“在现代,基督精神进入了社会生活时代,不再仅仅以教会形态为基督的身体,而是把整个社会生活当做作自己的身体”,“人文知识的共通性取代了教会知识的共通性”,理解这一点,我们也就不会对刘小枫神学研究中的多重路径显得那么的困惑。“文化理论从现代性问题出发,在各人文——社会学科的支撑下,分析文化(文本织体、思想流变、表意行为)现象及其与社会(制度变迁、生活结构)的关系。由于文化理论负担的问题无法由某一专业化的学科来支撑,便得突破现有的社会和人文学科的分割。”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神学的兴起也不啻为如今学界跨学科研究的一个较为成功的范式。
而且,“文化基督徒”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现象,亦可以作为当代中国信仰和价值现象学的一个典型案例。这不但是刘小枫反观自己学术的一个绝好的“自我的棱镜”,同时,在他身上有太多四五一代知识分子的典型经验,作为新一代的知识者,我们对上一代人的精神历程和信念转变的探究不但是对学术史的增进认知,更是通过“他者”来理解自我的必要途径。 注释:
①安娜·尼古拉耶芙娜·玛尔科娃.文化学[M].王亚民等译.敦煌文艺出版社,2003: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20ad50a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