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影视与社会》,欢迎阅读!
课程名称:影视与社会
观<<盲山>>————不只是盲于山
《盲山》的故事非常简单,大学生白雪梅被拐卖到西北偏僻的山村,成为村民黄德贵的老婆,白雪梅抗拒命运的错位,策划了一次又一次的出逃,遭遇的却是封闭状态下的集体冷漠,最终在一个孩子的帮助下逃离苦海。
李杨的“盲系列”,尽管它标榜真实,但这种真实只是社会学意义上,而非艺术或美学意义上的。大概理了一下所谓的“纪实美学”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发展脉络,但说实话,对这个概念还是很模糊。李扬的作品之所以被旗帜鲜明地贴上“纪实美学”的标签,首先是因为题材。《盲山》和《盲井》的故事观众都曾在社会新闻上频频得见,并不陌生。但题材上的新闻性和拍摄手法上的真实性,并不能成为李杨纪实的证据,更称不上是一种美学,深究下去,其实是一种伪纪实性。
不否认李杨是一个有关怀的导演,但由于电影里强烈的道德倾向,使其表达的内容仅限于他所看到的“真实”,也就是白雪梅的立场视角。如果真实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李杨只是抓住了其中一面,他把盘根错节的现实做了简单化的处理。一个女大学生成了盲山野蛮和愚昧的祭品,村民不是漠视就是帮凶,电影里的“盲山”就是铁板一块,他的罪恶和愚昧是一个群体的罪恶和愚昧,而且这个群体无限接近整体。李杨为了加强这个论断,还在片中加了村里干部强制无理收费的场景。而影片的另一条线索,学历“最高”的表弟黄德诚,在村里小学教书,以协助白雪梅逃跑为名博取信任,趁火打劫。还有白雪梅割腕自杀的场景,麻木的医生和昂贵的药费。从行政到教育,这是一个从逻辑的源头上就已败坏的集体,一座无药可救,无可怜悯的“盲”山。
可是,谁又该为盲山的愚昧负责?一个被经济浪潮遗忘的山村,生活在最低限的村民,连最基本的生育繁衍也保证不了。如果生存的最低的都保证不了,那么一切的上层建筑都是形而上学,要他们接受文明的观念和意识,和那些原本强加给他们的逻辑没有什么区别,所以,“盲山”也是一个非常弱势群体,他们只有欺凌更弱势的个体寻求自保。
李杨想要告诉我们一种真实,一个被上升的热度冲晕的社会忽视的真实,只可惜这个真实也是片面的。《盲山》是一部好电影,只是故事更加黑暗,如果前者在结尾让我们看到了一点人性的微光,那后者集体的愚昧无知和道德沦丧直到最后也没有改观。李杨就像一个意气用事的书生,除了愤怒,他还应该怜悯,一种更大更深的怜悯。 电影以盲为线索,其实盲的不止是山。 1、 盲目
大学生找工作盲目,这是“盲”之始。没有好工作,于是听信奸人之言,被卖作人妻。几句话就把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大学生骗了。可悲。然而,这初始问题又在哪里呢?大学生就业到底怎么办?哪来的这么多的大学生? 2、 盲法
影片所描述的农村,尚处在一个“无法无天”的自然状态。当然,这也不能那么说,农民兄弟们信奉的是花了钱了,不能打水漂。有了媳妇就要“收拾”,妇女的权益都不知道上哪去了。村委会不管,甚至维护当地人;邮递员、税收这样的公家人也都不管这些事儿,没有一个站出来的,不是不敢,而是不会。除此之外,出了“绿帽子”事件,各位兄弟们也是“私了”,这样的经济意识,真的能算是小农经济。再有,就是片尾,警察都来了,村干部和村民们还能上演这么一出大戏。
3、盲信
女大学生雪梅真的是抓着根救命稻草就不放过,邮递员、小学老师、卖酱油的······最后总算还是小孩比较靠谱。作为一个女性,李杨让她被所有成年男性“欺骗”。被卖、被骗
1
色、被强迫、被扼杀希望。雪梅寄出去的信石沉大海;和有文化的老师交流,没想到老师也是一个贪图美色的怯懦男人。 4、盲从
三从四德,有了娃娃就知道了。另外一个被拐卖的妇女终究为了孩子而回到了山村,这样的处理难免让人难受。想想那个每天刨玉米的农民婆婆,她不也是在家里说不上一句话么?
好在当小学老师要求讲“大学校园”的时候,雪梅啥都没说;此后,雪梅玩弄着发圈,一晃即过,让人心酸难过。只是这样的真实催人泪的小细节和大断大断的拖、拉、扯、打实在不太成比例,似乎是把人打回到了旧社会,愚昧未现,没有做到令人脊背发凉的高度。
相较而言,李杨作品的震撼在于“事件”,局限也在于“事件”。除了把一个尖锐敏感,本身就极具冲击力和话题性的事件搬上大银幕之外,他的创造性在哪?他的见解、想法和情感在哪?说实话,在影片中见之甚少。客观当然是必要的,但客观并不是把自己完全藏在对象后面,如果这样,那这部戏的导演就是社会或者命运,也就称不上李杨作品。 影片的前半段都很平淡,倒不是因为他“纪实性”的拍摄手法,而是影片无法将人带入。我看片时就一直游离在外。影片在镜头语言和叙事细节上都有些空泛,既然片名叫“盲山”,而且在剧情上它也的确是造成女主角逃出的障碍,那群大山这个封闭的环境就应该是很重要的元素,但影片表现得很不够,对这个村落、对周围的环境和地理方位,从女主角刚卖到这一直到离开,我们都没有进一步的了解和熟悉,似乎总停留在仓皇而匆忙的惊鸿一瞥。表现农村生活,如黄德贵在地里干活,总是一个相似机位的中景镜头,自然难以将观众带入。一直到女主角第二次出逃,都坐上了长途汽车,但黄德贵塞了两根烟,司机就开了门,满车人眼睁睁看她被拖走,像捉猪仔一样摁到了拖拉机上,这里再大的冲击力也还是来自于事件本身,李杨只是用电影的形式再现。而且这种激烈的冲击力在镜头回到村落之后就猛然下滑,李杨在处理静态的、日常化的场景的时候总显得空洞、平淡,甚至乏味,似乎整部影片都为了命运弄人、矛盾激化、事态高潮和尘埃落定那最刺激最抓人最震撼的几个点。 “盲系列”聚焦社会新闻,由此便可窥见李杨宏大叙事的立场和野心,他是要对社会发言、影响和干预社会的。正是由于这种立场和野心,李杨的作品中有诸多矛盾之处。最为突出的是内容的戏剧性与形式的纪实感。《盲山》的故事本身都有着极强的戏剧性。《盲山》是不断地出逃又被抓回。事件本身是封闭性的,因果分明,冲突激烈;环境也是封闭性的,一个是西北偏僻的山沟;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也比较单一,;而形式的纪实感完全是为戏剧性和最终的戏剧高潮服务的,脱离了多维立体的现实形态,事件就显得具有典型性和标本意义。从这点来说,“盲系列”恰恰是伪纪实美学。 只是就影片中的问题就事论事,一脉相承的问题。能否面对这些,决定着李杨能走多远。对于观众来说,从影片中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的震撼,只不过电影比新闻报道来得更直接更强烈;这种人道主义的情感与道德诉求与八十年代的文化氛围不无关系。 似乎很多人都像看万花筒一样地看这部电影。纪实的,伪纪实的,批判的,野心的,主旋律的,等等······抛开这些会事先影响我们的符号概念。我只想说,剑走偏锋固然可以引起围观,但已缺乏新意。
分析一下电影中的人物可以看出这种现象发生的必然性。 这里的雪梅是软弱的,是自私的,只是一个冰冷的工具。
大妈,拥有根生蒂固的观念,仿佛那座山永远不可翻越,你要走可以,但是无论如何娃要留下,除非你们的车从我身上辗过。
邻居,是“觉醒”的,她已经意识到生活不过如此,一样的活,孩子在这里、习惯也在这里、何必要再去翻那座山。“奴性”的可悲与荒凉,在她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地表达。 再看雪梅,她仿佛一头永远无法驯服的烈马,一逮着机会就往外逃,可是要知道她是怎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1dc6bc08bd63186bcebbc1b.html